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0日
评论数(0)最近,外卖领域有两件事先后实现刷屏。
先是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发热议,“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的现实描述着实击中不少人的情绪G点。
而后,或许是文章同样刺激到了饿了么,平台为了骑手利益连夜官宣要增加“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进而引发了网络上更大的讨论。
噪音太多,眼花缭乱,一时难辨究竟孰对孰错。当跑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归初心,从那些最本质浅显的道理中去寻找答案。
初衷是恒定的,而完善往往是有周期分阶段的。
判断一个举措是否合适最终要看这一举措是否迎合初心,只要初衷是美好的,那么任何细小的调整其实都值得我们去肯定。在这一方面平台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灵魂拷问:是否在解决用户和骑手小哥的问题?是否能够以此创造更大的价值?
饿了么为什么要推出“多等5分钟”这样一个选择按钮?从出发点来看,这其实是在尝试为骑手小哥在数字罗列的“系统”中找到更合适的位置。就类似《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提到的,在等电梯等细节方面,饿了么的系统中有一个报备系统,让服务有了一定的冗余度,这是冰冷技术背后的温度,让小哥们更舒服。
最近不少人被《外卖》一文描述的情况所触动,但他们或许只能站在道德和感性的维度去评价去感叹,唏嘘过后什么也留不住,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平台方的努力。
因此,哪怕“多等五分钟”这一方案深究起来并不完美,其实也值得我们去鼓励和认可,不必一味的在偏见主义的泥潭里打滚。
对于平台方而言,矛盾是普遍的,商业没有“完美”可言,每一种商业模式在发展的每一刻都有自己矛盾的特殊性。这其实考验的是平台的选择,是视而不见还是努力尝试?看起来饿了么选择了后者,去尝试性的多做一步,用平台权益换骑手的时间,最起码从初衷来看这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有其固定的进化周期,是否一次性根治其实无妨,只要方向是对的,中间过程中存在些许的摩擦和等待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争议也要正视。那从何而起?或许是在选择权的让渡。
商业也好人际关系也罢,选择权,往往最容易产生误会。
在此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两个场景:
场景一:几个人一起到饭店吃饭,甲因为各种原因从来不点菜,但同行的人出于礼节偏偏让他点,最后甲把这个“选择权”看作包袱,非要让他选择会有负担感,于是误会就这样产生。
场景二:几个人一起到甲熟悉的饭店吃饭,这家饭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甲都知道,于是一个人把菜都点了,而没有“点菜权”的人可能就会有被冷落疏忽的感觉,从而对甲产生隔阂。
前者是对同行人的尊重,而后者可能是一种效率最大化。可但凡涉及到选择,最容易产生认知上的不对称。
事实上,送餐时间引发热议,饿了么动作迅速推出“多等5分钟”按钮供用户自主选择,因为尊重用户所以才给用户选择权。可由于认知上的不对称,部分用户可能认为饿了么这是把包袱扔给自己,把矛盾进行转移。与之相对,在饿了么发声18小时后,美团紧跟的声明就将选择权抹掉,这种看似“无心之举”的文字游戏,却避免了很多非议。后发制人,换得一片歌舞升平。
相似的举措,不同的结果,本质就差在了第一视角引发理解偏差,于是基于选择权就产生理解上的误会。再然后,理解偏差引发证实偏差,带有偏见的人会拒绝忽视甚至曲解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声音。
“多给五分钟”的本质其实跟付小费,或者直播打赏,看志刚文章打赏是一样的道理,都是认可或者鼓励。既然是打赏,肯定是自发的行为,是一种选择权,看的爽了再打赏。在这一框架下,是否多给五分钟完全是用户的自主行为,不存在绑架,就像我不能强制读者打赏一个道理。
饿了么是给了用户选择权,骑手觉得平台不人性不选便罢,用户觉得骑手慢不点同意就是,本来一件很简单还带有小温度的事,何来矛盾转嫁的阴谋论说辞?
多给五分钟,没人会抢一个远路单,但却能解决许多急单,这其实是系统给双边市场提供的一种润滑剂。以扩大选择权的方式行事,虽然无法保证骑手和用户都能利益最大化,但却给彼此之间留够一定的冗余度,用户心疼骑手小哥可以选择点击确认,骑手收到也会感受到用户的理解和关怀,是一种调和矛盾的解决方案。如果现在非要说个根治的解决方案,恐怕只有取消外卖回归过去才能天下太平。
外卖的出现,让骑手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用户有了足不出户买到不同食品的选择。有问题有冲突不可怕,怕的是缺少一颗理解包容的内心。
从《外卖》这一文章刷屏,到饿了么增加“多等5分钟”按钮引发热议。这两件事被关注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并非坏事,客观上也增加了全社会对外卖小哥工作环境的了解以及情感上的共振,是一次平台、骑手、用户都参与的理解运动。
在现代社会的竞争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平台会推出超出预期的服务来获得用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基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在这一过程中,用户从某种程度上在无形当中充当起了另类资本家的角色。送餐时效的存在也是为了约束骑手小哥,提高用户点餐体验。
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多等5分钟”,没有一刀切的单方面延长配送时间,也看得出饿了么在推出这一举措时的谨慎。以选择的形式不仅尊重用户主体地位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骑手们的态度,只不过事与愿违还是出现了误解。
事实上,无论是平台还是骑手,都是服务的提供者,而最终的理解权和选择权都在被服务者用户手中。对于平台的举措以及骑手小哥的工作情况,网民发布看法发出自己的理解,是理解权,理解完如何选择,是支持还是否定甚至抛弃,最终还是要看用户自己选择。
平台和骑手在被批判中改变,而部分用户,却表露出被惯出来的“上帝思维”。有些人一边吐槽街上外卖小哥送餐时骑的太快,亦或者在某个讲述外卖小哥故事的短视频下面留言感慨外卖小哥辛苦,另一边却明知道自己高峰期点餐仍旧不耐烦地打着催餐电话。
因此,从这个维度来看,良好的外卖服务生态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作为“上帝”的用户或许也需要表露出更多的温度,再多讨论其实都不如以后在行动上给予外卖小哥多些理解。
要求越来越多,耐性越来越少。科技带来了便利,帮我们解决了功能需求,而我们则需要呼唤内心深处情感的温暖,从理性回归感性。
更多人关爱外卖小哥,是一种大善,这是一个有温度感的商业时代,愿我们彼此都能真诚以待!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