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财经

子弹财经

公告

以子弹般的穿透力、专业性与深度性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财经动态。

统计

今日访问:5929

总访问量:8899462

被饶毅炮轰“假药”的益生菌,要被团灭?

2022年07月28日

评论数(0)

微信图片_20220728151954.jpg

出品 | 子弹财观

作者 | Rickzhang

7月26日,公众号“饶议科学”在文章中做出“市面上的益生菌全是假药”的论断,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

在文章中,也许是写嗨了,著名科学家、网红科普大V饶毅拿出关于益生菌全盘否定的论断,“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有效应用的药品”。

由于饶毅之前不断进行科学打假的成功经历,以及教授的身份,使得这篇公众号文章一出,便迅速在媒体圈爆红,该事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他因为屡次出手打假,如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等人论文造假,又因言辞犀利,被称为学术界的“打假斗士”。他本人也经常针对热点话题做严肃的科普解读。

不过,他此前举报的多是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大人物”,虽然最后都未能真正坐实举报内容,还是不免引起学术界震荡,这也使他成为很多管理者、学者、专业人士头疼的角色。

也正因此,他发表的针对益生菌的论断引来了行业和消费者广泛讨论:益生菌真的是“假药”吗?益生菌是智商税吗?在该篇文章的评论区,不少读者反馈称“自己给益生菌交了智商税”。微博上,一些消费者也提出了质疑。

“再也不买益生菌”,成为很多消费者在微博评论区主要的观点。“看完文章后,赶紧把家里之前给孩子囤的益生菌产品都扔了,怕给吃坏了。”一位宝妈如此说道。

微信图片_20220728152008.jpg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市场动向甚至引发相关企业股价波动。

由此,饶毅也被戏称为“益生菌”行业的公敌:一句话不仅让多家上市公司市值蒸发,也让消费者开始“抛弃”益生菌。

这已从一个学术打假变成了对于一个单独市场的打击。可真正需要解答的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益生菌是“假药”吗?益生菌行业有可能因此被“团灭”吗?

1、饶毅炮轰的背后

炮轰益生菌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饶毅专业背景过硬。

上世纪80年代,饶毅留学美国并在美国知名院校任职多年。2007年回国后,出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此后历任北大理学部主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开始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关于他,让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宣布以后不再成为候选人;另一件事就是坚持不断打假。

饶毅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学术打假活动。最著名的,还是他在2019年底“一箭三发”,对准国内学术圈三位大人物。

2019年,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论文造假,将“学术造假”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一场国内“学术界大地震”。

饶毅在举报信中称,“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请贵委做些好事,为中国科学界洗刷耻辱”。

然而有意思的是,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发布了《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根据科技部的后续复核,发现饶毅举报的三位科学家论文不存在造假嫌疑,但是部分图片引用不规范、数据处理有相应的瑕疵,对相关人员已经做了训诫、谈话、停止相应职务等处理。

就在科技部出调查结果的当晚,饶毅表示不服,又向中科院道德委发出了一封对裴钢学术不端的举报信。结果几日后中科院道德委表示,“科技部已有结论,中科院不再进行相应调查”。

当时饶毅炮轰三位知名科学家的消息,也是经媒体报道迅速放大,被广大读者熟知,并认为其是挑战学术霸权和拯救学术风气的“旗手”,但最后的结果又让所有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饶毅教授的行为。

换句话说,网友心目中那个挑战学术不公的饶毅教授,真正举报事实的认定,可能跟所有人的感知存在很大出入。

但饶毅依然没有停下打假乃至针对自己觉得不合理事件发声的频率。

某种意义上,这位科学家、大网红发声准确性并没有得到评估,哪怕之前针对学术界“大人物”的举报,最终被科技部认定不成立。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无法估量,有时候甚至是对一个产业毁灭性的打击。

2、懵逼的“益生菌”

实际上,益生菌并不是一种“细菌”,而是一类细菌,也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目前全球公认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梅切尼科夫。他认为,食用含有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能够促进健康、延长寿命,而其作用机理,就是乳酸菌伴随食物进入肠道,抑制了有害菌。

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有害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反之如果保证益生菌的平衡则会降低获得疾病的可能性。根据相应的数据和科研论文,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益生菌有400多种。

中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层面上对“益生菌”的定义,但在实践中,卫生主管部门发布了《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用这种形式来规范中国食品、药品企业使用益生菌。最新版是2021年修订的,其中规定可用菌种有16种。

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益生菌产品多达数百种。其中属于药物的很少,而且药品大部分都跟胃肠益生菌重建治疗胃肠炎有关,类似整肠生这类,剩余绝大多数益生菌产品都是保健品或者食品。

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2020年国内益生菌产品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879.8亿元。而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意大利,位居全球第二,并且仍以每年11%-12%的速度快速增长。

从整个益生菌产业链来看,目前国际益生菌产业上游专利申请主要由俄罗斯、日本、美国等传统的益生菌开发强国垄断,全球原料供应也被丹麦科汉森与美国杜邦等寡头垄断。产业链下游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产品主要可分为益生菌食品、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原料三大类,分别占比85.9%、8.6%、5.6%。

在这样的市场前景下,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涌入,已经在益生菌市场呈现强者竞争、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国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市场,特别是电商渠道,依旧被由外资品牌占领,大量外资品牌进入电商国际平台进行销售。数据显示,2017年淘宝平台销量前三甲为澳大利亚life space、美国swanson和日本酵素reperfe,占整体市场销量的65%。

天猫健康数据显示,作为天猫上的高增长垂直赛道,益生菌品类近3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0%。2022年6月,益生菌在天猫平台的日均搜索量同比增长了6成。

最近几年,我国益生菌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大厂商、品牌先后发力。就当前市场格局来看,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汤臣倍健、健合为代表的营养保健品龙头;二是以科拓生物、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本土研发型企业;三是以Wonderlab、Keep、每日的菌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品牌。四是以乳企为主的乳酸菌相关产品。四大类型对应的产品形态各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乳品、食品饮料类以及膳食补充剂。

微信图片_20220728152021.jpg

(图 / Keep官网)

而从国内益生菌膳食补充剂或益生菌制剂来看,高端品牌如纽曼思、合生元、华大基因、中益企业、昂立一号等选多选用进口菌株。面向人群和功效来看,目前主要用于婴儿益生菌菌粉居多,功效以肠道调节为主。近年来,面向多个群体的专业益生菌企业也逐渐兴起。

微信图片_20220728152024.jpg

(图 / 网络,侵删)

另外、蒙牛、伊利、君乐宝、养乐多等乳制品企业也纷纷结合益生菌推出相应的保健食品、奶制品,早已成功打开市场;而各大保健品的企业合生元、江中药业、无限极、丽珠、汤臣倍健等近年在益生菌市场的动作也一直没停。

微信图片_20220728152027.jpg

(图 / 蒙牛官网)

国际方面,最近一年内美国康萃乐Culturelle、乐力Osteoform、纽曼思Numans、法国汉臣氏High Change、瑞典拜奥Biogaia等国际巨头也纷纷加大在中国的市场投入,推出从婴幼儿到成人的益生菌保健品,开始不断抢占市场份额。

而对于乳酸菌市场,消费者的感知度会更深。如在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养乐多,这款乳酸菌饮料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均销售已达750万瓶。全球八强乳品企业蒙牛旗下优益C全线产品采用的都是自主研发的中国益生菌。而经过16年的研发,经过数以万计的菌株筛选和上千万人群临床试验,优益C研发团队已构建起丰富的自主研发的益生菌库。

某种意义上讲,益生菌乃至乳酸菌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成熟赛道。很多国际大厂在产品和技术层面的研发投入也极其庞大。

因此,这样成熟赛道到今天被一位科学家“网红”全盘否定,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3、影响力大的公知

作为科学家和公知、大V,饶毅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这篇讨伐益生菌的文章出来之后迅速引发行业的震动,很多消费者在微博上面留言声讨,纷纷表明不再购买益生菌、乳酸菌相关产品。受此影响,相关企业的股价应声而降,已经形成了对于行业负面的冲击波。

当天,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小幅下跌,如华大基因下降2.39%,科拓生物下跌2.36%,莱茵生物下降2.79%。

“这两天,整个公关部门一直在忙,我们不停地拟定各种预案,还不停地配合市场部安抚各地前来总部的经销商”,一家国际知名保健品巨头中国区的公关总监负责人这样对「子弹财观」表示,他很遗憾现在的无妄之灾。

“关键是饶毅老师的学术地位和网红大V身份杀伤力太大了,这种知名学者的发言,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非常直接有效。”他进一步介绍到:“现在已经有消费者在公司‘两微’文章下面留言要求退货,作为国际知名的保健品生产商,这种因为网红发言造成的退货,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很显然,这一事件对益生菌企业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公司投入重金研发的新产品,原本在这个季度要上市,现在相应的计划已经暂停,后续的安排可能要根据市场的变动再进行布置。”

而香港资深金融分析师林曦则认为,很多时候网红的一句话引发企业股价的波动,是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728152031.jpg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我们对这一事情进行了前后的深度调查和数据搜集,发现饶毅老师这篇文章出来之后,15个小时相应平台的报道和转发,已经超过上热搜的数据值”,他解释道,这意味着这件事情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学术争执上升到公众热点事件。

基于舆情数据分析,他认为,在相应报道和转发文章下面留言的绝大多数都是益生菌消费者,“出于对科学家的信任,声明不再购买益生菌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这对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来说有些太过了。科学家与网红应该是两个对立群体,科学是严谨的,饶毅老师并没有拿出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或者在医学角度上的实验来证明‘益生菌是假药’的观点,反而利用网红身份直接断然下定义,这显然也违背科学的严谨本质。”

关键,这个正在发展的行业受到影响太大,原因只是一个不严谨但非常绝对的“网红”论断。林曦表示:“这是科技大V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个行业特别不稳定的因素。”

饶毅以公知身份所作的论断,对益生菌行业的打击非常大,也使得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的前景都蒙上了阴影。毫不夸张地说,饶毅作为公众人物,一句话让其成为了“行业公敌”。

那么,该事件后,益生菌行业未来会否因此一蹶不振,最终化为历史的尘埃,还是会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这需要时间去证明。

唯一能确认的是,一个新的行业培养出来非常不容易,但被毁掉,可能就是几句话的事。

*文中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基于RF协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子弹财观。

上一篇:茅台求变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