今天 09:53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方湖
编辑/娜娜
近日,北京SKP被出售的传闻有了新进展,更多交易细节得到了曝光。消息一出,引发了行业巨大的关注。
博裕资本收购北京SKP 42%-45%股权的交易,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高端商业地产领域的重要资本运作事件。其背后的逻辑可从战略布局、行业趋势、资产价值及协同效应等多维度解读。
展开正文之前,先来了解下博裕资本。
博裕资本(Boyu Capital)是一家专注于大中华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于2011年,由江志成、中国平安前总经理张子欣、TPG资本前中国区高管马雪征(已故)以及前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合伙人童小幪等人联合创办。
核心出资方:主要有限合伙人(LP)包括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控股(Temasek)、李嘉诚基金会(通过旗下投资平台间接出资),以及高盛等国际金融机构。
业务范围与投资策略:覆盖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不动产与新基建、风险投资等,重点关注高增长行业头部企业,如科技、消费、医疗健康、金融等。关键人物:创始合伙人包括江志成(哈佛大学经济系毕业)、张子欣、马雪征(2019年去世)。目前管理规模近100亿美元。
代表性案例:阿里巴巴--2012年参与阿里对雅虎的股份回购,持有0.55%股份。药明康德--参与其私有化及后续上市,获得显著回报。美团、滴滴、爱奇艺:早期投资并持续加码。金科服务:2021年以37.34亿港元收购其22.69%股权,后增持至55.91%。万物云:2017年投资15亿元,2021年以69.95亿元退出,实现高额回报。
博裕资本以“高增长行业头部企业”为核心投资标的,擅长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高回报,但也面临行业波动和资产整合的挑战。
SKP是北京华联集团旗下高端时尚百货旗舰店品牌。而作为SKP的旗舰项目,北京SKP长期稳居“全球店王”宝座,2023年销售额达265亿元,但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7%至220亿元,首次被南京德基广场(245亿元)超越。
尽管销售额有所下滑,但项目汇聚Hermès、Louis Vuitton等超230个奢华品牌,全球坪效第一的地位依然稳固,去年离境退税政策推动国际客群消费增长104%。
受到奢侈品消费市场萎缩和来自行业竞争的影响,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根据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调查报告,2024年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额预计下滑20%左右,消费外流及经济保守心态影响显著。尽管如此,南京德基广场通过“艺术+商业”融合、首店策略及网红场景(如网红厕所)吸引客流,销售额逆势增长至245亿元。相比南京德基的多元化业态和年轻化策略,SKP传统百货模式显然缺乏体验创新,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那么问题来了,博裕资本为何要收购北京SKP股权?两者之间如何进行双向选择?
从博裕资本角度:
第一、抢占高端消费入口,锁定稀缺性资产
SKP是中国奢侈品零售的标杆,虽然2024年销售额有所下降,但此前连续多年蝉联全球商场销售冠军(2023年北京SKP营收265亿元),是当之无愧的“店王”。其核心优势在于:
奢侈品牌壁垒:与2000余个国际奢侈品牌深度合作,首发资源和选品能力难以复制,国内难有第二家;
抵御经济周期:202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逆势增长17%,保持相对稳定业绩,高净值客群需求稳定;
全国化布局:已覆盖北京、西安、成都、武汉,杭州项目在建,昆明、呼市也在规划中,SKP下沉到新一线逐步形成核心城市网络布局。
博裕资本通过收购SKP股权,实质是抢占高端商业的“流量入口”,构建“高端消费生态闭环”。
图源:大众点评
第二、抢占头部,加速资本整合
1、消费分层深化,高端奢侈商业有持续增长空间
中国消费市场呈现“分级化”特征,高净值客群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持续增长。SKP通过奢侈品牌旗舰店、艺术展览、快闪店等创新形式强化“体验经济”,与博裕倡导的“空间消费”理念高度契合。
2、商业地产证券化加速,或许有上市可能
近年来消费基础设施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快速发展,SKP作为现金流稳定的优质资产,未来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提升流动性。例如,2024年华夏华润商业REIT年化现金分派率达4.18%,SKP若纳入REITs框架,可为博裕提供长期收益。
3、行业整合加剧,资本抢占头部
私募基金加速收购核心商业地产,如黑石收购上海怡丰城、凯德整合大悦城,SKP交易反映了资本对实体零售“稀缺性价值”的重估,头部效应进一步凸显。
第三、资源整合,生态赋能
1、数字化与物业协同
博裕通过投资万物云、金科服务等积累了商业地产运营经验,未来可能推动SKP与旗下物业资源在会员体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协同。
2、跨界生态构建
结合博裕在医疗(秋时医疗)、科技(旷视科技)等领域的投资,SKP可能引入高端医美服务、AI客户分析系统,甚至与元宇宙平台合作发行数字藏品,吸引年轻客群。
3、国际化扩张潜力
借助博裕的跨境资源,SKP或加速杭州项目落地,并进军东南亚市场(如新加坡、曼谷),复制“SKP中国式奢侈品中心”模式。
从SKP角度:
吉小安作为北京华联集团控股的董事长,选择将北京SKP部分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与利益平衡。结合公开信息,主要原因可归纳如下:
第一、缓解华联集团的资金压力
华联集团持有的北京SKP 40%股权因民事诉讼被冻结至2028年,冻结金额达400万股。这一法律纠纷直接导致华联集团流动性紧张,出售股权成为快速回笼资金、缓解债务压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华联集团的传统零售业务(如超市)表现疲软,经营下滑。出售SKP这类非核心资产,是其战略收缩、聚焦主业的必然选择。
第二、引入国际资本,优化SKP资本构成助力长期发展
博裕资本以财务投资者身份入局,不直接干预运营管理,交易后SKP继续保有原管理团队和运营结构。这种安排既缓解了华联的资金压力,又避免了因股权变动引发的经营动荡。
博裕资本擅长投资高增长行业头部企业,其核心出资方包括新加坡淡马锡和李嘉诚基金会。此次入股可能为SKP未来的资本运作(比如上市)铺路,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释放SKP的潜在市场价值。
第三、保留华联对SKP的间接控制权
1、大股东Radiance公司延续控制权
交易后,原大股东Radiance公司仍持有42%-45%股权,并保留控制权。Radiance系背后仍有华联背景,其高管名单包括吉小安本人,这意味着华联集团仍可通过Radiance间接影响SKP的决策。
2、避免完全丧失优质资产
SKP作为华联旗下最成功的商业品牌,2023年销售额达265亿元,是全球高端零售的标杆。通过保留对Radiance的控制,华联既能获得资金,又未完全放弃这一核心资产。
第四、应对市场竞争与业务创新需求
1、应对区域竞争加剧
2024年,北京SKP销售额被南京德基广场超越,暴露了其模式固化、创新不足的问题。博裕资本的注入可能为SKP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在本地化策略(如武汉SKP引入国潮品牌)、场景化体验等领域的创新。
2、政策红利的利用
SKP作为“即买即退”试点,2024年离境退税顾客增长显著。博裕资本可能协助其进一步利用免税政策、国际客群资源,提升盈利能力。
图源:大众点评
写在最后
吉小安出售SKP股权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资本运作缓解集团资金压力,同时借助博裕的资源和经验推动SKP转型升级,保留间接控制权以维持品牌影响力。这一决策既是对当前困境的应对,也是对SKP未来价值的战略性押注。
选择和博裕资本合作,关键在于博裕的国际化资源,并通过构建跨界生态、商业地产证券化和国际化扩张为SKP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且在国内消费疲软情况下,面对港资和华润万象城的强势竞争,通过博裕资本的资金和资源加持,加速杭州项目落地和SKP国内项目布局,提升SKP在国内高端商业头部的厚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