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江湖志刚

刘志刚TMT

公告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订阅号,互联网江湖,微信号13124791216.

文集

财经(122)

统计

今日访问:1254

总访问量:11548186

肢解优必选招股书:“梦不到电子羊”的“仿生人”如何商业化?

2023年02月09日

评论数(0)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2023开年,ChatGPT火了,AI成了科技圈第一个热点。

冷清了三年之后,科技行业终于烧上了一把新火。

这把新火烧的越旺,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就越热烈。

先是市场传闻百度要发布中国版本ChatGPT,随后百度股价上涨,然后微软宣布将ChatGPT引入搜索引擎,随后一夜之间,微软市值飙涨800亿美元。

热闹是ChatGPT的,也是整个AI行业的。

ChatGPT是一项基础的AI技术进步,影响最大的两个行业,除了搜索行业,另一个就是机器人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产品有一个最大的共性,那就是交互。

在产品上,谁在交互体验上有足够大的突破,谁就可能主导行业的下个十年。

风口既然来了,那么自然就有人借风。

1月31日,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科技股份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踏上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征途。

优必选想要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并不容易。

但凡对AI有点了解的路人都知道,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用还遥遥无期,即便是行业气氛烘托到这了,企业此时选择上市,可能会有些“割韭菜”的嫌疑。

那么优必选究竟为什么还想要上市?自春晚亮相到现在,优必选商业化走到了怎样的阶段?我们不妨透过招股书来一窥究竟。

招股书拨云见雾,人形机器人靠不靠谱?

先来看数据。

优必选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和2021年,优必选营收分别为7.4亿元、8.17亿元,当期亏损分别为7.07亿元、9.18亿元。

营收虽然略有增长,但增速其实不快。对比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规模数据预测来看,公司业务规模上在增长,但增长的动能可能并不强。

利润方面,优必选三年亏损超过24亿元,去年前三季度同步亏损扩大。

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到9月,优必选营收同比增长5.1%至5.29亿元净利润亏损7.7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8.1%。

单看利润下滑,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在一个新兴的科技产品市场,前期的经营性亏损是可以被投资人接受的。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亏损的规模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而影响利润的因素之一,就是对存货的计提减值。

优必选在招股书中表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存货中有6120万元的存货进行计提减值4540万元。招股书显示,遭计提减值的存货为40000台人形机器人AIpha Mini悟空,原因是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不适应客户偏好变化以及技术变化。

相比利润,更值得关注的是增速和毛利率。

因为增速,代表公司扩大业务规模的能力,业务规模上去了,利润的增长才有意义。而毛利率,代表着业务核心竞争力,也代表最基础的变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2020年44.7%,2021年下降到了31.3%, 去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30.7%。

分业务来看,占比超过一半的教育业务毛利率最高为59%,物流智能机器人业务的毛利率只有3.8%,而行业定制的智能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1.3%,消费级机器人业务毛利率为4%。

换言之,公司变现能力最强的业务,是教育业务。

但一个投资人不愿意看的的信号是,教育业务的规模增长可能并不如外界预期。

招股书显示,2020年优必选智能教育机器人产品以及解决方案收入为6.1亿,2021年则下降到了4.6亿。2021年1-9月,该业务收入3.28亿,2022年同期收入3.58亿。

客观的来看,2021年到2022年,由于疫情反复因素的影响,学校以及第三方教育机构停摆,教育机器人业务增长遇阻。2023年这部分业务可能会有所恢复,但能否恢复增长动能,依旧需要数据来证明。

一方面,成本方面能不能降下来。

2020年到2021年,公司销售成本分别占到同期收入的55.3%、68.7%。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为61.2%,以及69.3%。

销售费用这么高的占比,财报特征不像是一家科技公司,反而像一家消费公司。说明公司当下仍然处于销售驱动阶段。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能不能更多的让位给利润。

目前,公司过多的研发投入侵占了利润。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以及2021、2022年的前九个月,研发投入占同年或同期总收入的57.9%、63.3%、68.6%及61.4%,年平均研发投入超过60%。

研发投入这么多的原因可能除了市场不成熟,产品需要完善之外,就是公司可能还没有找到长期的核心的竞争力,依然需要通过大量研发来巩固核心竞争能力。

看完了营收、利润、毛利率三个最核心的数据,这家公司给我的感觉其实就是增长的动能不强,毛利率很高,但毛利率却又没有转化为应有的利润。

这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了。

招股书中显示,在主要的财务比率上,2020年末流动比率1.2,21年则为1.0,去年前三季度1.1。一般来说,流动比率的正常范围在1.5到2.0之间,也就是说,公司的短期资产变现的能力不够强,这可能影响到短期的偿债能力。

好的一面是,流动负债中,借款的比例有下降,2022年前三季度,借款为3.8亿,相比2021年初底减少了2.7亿,这会减少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影响。

另外,应收账款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应收账款3.5亿,同期营收约为5.3亿, 应收账款占比营收66%。由于账期的原因,部分应收账款会在第四季度确认为营收,可能会改善财务上的流动性。

整体来看,在财务上,公司抵风险的能力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透过招股书,其实不难发现,除了教育业务、行业定制业务之外,公司可能并未真正走到全面商业化阶段,且市场环境影响下,虽然公司的经营依旧稳健,但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一定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IPO的目的,可能还是在于为后续的业务经营提供支持。

“梦不到电子羊”,仿生人的商业化之路该怎么走?

一般来说,行业环境不成熟,企业又急欲上市,背后原因大概有两种:一、迫切需要资金维持公司运营;二、投资人有退出需求,想要变现退出。如果这家企业的商业化还不是很成熟,还处在创业前期阶段,那么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

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目前优必选已经来到D轮融资。据公开资料显示,其中D轮融资共持续了两年,增资总数达6次。几轮融资下来,如果优必选想要在一级市场继续融资下去,可能没有那么容易。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照顾背后资方诉求,在是否上市这件事儿上,优必选可能“没得选”。

所以,优必选在此时上市的尴尬之处可能就在于“行业将起未起,资本意欲先行”。

仿生人能梦到电子羊吗?也许能,但肯定不是现在。人形AI机器人公司能上市吗?能,但最好的时候也不是现在。

原因很简单,不仅是优必选,整个行业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还没到真正商业化落地的时候。

优必选早布局,抢占市场,实现商业化的战略其实没错,但问题在于,在教育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能不能打通未来商业化的通道?

在外部看来,从教育行业等B端实现商业化,优必选其实是走了一条“捷径”。只不过,这条捷径可能还不够长,可能达不到最后的终点,最后还是回到主赛道上来。

这个条捷径就是,有限产品在有限领域的快速商业化。

比如,虽然产品不够智能,但已经能满足部分场景的功能性,就像银行智能服务机器人,其实并不需要更强的交互能力。

另外,为什么教育、银行领域,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商业已经落地?是因这些行业的数字化中,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有真实的市场需求:机器人是具体的产品,在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进程中,重要的是能够“看得到”的成果。

而在商业化的主赛道中,人形机器人的落地,本质不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一个技术问题。

无论是优必选旗下真人尺寸机器人“Walker”,还是马斯克的“擎天柱”,又或者小米的人形机器人CyberOne,要真正面向通用机器人市场,在产品上还很不完善,技术还处在前期的研发阶段。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三大要素是算法、核心机械零部件、芯片。

  1. 算法上,国内产品的算法迭代还远远不够。

目前,算法开源之后,机器人控制算法领域差距在于迭代的质量,比如不同场景下的适应能力,在这方面,海外有先发优势,比如,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产品其实就已经领先,而国内同类产品依旧需要迭代追赶。

国内企业虽然跟跑速度并不慢,且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持,但依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2、核心部件上,主要是伺服的性能和成本问题。

成本的角度看,伺服电机的成本高,在成本降下来之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化依旧很难。

和一般人的认知不同,除了AI算法的问题,硬件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问题。负责机器人运动的伺服电机是动力系统的核心,因此,好的伺服的性能与成本不可兼得。

也就是说,因为成本的问题,结构上采用更少电机的专业服务机器人,其实比人形机器人更容易规模化。比如,扫地机器人、专业服务机器人等。

3、芯片问题。

算法再先进,归根到底还是需要芯片来执行,在这一领域,英伟达、英特尔是最有竞争力的两大厂商。比如,早在2018年,英伟达推出了机器人专用芯片Jetson Xavier以及开发平台Isaac。

国内的机器人厂商要想规模化、商业化,芯片问题是始终绕不开的关键问题。综合来看,在这三大要素没有突破的情况下,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其实很难有真正的进展。

结语:

现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一家企业如果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做支撑,即便是到港股上市,恐怕也很难,即便上市成功,想象力空间可能并不大。

有意思的是,由于商业化的问题,本田早在2018年就停止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软银也宣布了旗下Pepper停产。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依旧扑朔迷离。

如今,AI之火重燃,人形机器人也再次受到关注,商业化之路如何往下走?依旧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刘志刚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