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新消费

浪潮新消费

公告

记录新消费商业史,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文集

(2) 创业(247)

统计

今日访问:6545

总访问量:4110080

对话Vesta谷振宇:全球品牌之路,远比大家想象的长

2023年08月04日

评论数(0)

全球化的中国品牌是今天无数人都翘首以盼的新征程。

 

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加之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供应链能力,让这件事似乎变得水到渠成,但实际落地的困难却比想象的多。

 

比如在国内相对成熟的电商环境下,许多品牌只需要搞定代工生产和流量抓取,就能实现基本的运转。

 

但海外的链条要长得多,仓储、物流、服务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流量环境也相对复杂,更加多元,基于兴趣、国家和人群特征衍生的社媒形态可能就有几十种,对于中国团队来说,每一个流量渠道,都需要时间去学习、试错、精练。

 

这还只是一个个切面,不同地区的政策、文化、消费者的关注点都注定了这条路不会那么简单。


Vesta创始人兼CEO谷振宇

最近,浪潮新消费和环保家居品牌Vesta创始人兼CEO谷振宇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很多独特的关于品牌、产品、人群、流量的海外市场洞察,以及Vesta探索出的应对之道。

 

虽然国外依然存在流量红利的窗口期,但Vesta的很多做法却跟国内热潮过后的冷思考不谋而合。

 

比如虽然是电商,但却在物流仓储上做了大量投入,也正在试水线下店和渠道分销;比如虽然创始团队出自硅谷、机器人行业,但Vesta无论是营销还是品牌传达中都不会过于强调科技感、不炫技、不加戏、不贩卖情绪,以用户需求为准绳;比如少做效果广告,不追求即时转化等等。

 

“当你把时间轴放大,很多事情其实变得会更合理。如果急于三五年让一个品牌成长到一定规模,反而欲速则不达。”

 

谷振宇希望Vesta能更长久地在用户认知里存在,而不是仅算一次的转化。欧美消费升级比国内早5-10年,Aesop、lululemon这些品牌也都是花了时间才成长起来的,消费品的爆发必须经历长期的积累。

 

Vesta成立于2021年,从北美起步,自主研发了近百款家居产品,涵盖卧室、卫浴等多个场景。最近两年营收以10倍增长,客单价达到400美元,复购近40%。并在近3年内获得红杉中国、险峰K2VC、天图资本等一线机构的多轮融资。


对话 | 谷振宇

编辑 | 陈   俨

浪潮新消费:先聊聊整体出海的变化。以前说出海,是跨境贸易、电商,现在是品牌出海,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谷振宇:词汇的变化是结果,归因的话,是生产端在变化。


当供应链更多生产的是低价、质量平均的产品时,自然大家针对的是Mass market,但当供应链进一步升级和延展时,自然就有了高溢价、非平价的产品出海。

 

我最早接触中国品牌全球化时,更多还是功能为先的产品与营销逻辑。


但这两年的明显变化是,功能性越来越只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大家开始去丰富“供给的组合”,里面既有功能性上的优异,也能带给消费者价值认同,更加注重内容的产出,包括开始提供更好的服务。

 

做平价和低附加值产品时,不会特别在乎服务、内容为用户带来的价值。但当你有一定的溢价,开始更多服务消费能力更强的人群时,自然需要通过更好的价值输出、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物流、更好的履约去实现。

 

浪潮新消费:以2023年上半年为例,有感受到哪些具体的变化?

 

谷振宇:Vesta开始运营时,20年、21年,有一波出海热潮,大家受Shein和Anker鼓舞,希望成为下一个新兴全球品牌。主体也以从0到1的新公司为主。


这两个季度,传统民营企业等大公司也加入到出海中,很多公司已经在亚洲甚至全球市场有非常高的份额。

 

另外,在欧美市场,之前大家更多关心的是线上交易,但疫情之后,线下的比重在慢慢回温。

 

和国内比较大的区别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经历过线下零售业态的完整发展,有非常成熟的渠道和零售体系。

 

疫情期间有暂停,但当大家慢慢回到线下,这些消费习惯在被重新激活。所以全球化的过程中,不要忽视线下,不只是跨境电商。


浪潮新消费:很多人认为海外目前还有流量红利,您觉得这个窗口期是否存在?存在的话会持续多久?

 

谷振宇:窗口期一定是存在的,最底层逻辑还是需求和供给。为什么做全球品牌是必然方向?因为中国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屈指可数,这一系列产业上的优势会慢慢形成整个供应结构上的变化。

 

只不过实际去做的时候,和理想情况会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跨境的链条远比大家想的更长。在国内做消费,虽然流量环境非常卷,但基础设施非常完备,很大程度上只需要解决两个事情。

 

第一,无论是自己研发还是直接代工,从供应链找一个非常好的产品方案;第二,无论抖音、小红书还是快手,找到合适的社交媒体,解决流量问题。

 

搞定这两点似乎已经可以打造一个快速起量的品牌了。

 

但海外整个链条要长很多。解决完产品之后,仓储怎么办?物流怎么办?服务怎么办?流量怎么去解决?海外流量环境相比国内更加复杂。

 

首先是结算场景相对分散。国内基本集中在几个平台,但国外是“一超”以外都是分散的。比如平价去亚马逊,但其他都分布在各个品牌的独立站上。

 

另外是流量,或者说社交媒体相对分散,国内相对集中在小红书、抖音、微博、B站。但海外根据不同兴趣、使用习惯、国家,会非常分散,有各种形态。

 

Vesta就有近二十种流量方式,每一种都有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

 

浪潮新消费:在独立站、线下、电商平台这些选择之间,Vesta是如何取舍的?

 

谷振宇:目前100%是自己的电商。我们不太喜欢叫独立站,因为独立站更多是基于Shopify的模板进行定制。

 

而Vesta整个前端,包括UI、功能完全是自己开发的,只是用了Shopify的订单系统进行效率的维持。


我们的终局会像lululemon或宜家,自己的产品在自有渠道里分布,按照用户的习惯,线上和线下都会有。

 

从0到1时,因为电商效率更高,门槛更低,所以会进行100%自有电商销售,但到下一个阶段,要寻求更高增长,快速覆盖更多地区和人群时,会把一部分产品进行渠道分销。

 

希望到了年底,线下店以及线上线下的渠道分销,能够跑起来。


浪潮新消费:讲到海外营销,逃不过的渠道是TikTok,但Vesta似乎并不是all in在TikTok上。

 

谷振宇:TikTok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流量渠道,美国社交平台是有周期循环的,现在无疑是TikTok的人群迭代速度最快的时候,大量美国90后、00后在使用,也是我们的目标用户。

 

之所以没有all in,有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都是20岁、30岁的年轻人,但TikTok的年龄段更年轻,在25岁以下,但我们针对的是中产阶级。

 

购买较高价格的家居产品,是25岁之后、30岁左右,有了自己的房子,成家立业之后的行为。所以人群虽然接近,但不完全符合。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等到他们成长到需要进行中高档家居消费的年龄,所以也做了一些布局,只不过目标并不是即时转化,而是品牌传播,让大家知道到了这个年龄段之后,有Vesta这样一个品牌在等待着你。

 

第二,我们并不all in任何一个内容渠道。

 

消费品牌很难完全以流量为导向。流量只是品牌构成的一个部分,可以在某个时段加速或进一步提升品牌,但品牌要具备跨越不同流量渠道和流量周期的能力。

 

真正的好品牌,比如lululemon和Patagonia,都有10-15年的成长周期,他们在每一个流量渠道或红利期,都能取得不错的传播效果。

 

我们这两年在多样化流量渠道,近20种日常投放方式中,有非常偏线上的,比如Instagram、TikTok。

 

也有相对传统的,比如Netflix和YouTube的开屏广告、高速公路上的大广告板。美国社区是按收入水平划分的,我们还会给目标用户寄纸质贺卡。


浪潮新消费:国内很多品牌出海考虑TikTok时,会希望复刻国内的打法,您觉得可能性有多大?

 

谷振宇:肯定有可能,但任何直接套用之前逻辑的做法肯定都不是最优解,最优解肯定是适当移植经验,剩下的因地制宜。

 

举个例子,TikTok是做红人营销非常好的场所。因为相比YouTube和Facebook,TikTok的创作者生产更酷炫、好玩的内容能力更强,而且比较适合短时间种草和转化,所以抖音、小红书的经验,都可以非常好地移植。

 

但有些形态,比如直播,效果就不一定好。这不是平台或运营方的问题,更多是因地制宜,取决于欧美主流用户的生活习惯。

 

在欧美,通过直播获取信息,在直播上消费的习惯很难养成。

 

国内一定程度上跳过了零售体系的搭建,直接到电商。而欧美有非常完善的线下零售体系,哪怕住在非常空旷的郡县,也都有自己的商场区,而且是连锁、备货非常丰富的零售渠道商,所以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多。

 

包括抖音电商在国内可以迅速成为一个全民的事情,也是因为大家线上时间的分布比较趋同,但在欧美,NBA球赛、棒球以及其他文娱或消耗时间的途径会更丰富。


浪潮新消费:国内营销领域这几年在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品和效之间的关系,您对此是怎么理解的?

 

谷振宇:第一,Vesta的品牌投放团队不看ROI,我们更关心过了一定周期后,获客成本占整体成本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我们要求非常苛刻,只会花整个经济模型的10-15%进行获客。

 

第二,效果广告是以产品营销、折扣营销为主体的,我们很少做这样的事情,反而是把数字化广告更多放在品牌内容的传播上。

 

比如我们在Netflix、YouTube,甚至 Instagram上的视频广告,很多时候都不讲产品,也不讲价格和折扣,更多强调的是Vesta坚持的可持续理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去做、创始人的想法是什么、产品材料的选取遵循哪些逻辑等等。

 

当然,这也意味着整个转化周期比较长。部分原因也是我们做的相对来说是耐用品,所以需要的不是即时转化,而是用户每隔2-3个月,家里需要添置新的东西时能想到我们。

 

我们希望更长久地在用户认知里存在,而不是仅算一次的转化。

 

浪潮新消费:可以理解为,我们能等得起或者愿意去等,对吧?

 

谷振宇:其实取决于品牌主观上能不能给自己这么多时间。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股东和投资人,他们有这样的耐心,也理解我们想做的事。

 

当你把时间轴放大,很多事情其实变得会更合理。如果急于三五年让一个消费品牌成长到一定规模,反而欲速则不达。

 

欧美消费升级比国内早5-10年,Aesop、lululemon这些品牌也都是花了时间成长起来的。开始有一些认知,可能是20、30年前,但也是这10年或5年才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消费需要长期的积累,8-10年才开始迎来爆发式增长。


浪潮新消费:同一个行业,在不同市场环境里存在不同的竞争方向和用户痛点,我们如何基于中国供应链做出针对美国市场的东西?

 

谷振宇:逻辑其实是反着的,是怎么更多了解用户或美国市场,再去寻找到合适的供应链,匹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Vesta是一个全球团队,几十个人分布在各个国家,产品研发集中在美国,配合的供应链团队主要在江浙,电商开发在乌克兰和阿根廷。

 

我们有足够的,对当地用户行为比较了解的产品人员,能进行持续的用户洞察。

 

第二,我们有比较明确的产品测试流程。每个产品定型后会通过小批量预售或众筹进行市场测试,验证产品真正投入市场之后有多少用户是感兴趣的,到底能不能解决用户痛点。


第三,无论是成熟产品还是测试产品,我们都会定期进行用户反馈,更多是以社区的形式,组织用户进行活动。

 

比如跟用户进行环保材料的科普,组织一个新兴材料的活动,借这样的机会获得用户对产品和品牌的反馈,基于反馈再迭代产品。

 

最后,还有很多供应链的事情要去做。中国纺织、服装、家居的供应链非常成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最完备的供应链,但你需要花很久去说服供应链进行基于新需求的研发。

 

包括如果要做小单快返,在细节上也要跟供应链进行大量管理和合作。

 

我们也有过很多试错。最早接触枕头这个品类的时候,因为刚做完机器人,所以还是非常智能硬件产品经理的逻辑,想做一个非常灵活,能解决所有颈椎问题的枕头,要既软又硬。

 

那个产品其实非常成功,在Kickstarter上预售30天做了大概70多万美元。

 

但我们卖了几千个之后发现,One For All其实没办法解决所有人的问题。所以又做了很多用户调研,发现最好的方式其实是给不同需求的人都做一个最合适的枕头。


所以现在有包括四个枕头的产品矩阵,在销售前期会告诉大家怎么选。


浪潮新消费:家纺再上一级是材料力学,材料力学很久没有出现过革命性创新了,底层没有技术性的革新的情况下,拼的就是用户洞察。在稳定的使用习惯中,你们如何找到空白的地方?

 

谷振宇:我们早期非常强调科技性,但现在对用这样的词汇来宣传产品比较嗤之以鼻。现在Vesta无论是营销还是产品文档中,绝对不会出现黑科技或者过于强调科技感。

 

还是回到品类的核心,生活用品的使用习惯已经非常稳定,是存在上千年、非常真实的需求。

 

而针对真实且长期稳定的需求做事,首先就是尽量不要打破使用习惯。所以Vesta并不追求产品层面的创新,不会为了做产品而做产品。

 

举个例子,我们会选择已经在商业化中比较稳定存在的材料,而不是刚从实验室拿出来的,因为要考虑到作为消费级品牌的风险,包括跟用户交流成本的问题。

 

要找到空白,大量的用户调研肯定必不可少。但不能直接让用户回答你的问题,比如问用户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枕头,这是不负责任的,相当于让用户帮你做产品了。

 

我们更多要像旁观者,去观察用户行为,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归纳用户可能的需求。


如果直接问用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被子,用户会说一个不冷不热的被子,一个冬天更暖和,夏天更凉快的被子。用户的想法往往是异想天开的。但做产品的核心,是把用户的想法翻译成产品落地的语言。

 

比如我们会去研究又冷又热的被子是什么样的,其实代表能保证一定温度的恒定,那温度恒定要怎么解决?可以通过工业设计,也可以通过材料。

 

我们最后选择的方案是材料。材料又有很多选择,可以选新型化纤,也可以选天然材料。

 

我们选的是蚕丝,蚕丝本身具有恒温性,有38%结构是中空的,只不过这个材料方案在美国市场不是特别流行,因为在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中,不能接受被子是不能洗的。

 

那我们又要基于用户习惯再进行产品改良,比如把蚕丝内胆做可水洗处理,在设计上更偏向欧美人的使用习惯和审美。


浪潮新消费:在战略上,接下来针对中国市场有何布局?

 

谷振宇:我们在寻找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单一市场,那一定是中国。不过回国内做之前,确实有非常多担忧。

 

常听国内消费创始人说非常卷,所以会担心品牌为先,和用户交流的方式能不能取得好效果。

 

另外也担心价格,我们在海外客单价大概是400美元,这个客单价是不是在中国市场非常难找用户。


但我们测试了两个多月,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我们目前做了三个月的天猫,投入非常少,因为对国内流量环境还并不是很了解,真的就是把产品放上去,然后做了一些品牌类投放,因为要告诉大家Vesta是谁。

 

结果获得了超过10倍的投入转化比,单月销售额几百万人民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也侧面证明了并不是国内就完全没有办法进行内容类,或高溢价产品的投放和运营。

 

所以目前我们的节奏是会长期在国内深耕,但会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把重心放到这里。比如等到国内家居产品也进入消费升级阶段,等到更多消费者对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有更深认知。

 

浪潮新消费:从国内的数据来看,国内消费者和Vesta在国外的消费者有哪些不一样?

 

谷振宇:第一,Vesta的价位虽然在国内外都算是中高档,但人群比例完全不一样。

 

国内买2000、3000人民币床品的,可能是中产阶级前10%或更高。但在海外这是比较常见的中产阶级的价格,可能算前30-40%。

 

第二,大家关心的点有一些出入。回访海外用户对产品的感知时,提到最多的还是可持续、新材料。但国内更关心的是材料是不是更奢华、材料的舒适性或功能性,对于纯价值上的关心会少一点。

 

国内外虽然都在进行消费升级,但目前升级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国内在慢慢从有没有过渡到能不能更好。

 

海外不但关心功能性或东西好不好,还关心是不是通过新方式、新途径在解决问题,像特斯拉和lululemon都是在用新技术、新能源、新面料解决问题。

 

此外,还关心价值层面上的溢价,比如品牌对可持续和环保的努力和投入是什么样的。最后,还更关心服务深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浪潮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