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毅

胖东来的管理真谛

2021年12月10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吴明毅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译文:“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何谓“道”,第一章老子已明确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即可道之道则非全道(只是道的局部)。因此,道是无法具象描述的、是无形无相的,但又包罗万象、无所不含。在这部分中,老子又提示了三点—

1、真正的道是“空虚无形”的,正因为其空虚无形,故能包罗万象、无穷无尽。因此,“道”是高维的,正因为高维故能包罗万象,所以“志当存高远”、所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真正悟道,须不断提升思考维度与格局;

2、一切具象的、绝对的均是“道”的局部。如若妄图把“道”具象化,即便方向是对的,但只会越来越小(后续老子重点提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3、“道”深不可测,有多深呢?“渊兮,似万物之宗”。我们可以想象有一个无比深的“渊”,深不见底,但正因为“深不见底”,故能“永远不盈”。所以,“道”是永不盈满的,即永远谦虚的。

所以,真正得“道”的管理者应是高格局的、务虚与务实完美结合的、永远谦虚、永找不足的(思考-找“谁”的不足?)。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译文:消磨其锋锐,消除其纷扰,和掩其光辉,混同于尘世。

在这里首先回应上文关于“永找不足是找谁的不足”的那个问题 -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道德经》究竟是讲给谁的?当下有种说法挺深入人心 - 《道德经》是写给管理者的,即讲怎么管理的;在我看来这点表面看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在于“管理”究竟是“管理谁”?我想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管人”,但如若这样,这不反而成了助长人欲望的了吗?一心管人,不是心向外走,这不越来越不平静了吗?怎么能达到“无为”境地呢?故私以为《道德经》实质讲的不是“管别人”而是“管自己”。后面老子会提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再次验证并深化诠释“管自己”的逻辑根本。所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其”也都是指“自己”。

·“挫其锐”

何谓“锐”,简而言之即为“好斗”,为何“好斗”?根源在于急于展示自己,说明自己“行”。所以这“锐”实质是一种“私欲”,挫其锐,即把这种急于出风头的私欲挫去;

· “解其纷”

为何会有“纷扰、不满、忿恨”?根源还在于私欲,这私欲即为欲而不得,不满足、不知足。故解其纷,即把自己的欲得之欲克去;

· “和其光”

“光”即光辉、光彩、万众瞩目,而这些都是外在的,实质还是出风头,还是私欲的具体体现。且物极必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其光”即真正收敛锋芒,谦虚低调的长久之道;

· “同其尘”

为何不能“同尘”?因为有“我”,有太强的主观认知,太强的主导与控制欲,所以这亦是一种私欲,不克去则必然越发封闭,久则成为孤家寡人,越来越固步自封。

因此,这部分告诉我们,“刀刃应该向内”,向外则是背“道”而驰的。

· “湛兮,似或存。”

译文: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真正的“道”是看不到、摸不着、无法用语言表述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这里又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道”是通过做好自己去影响周边,而非说教与要求、强迫的,即便你指引的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尊崇、自身做不到,那再强行推进也是极难收效、适得其反的。而真正悟“道”的管理者,不会用强迫的方式去推行,而是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潜移默化去影响,这方为“可持续之道”。亦或是胖东来及于东来先生的管理真谛了。

·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此即老子关于“道”之由来的推测与描述。但至于究竟从哪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道”是什么?私以为-《道德经》所讲的“道”即为 - 主导天地万物的永恒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且永恒不变。就如要创造一个新事物或技术之前,一定要先进行整体逻辑框架规划,框架明确之后才有事物,而“道”即是天地万物的逻辑框架吧。

好了,这期就到这,下期见。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预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往期回顾:

胖东来的管理模式内核解析

胖东来,为什么学不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吴明毅(wuhua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