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商论《道德经》连载——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2021年06月15日

评论数(0)

天下大事,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尤其商业零售,商海泛舟,不进则退。当下变化是极速的,故业界弥漫着一股恐慌与焦虑的情绪,尤其超市行业,由于“最后一公里”防线的全面失守及之后电商的全军突击而倍感“生死存亡”,而当此之时,大家更应清醒的认识到——焦虑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反而引起“病急乱投医”之反作用;但不焦虑、不作为怎么办?等死吗?如此逻辑使焦虑更甚且更加乱为。

因此,本系列应运而生,以国学智慧助解当下心结,望能对同仁有所助益、对传统文化之传承发扬有所助力。或许此时你会问——《道德经》对超市行业、尤其当下之现状有什么用啊?答案是,有大用。而且相信真正读完这个系列后你会发现——胖东来,学得会。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即“能讲出来、描述出来的道,并非真正完全的道、永恒不变的道”;古文中“常”为永恒不变,因此,“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明晰了——“能讲出来的名字,并非真正的、永恒不变的名字”。此部分为《道德经》开篇点题,实则告诉我们“道,确实存在;但无法完全描述,能描述出来的、讲出来的并非完全的‘道’。”之于商业的深意我认为是两方面——

1、不要盲目迷信各类专家、大咖、著作等,即便连老子都明言——“可道之道非常道”,更遑论其他人了;所以,切勿过度“迷信权威”,所有的成功都有其特殊性,若只听其“普遍性”而不研究其“特殊性”则反而适得其反;

2、之所以“可道之道非常道”,因为“道”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在“做”中不断体悟出来的。阳明先生提的“事上磨及知行合一”即是此理;

另一方面,“名”实质是“人定义的”。比如说“桌子”,之于成人,它就是一张桌子,用于吃饭、放东西等,用途定下了;而对于还不知道其名字及用途的小孩子呢,桌子则成了“游戏的地方”,如捉迷藏、过家家的小天地等等。所以,我们更应明白,我们定义的“名”都是主观的、实用主义的,反而是一种限制,制造了瓶颈、限制了突破。因此,经常需要“跳出来”看一看,不要被“名”限制住了;比如“手机”,刚出现时就是“手提电话”,而现在呢?成了“移动电脑”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乔布斯这种深悟“名可名、非常名”的人,不断在颠覆、反问;各行各业的开创者与颠覆者都同样,实际上开创者本身就是颠覆者。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如若通读《道德经》会发现——“有、无”二字贯穿全文,但“有、无”究竟是指什么却说法不一。对此,我认为“有、无”指的是“私欲”,以人为例,刚出生时是“无”的,没有欲望,所以没有边界、界限,因此老子在之后也以“含德之厚、比如赤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形容“几近悟道的状态”;而后,欲望越来越强,“我”的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主观”,认知越来越固化,“桌子”就是“桌子”,而不是“捉迷藏的藏身之所”,而也因此,对于万物都有了定义。所以,保持“无”的状态,就能发现万物的各种可能性、妙用,如“桌子”也可以是“装饰摆台”等等;保持“有”的状态,就可明确万物的边界,即“桌子”就是“桌子”,放东西的桌子。

之于行业的启发,则须不能过度主观、陷入思维定式,经常“跳出来”看看、想想,不断颠覆自我、开放透明,思考更多可能;同时,也不能过度“跳脱”,总是“务虚”,这样就会成为一匹“天马”,总是在空中飘、落不了地,结果“夸父逐日、望山跑死马”,这也是人成功后最容易犯的错。

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部分很关键,也极易混淆。大家对“道”的理解往往趋近于“虚无、空”,所以,之后的解读往往向“出世、避世、不作为”偏离。但老子在第一章其实已明确告诉我们——“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哪“两者”?有与无,“有、无”是“同出一脉”的,出自“道”,只是称呼不同,但都可喻之为“玄”;然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皆是玄”,“玄之又玄”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用“硬币”来形容,一面为有、一面为无,“玄之又玄”即转了起来,你说当硬币转起来之后,到底是“有”还是“无”呢?都有、都没有,即“有”又“无”,即“不有”也“不无”,这就是“中”的状态;“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什么为“众妙之门”?道。所以,什么是道?“中”即是道,不极端、不偏执就是“悟道”的一种表现。

所以,之于行业的启示就已很明确了,真正的“道”是不走极端,是包容、兼容、开放、透明,是无界、利他、有爱。或许,当你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胖东来”你也就学会了。

在此再说一句题外话,如若真正通读“儒、释、道”乃至“基督、天主”等各宗教经典,我们总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大家都是描述“永恒不变的规律与真理”的,只是“名”不同罢了。所以,真正得道之人是不会纠结于何门何派,一定是兼包并蓄的。

第一章就讲到这,大家有没有“明道”?若以为有,那还是没明白,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嘛!

下期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吴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