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居士

零售企业如何把握未来三个月的“生死窗口期”?

10月16日

评论数(0)

购物车概念图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云栖居士

编辑/娜娜

对零售业而言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即将来临,未来三个月对零售业而言至关重要,需制定“短期破局+长期筑基”的行动计划,既要快速提营收,也要为2026年打基础。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传统零售超市正站在行业洗牌的临界点:未来三个月,不仅是决定多数门店2026年生存质量的“生死窗口期”,更可能成为部分玩家的“退场倒计时”。

若仍困在“惯性经营+价格厮杀”的双重泥潭里,明年或将有大量门店因利润耗尽、客流流失被迫闭店。对绝大多数超市而言,这三个月绝非“喘息缓冲期”,而是“破局转型期”——唯有从思想到行动全面革新,跳出价格战陷阱、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2026年活下去、活得好。

一、破局关键:未来三个月的四个“核心转变”

1、思想转变:从“拼低价”到“造价值”,重构消费认知

打破惯性经营的第一步,是撕掉“低价=客流”的错误标签。超市经营者需清醒认知:当下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货”,而是“值得买”——是食材溯源带来的“安全感”、场景体验带来的“愉悦感”、性价比带来的“获得感”。未来三个月,需把经营重心从“降价促销”转向“价值升级”:通过优化商品品质、升级服务细节、打造特色场景,让顾客觉得“多花一点也值得”。

中部城市某社区超市惠民生鲜的逆袭案例极具参考性。两个月前,它还在跟周边3家超市打“鸡蛋价格战”:从4.5元/斤降到3.9元/斤,客流却仅增5%,单月利润缩水20%。调整思路后,它停止降价,转而做三件事:①每日推出“当日鲜采蔬菜区”,傍晚6点后未售完的蔬菜免费赠送给会员;②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切菜、去骨”服务;③建顾客社群,每天分享3道家常菜做法(搭配超市在售食材)。仅一个月,该店客流量提升30%,客单价从48元涨到60元,单月利润反超降价期15%。

2、经营创新:从“全而杂”到“专而精”,打造差异化标签

在商品同质化严重的当下,“全品类覆盖”早已不是优势,反而会分散资源、稀释特色。未来三个月,超市需聚焦“核心品类+特色服务”,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社区超市可锁定“生鲜+高频日用品”,突出“新鲜、便捷”(如生鲜早市、日用品极速自提);区域连锁可发力“自有品牌+本地特色”,比如推出“本地农户直供杂粮”“区域独家零食”,形成独家竞争力。

某超市的“特色品类攻坚”策略值得借鉴。其超市的烘焙区、熟食区是核心盈利点:自制月饼因“无添加剂、馅料占比超60%”,双节期间单日销量达20万盒,不仅带动客流增长40%,还成为社交平台“打卡爆品”。对中小超市而言,无需追求“大而全”,可从“地域特色”切入,通过“小而美”的定位精准吸引目标客群。

营销方式也需同步革新。未来三个月,重点布局“社群运营+线上线下闭环”:①建顾客社群,除了推送优惠,还可开展“食材直播教学”“社群专属秒杀”;②开通小程序或入驻外卖平台,承诺“3公里内30分钟达”,满足即时性需求。某社区超市通过这套组合拳,将顾客复购率从35%提至45%,线上订单占比达25%,成功填补线下客流缺口。

3、供应链升级:从“被动拿货”到“主动控链”,守住成本与品质

供应链是超市的“生命线”,更是实现“品质不降、成本可控”的关键。未来三个月,无论单店还是连锁,都需推进供应链优化:①单店可联合周边3-5家超市“拼单采购”,向批发商或基地批量下单,生鲜采购成本可降10%-15%;②与本地农户、作坊直接合作,既能保证新鲜度,又能减少中间环节(省去二级批发商)。同时,必须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实时记录商品销量、库存。区域连锁超市可搭建“中央仓库”,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4、顾客关系: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信任”,沉淀高粘性客群

顾客信任是超市最稀缺的资产,也是抵御竞争的“护城河”。未来三个月,需通过“细节服务+会员体系”深耕客群:①推出“会员专属权益”,如无门槛券、积分可兑换免费服务(如免费送货、食材处理);②建立“顾客反馈快速响应机制”,比如设置“社群反馈专员”,承诺“24小时内回复、48小时内解决”,让顾客感受到被重视。这种“让顾客当主人”的模式,让会员粘性远超同行。对中小超市而言,无需复杂体系:一张“积分卡”、一个“会员微信群”,就能有效提升好感度。

二、行动指南:三个月攻坚计划(短期见效+长期布局)

未来三个月时间紧迫,需制定“短期破局+长期筑基”的行动计划,既要快速提营收,也要为2026年打基础。

1、第一个月:诊断止损,快速止血

核心目标:找出问题、停止内耗。①做“经营诊断”:梳理近3个月销售数据(重点看客单价、复购率、品类销售占比、损耗率),找出营收下滑核心原因(是客流少、客单价低,还是损耗高);②调研周边竞品(看其优势品类、促销策略、服务细节);③收集顾客反馈(通过社群问卷、收银台采访)。

根据诊断结果快速调整:客流少就搞“到店有礼”(如消费满20元送鸡蛋)、“社群秒杀”(如9.9元抢5斤苹果);客单价低就推“组合套餐”(如蔬菜+肉类+调料搭配售,比单买省10%以上);损耗高就优化库存(如生鲜分时段降价、滞销商品搭赠)。同时,立刻停止无意义价格战,把节省的利润投入到商品品质和服务上。

2、第二个月:聚焦优势,打造特色

核心目标:建立差异化标签。①在第一个月优化基础上,锁定1-2个核心品类(如生鲜、日用品),集中资源升级(如生鲜找本地基地直供,日用品引入1-2款独家商品);②打造1-2项特色服务,形成“顾客想起某服务就想到你”的记忆点。同步推进线上渠道:开通小程序(功能不用复杂,支持下单、积分查询即可),或入驻美团、饿了么;培训1-2名员工做社群运营(每天发1条食材做法、1次专属优惠)。

3、第三个月:沉淀体系,规划明年

核心目标:让经营稳定、为明年铺路。①沉淀“标准化流程”:制定商品采购标准、服务流程、库存管理标准,避免“靠人管”的波动;②完善会员体系:明确会员等级、对应权益,增加会员互动(如每月1次会员日、季度1次品鉴会)。同时规划2026年方向:可聚焦“精细化运营”,通过提升坪效(每平方米营收)、人效(人均产出)提利润,或“品类升级”。

写在最后

窗口期不是“倒计时”,而是“重启键”。

未来三个月,对超市行业而言,不是“坐以待毙”的倒计时,而是“重构生存逻辑”的重启键。胖东来的成功证明,超市从不是“夕阳行业”——只要守住“以顾客为中心”的核心,聚焦价值提升而非价格厮杀,就能在竞争中突围。反之,若仍抱着“降价就能活”的旧思维,明年或许真的会面临“退场”命运。

对每一位超市经营者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焦虑抱怨,而是立刻行动:撕掉“低价标签”,打造“价值特色”;放下“惯性依赖”,拥抱“创新变革”;从“卖商品”转向“做服务、建信任”。唯有在这三个月内完成这场“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型,才能在2026年的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甚至抢占新的市场机会。毕竟,超市的未来从不是市场决定的,而是经营者的每一个选择决定的——选择改变,才能看见新的可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云栖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