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志刚

刘志刚TMT

公告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

文集

财经(122)

统计

今日访问:7161

总访问量:11489946

狂热的球鞋市场,毒APP们仍需警惕人设崩塌

2019年09月07日

评论数(0)

炒鞋时代到来,被越来越多年轻男子所追捧。然而,市场膨胀过快,平台增长过快,也滋生出了许多问题,冒牌、山寨球鞋层出不穷,球鞋市场成为假货的爆发地,这依然行业最大的毒瘤。

有问题就得有解决,巨大的市场浪潮也推动着球鞋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一批第三方鉴定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其中,“毒”这个名字个性十足的平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仍需警惕是药皆有三分“毒”。

在过去许多柠檬市场的救世主到最后都避免不了“英雄变恶龙”的结局,那么毒app的“毒”又有几分呢?

难啃的鉴定”骨头“:权威者“走眼”事件时有曝出

2017年,“毒”推出了“先鉴别,再发货”的功能。发展至今到成为产品核心模式。

从融资速度来看,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下,毒的吸金能力丝毫不弱。

2018年,“毒”获得来自高榕资本、红杉资本中国、普思资本的数千万美元融资。完成了A+轮融资,投资方为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金额未透露。有报道称,本轮后“毒”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

资本的助燃下,毒app的扩张速度自然不会慢,公开资料显示,毒app的鉴定数量已经超过两千多万。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就需要考虑内功是否跟得上这一问题。

而在近日,关于毒的质疑声似乎又多了起来。在黑猫投诉等投诉平台上中,毒app的投诉数量也比较多,各种质疑声也因此多了起来,也因为涉嫌售假问题登上微博热搜。

负面越来越多,直击毒起家的鉴定护城河,而这或许主要归咎于鉴定师数量与业务量增长的不相匹配。

众所周知的是,球鞋鉴定绝对是个新兴行业,既然是新兴行业,那么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会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发生。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毒有近20位鉴定师,日均鉴定数量300~3500件。基本每一位鉴定师每天需要鉴定的鞋子数量在500双到1000双鞋子之间,即使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工作,平均每双鞋子鉴定时间也很短,巨大的工作量降低了鉴定准确率,再加上人工鉴定本身就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出现“看走眼”的情况倒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对于“毒”而言,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带给平台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曾经有人通过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购买球鞋的用户中,88%的普通买家贡献了54%的交易额。12%的专业买家贡献了46%交易额。但这12%的专业买家堪称极客用户,对鞋子真实性要求更高,一旦出现问题也容易发现,这样一来,毒们一旦看走眼,对自己的人设维持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设其实是一种心理学和社会学。在这个时代,扮好了有饭吃赚大钱,但办不好,迎来的将会是默默无闻,而人设崩塌,将会是狂风暴雨。

企业人设也是如此,针对传统行业痛点的“英雄”,譬如打车的滴滴,外卖的美团饿了么,它们其实都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人设,这些平台在用户面前会摆出一副救世主的身姿。

但任何产业的平台竞争更像是一个又一个“圈地运动”,争夺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正如《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哈拉里(Yuval Harari)所描绘的那样:极权主义会将自己包装为一个可解决当今复杂问题的简单方案,看上去相当诱人,抗拒这种方案似乎是愚蠢的。

从一开始,这种企业“人设”无疑是好用的,会吸引很多目标用户为其站台。可一旦出现问题,此前为其站台的人会产生背叛感,会产生一种“偶像坍塌”的感觉。

就像之前网贷之家有着投资人利益维护者这样一个人设,因为此前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的e租宝事件就是其率先曝出,在广大投资人心中有着极高的权威性。但去年网贷之家创始人徐红伟被爆出被警方采取措施,也给投资人群体带来不小的心理冲击,各种不信任也随之而来。

毒app也需要警惕,尤其是很多专业买家每次消费动辄数千上万,但如果涉嫌售假的消息过多,对其鉴定权威人设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其它领域英雄变恶龙也好,人设崩塌也好,都是在行业大局稳定,用户没有更多选择的时候。

但球鞋鉴定市场不同,消费者不会看鞋,只能相信第三方鉴定平台,平台的信誉、保障以及品牌口碑积累至关重要。虽说毒app目前一家“毒”大,但行业依旧是个新兴行业,竞争尚未稳定,这时候头部平台权威性下降无疑是给后来者机会。

因此,对于毒app而言,比融资和规模化更重要的是完善自己的鉴定师储备数量,建立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鉴定的准确度,降低失误,这才是维护自己企业人设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目前鉴定很多时候有些经验导向型。想方设法,带动鉴定标准化的制定,不只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守住自己领先位置的关键。

当然了,对于毒而言,年轻的行业年轻的平台,犯错不可怕,但不要试图掩盖,一旦曝出可能是更严重的负面。

有媒体报道称,“毒”出售的鞋盒与鞋子不配套,被质疑投诉卖假货后,将买家账号永久封禁,“毒”的客服提出了给买家300元作为封口费,最终被爆料。事后毒也解释了,表示此款鞋不属于假货,但也表示歉意。

然而,对于用户而言可能会更关注此前曝出的投诉、封号、封口费等负面字眼,而忽视后续的声明,这是人性所使。这也告诫毒app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早点调查声明为好。

基本“内功”不牢固:规模虽可贵,但体验价更高

企业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取决于底盘是否扎实,因而很多时候越是急着达成目标,目标往往越难实现。

贝佐斯有一次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在过去很多市场也都面临过品质把控与快速扩张的二选一难题,对于企业而言,在很多时候也更喜欢追求快速规模化而忽视了精细化。

然而,任何场景下的超速都意味着危险。

能在球鞋鉴定这样一个朝阳赛道中脱颖而出,毒在规模扩张方面的表现自然不用多说,但扩张同时的质量把控呢?在鉴定师方面肯定存在不足,而在其它精细化管理方面或许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与卖家的联系和管理上,在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少用户经常表示自己的订单被平台强制取消了,然后再看鞋子已经涨价了,而很多时候用户只会把不满情投向平台。

除此之外,有不少媒体认为,与其它电商平台相比,毒没有购物车的购买模式下,商品的价格并不固定,会存在较大浮动。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商品的发货时间存在偏差,通过平台检验后再统一发货会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也会增加操作成本以及运费成本。如此一来,给人的感觉似乎有点回到电商刚出现时的状态,而不是目前各项细节追求到极致体验的当下电商模式。然而,在用户越来越挑剔的当下,毒的服务体系可能有些不完善,售后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发用户的不满和投诉。

今年上半年,艾媒网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从今年3月29日至4月1日,消费者对“毒”的投诉数量多达46条,问题主要是集中在:没有遵循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不退差价、产品质量及虚假鉴定等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成为投诉重点。

7月17日,国内知名数据研究机构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全国零售电商TOP30消费评级榜”。其中,毒APP由于平台反馈率、回复时效性、用户满意度得分较低,导致综合购买指数低于0.4,获得“不建议下单”评级。

除此之外,不少媒体和大V都曾曝出毒app在真假鉴定以外的服务质量问题。例如今年年初知名博主 “长春西门大官人 ”转述网友爆料称,网友在毒 APP 花费 1406 元钱买了一双鞋,但是穿了一天就开胶了,折腾了几次平台最后只是决定给出一定补偿。据了解,毒app主要尽力保证货物都是全新正品 但是不提供三包服务。

这样一来问题也就来了:平台主要宗旨是鉴定,但鞋毕竟是在app上购买的,平台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吗?在买卖双方出现争议的时候,平台方究竟该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对于用户而言,有了问题找平台已经是每个人共同的认知正确,可如果平台不管亦或者达不到用户心理预期,那么这种心理落差可能就得由平台来承担了。

总的来看,现阶段对于真假球鞋的鉴定问题毒们其实并没有办法根治。时不时冒出来的争议与负面,在不断蚕食毒作为球鞋鉴定平台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对于店家的管控力度,平台责任范围划定,或许也是毒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说鉴定人才缺乏是行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那么基本的服务能力应该是平台的基础设施,前者是能力有限,可后者给人感觉似乎就是态度问题了。从目前来看,毒app本身就只把自己定义成第三方鉴定平台,但用户不会管那么多,如此看来,毒app这样不走寻常路的选择,可能真的需要再仔细斟酌一番了。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刘志刚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