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2日
评论数(2)有人说,孤独的时候,有便利店关心你。这就是便利店的意义所在!顺着这个路径去思考,便利店时代的到来,还需要经营者去深挖消费者需求,哪里有“不便利”,哪里就有便利店的市场。
从传统、封闭、相对落后中急速迈入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对新事物的常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尤其是从1994年3月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至今,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野蛮生长,渗入各行各业。从2014年“双12”推出减半促销活动,到2016年7月14日天猫超市高调宣称要做中国“最大超市”,再到“猫狗”狂扔几十亿元补贴的任性对撕,顾客获得的是短暂的“贪”与“懒”的快感,商家实施的则是火烧两线的战术。
自诞生以来,电商对我国的线下店商就造成了三波冲击:
第一波冲击以“引流”为主导,电商用便宜和便利吸引消费者,导致店商客流量减少,业绩下滑。但这一阶段的电商与店商仍然是各自为阵。这一波冲击局部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且由年轻人群向其他人群不断扩散。
第二波冲击以“支付”为主导,线上的电商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地上的店商,两个阵营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
第三波冲击以“阵地”为主导,电商平台越做越大,流量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从要人、要钱发展到要阵地、要地盘。先是抢占物流阵地,其后抢占铺面阵地。
经过三波冲击,从市场份额来看,大致有一条“二八分界线”:电商与大型连锁集团合占20%的市场份额,其它终端渠道约占80%的市场份额。其中,电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赶超连锁百强企业。所以,大型连锁公司与电商平台是我国未来零售业的两大主导力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第三股力量,那就是个体小店。目前这些店铺大多数是私人分散经营,未来通过电商整合、特许加盟等方式,有可能成为我国零售业的第三种主导力量。
1、百货是个什么玩意儿?
百货的联营模式与居高不下的价格是近年来谈得比较多的问题,而在向梅西百货等老牌企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渲染“顾客体验”的重要性,各百货公司渐渐地都玩起了“O2O”的游戏。
资深百货行业专家、尚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王裕强说,百货本来没有体验,购物中心的产生就是为了提供体验服务的。在美国,有75%的消费者愿意去购物中心进行体验消费,这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
全球第一家百货的起源是一个廉价的小商店,再后来,由于超市、便利店、折扣店等大众化业态的迅猛发展,才使百货公司走上了“高端化、时尚化、特色化”的道路。值得强调的是,购物中心应该是一种跨业态的集群,而且应该是让人愉悦的!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真真切切的硬道理,也是百货行业应该挑起责任的中国梦的一部分!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将不再光顾无感、无尊、无趣的百货店,无感是没有特色,无尊是缺乏人性化,无趣是不能打动顾客的诉求点。为什么大众越来越不喜欢逛百货公司或购物中心,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一种劳命伤财、极度奢侈的消费行为。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人们既开心又有闲暇时间,就需要有个去处可以开展休闲活动。符合这些条件的,应该是传统商业街上的百货店。
所以,传统的单体百货店不是没有前途,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迎合当下的消费心态,并通过不断试错,努力触达、亲近、满足消费需求。
以百联旗下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755号的物业为例,原来这里是百联旗下的东方商厦淮海店,通过改造以后,引进了无印良品旗舰店,集成了生活提案馆、全透明厨房、创意家居、香薰工坊等全新服务形态。改造以后原有客户只留下5%,但是首次到淮海路区域的客流增长了40%,实现了客户年轻化的目标。所以,对大集团来说,不必追求每一个品牌都能健康成长,只要把强的做得更强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消费者去百货店或购物中心,与其说是“购物”,更不如说是“娱乐”,重在“体验式消费”。所以,零售业发展的主流将会从“商品买卖”转变为“休闲娱乐”,零售业应该定义为广义的“娱乐业”。
2、多大面积的超市更有前途?
我国超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早已呈现出差异化格局,业界普遍认为生鲜化与餐饮化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但具体如何实施,有待实践探索。
由于食物结构与制作方式不同,国内外超市面积有所差异。我们发现,从前最赚钱的标准超市已经开始亏了,也许是因为租金高,也许是因为空间不够、粘性差,所以难以吸引顾客。那么,在中国,到底多大面积的超市更有发展前途?以下为几位行业大咖的观点摘录:
乐城股份总经理王卫认为,开小业态能发展得不错,它比标准店小,又比便利店大,类似上海从前开的伍缘折扣店。
城市超市总裁崔轶雄则表示,最麻烦的是500㎡的店,建不了厨房,讨好不了顾客的口感,粘性差就没前途,至少得有1000㎡的面积。
《零售O2O心法招法与实战》作者张陈勇表示,1000㎡的精品店,强化鲜食的超市有前途。国外确实有很多小店,但是中国人口多,2000㎡的社区店还是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雨润集团电商项目负责人、前大润发店总王剑峰认为,小超市或便利店不受电商影响,反而能有大发展,甚至利用电商与周边的居民互动,1500㎡左右“不大不小”的店最危险。
联商网调查显示:34%的行业人士选择1000㎡~2000㎡的店铺;300㎡占25%;2000㎡~5000㎡占17%;500㎡占14%;5000㎡~10000㎡不到8%。
上述数据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不看好超市大店,主要是大卖场和综超(大卖场6000㎡以上,综超2000㎡~6000㎡);第二,普遍看好小业态,但小业态的面积是300㎡还是500㎡有争论,有待实践;第三,1000㎡~2000㎡的店铺有人认为是未来的主力店,但也有人认为还是小业态、小商圈的社区小店更有吸引力。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广袤,消费差异巨大,各种业态都会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3、便利店向何处去?
国外零售业态的周期发展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如战后日本零售业态就经历了百货时代、综超时代、便利时代。再发展下去,就应该是网购时代。我国目前零售业态的演进大概处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综超主导时期,但消费者似乎已经厌倦了综超。所以,连锁公司纷纷在做升级版综超或转型做小业态。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便利店行业也出现了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便利店借用实体平台加快了信息平台建设,渐进式发展预购、代沟、快递收发等业务;另一方面,电商对便利店也情有独钟。不仅如此,原来经营大卖场的公司也纷纷开办便利店:2008年,乐购在上海开办“TescoExpress”;2009年,沃尔玛在深圳开办“Smartchoice(惠选)”;2014年,家乐福在上海开办“EasyCarrefour”;2014年,麦德龙在上海开办“合麦家”。
便利店是向下渗透、深入社区成为一个服务站点,还是向上延伸、高攀网商成为一个打击店商站点?或是还有其他发展模式?便利店的转型与发展之路,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后再细细考量。
(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