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唆麻的专栏

科技唆麻

公告

文集

科技(233)

统计

今日访问:1617

总访问量:2651935

无人机防疫,你看到的和你不知道的

2020年02月25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毋庸置疑,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疫”,同样没有特效药,但相比 17 年前我们不仅有了外卖、电商、网约车支持生活保障,更借助医疗AI、自动驾驶、无人机极大地助力了疫情的防控。

从为火神山上空提供覆盖 6000 平方米持续 10 小时的照明助力夜间施工,到 1 小时内完成上海居民小区约 1 万平方米的消毒喷洒作业,再到喊话呼和浩特农村老奶奶“不要出去不要乱跑”……

无论是在搜索引擎还是社交平台,只要用“地名+无人机”作为关键词,你几乎能找到上至繁华闹市,下到 10086 线小城,甚至疫区一线,都纷纷借着无人机发起了“硬核防控”的新闻。

但硬币不止一面,无人机参与防控亦不乏质疑。有人认为其噱头大于使用,有人将其定义为一场商业作秀,也有人对成本、效率、安全性都提出了质疑。

无人机为何参与其中?企业又是以何种模式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落地?对于行业而言,究竟又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到了参与其中的从业者,以此还原一些真实情况。

01

“都是主动来找我们的”

稍微留心一下各路关于无人机助力疫情防控的报道,不少吃瓜群众都主动将其与大疆挂了钩,但事实上除大疆之外,包括极飞、千寻位置、曜宇航空都参与到了疫情防控之中。

从喊话、巡查到消毒,物资运送,测绘建模,搭配红外热成像测体温等,各家无人机供公司都基于自身优势,选择了更加擅长的领域参与到疫情防控之中。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与无人机行业的不断细化并找到具体商业化场景有关。

除面向大众的消费级无人机的研发销售以外,产业链条之上还有众多企业:比如以植保机切入智慧农业的极飞、打造分钟级瓦片地图制作、识别、及搜索平台的曜宇航空。

换言之,大众层面的曝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直接受益。

曜宇航空  CEO 杨镇全告诉我们,他并没有看到无人机企业联合起来主动推进,或是各地相关部门率先发起,而是陆陆续续就看到一些应用先后出现。

比如曜宇航空,一开始并没有将“输出能力”作为援助方向,而是和其他行业一样发起了捐款。直到大年三十当晚,医院物资不足对外求助、确诊数字快速上升等一系列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

“如果能用无人机空投些东西去就好了。”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杨镇全很快了解到各地相关部门与无人机企业的合作模式,最主要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购,但会面临特殊时期库存、物流等诸多限制,所以一般是既和无人机有长期合作又有政企部门的运营商会采用。

另一种则是租赁,主要适用于情况更加紧急的用户;最后一种则相对较少,主要是有的部门其实以前就已经接触过无人机,希望为疫情防控的具体工作增加一些新的功能。

杨镇全表示,也的确有一些当地完全没有接触过无人机,在看到新闻后才意识到所在社区、厂区可能有需求的情况。比如曜宇就接触到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有人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用方言喊话是最靠谱直接的方式,但更多还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和需求灵活地选择不同模式。

不难看出,一些最基础的沟通环节其实并不是从零开始。

大疆公关总监谢阗地也在采访中向我们透露,无人机参与城市管理实际上在一两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推进,这次疫情主要是把工具利用起来,把无人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培训重视起来:

“人机本身已经是很常用的工具了,从政府和专业机构的角度来讲,早就过了知不知道的阶段,买没买过、人员技能有没有才是目前的主要阶段,少数机构更是已经到了擅不擅长的阶段。”

杨镇全也在采访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目前的项目之中,除了主动捐赠的那部之外,其余项目无论是以前是否接触过无人机,都是主动上门寻求曜宇航空援助的。

而此前打下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无人机企业援助项目的落地。

“顺畅”是杨镇全在回答“项目执行配合程度”的提问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无人机本身有其特殊性,因为涉及到调试、组装等方面,必须得有工作间、试飞场地才能完成,所以无法远程办公。

他透露,为了服务到更远的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民飞组织都各自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想出了很多办法,而当地的民众也表示了欢迎。

02

疫情之下,效率减半

尽管无论是相关部门、合作方、民间组织乃至普通民众,都为无人机企业提供了很大帮助,但疫情对于交通、物流的影响,以及人与人面对交流缺失,还是极大地影响到了无人机的交付。

无人机有着严格的测试标准,比如,曜宇航空每一架无人机出货前都会经历的严格的 5 小时测试。按照规定,如果测试到 3 小时发现问题执行调试后,依然需要从第一小时重新开始。

疫情爆发,需求提升但人员却难以到位。有的同事被“困”在湖北,有的同事出不了小区,硬件出不来,人员到不了……此消彼长之间,使得落地效率大为降低。

正常情况下,以目前最常规巡逻监控项目为例,比如曜宇航空以往只需要 2~3 位同事参与,两天之内就能完成交付;但在如今情况下,现在则需要 3~ 4天才能完成。

这其中,一方面源于项目量暴涨,以及在出货、操作等诸多环节都会加入针对性措施;

大疆的《无人机辅助防疫作业技术规范》中就明确写出:“结束当次飞行任务后,短时间内不再起飞需要装箱时,应使用医用酒精棉擦拭桨叶、机体,并且准备干净的一次性无纺布擦干。”曜宇航空也表示在出货都会消毒操作,并为客户提前树立好相关提示。

另一方面,则是有更多时间花在培训、维护等环节上。

“现在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培训,更多的售后、更多的支持。以前可能都是专业的人,现在有一些刚刚接触的人,我们现在要把更多的时间去支持他们,让他们用得更好,发挥出效果。”

杨镇全坦言,创业团队很难为了应付疫情防控工作临时扩大团队,面对如今暴涨的业务量不得不带头全员顶上前线,24 小时响应援助项目中售后相关的诉求,为原本支持部门的同事分流。

谢阗地则明确指出,项目落地之后面临也存在无法将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目前大疆已经让技术人员跟进,一旦出现好的案例和使用方法,就会在测试并形成规范的方案后与渠道和客户共享。

换言之,客户对于无人机认知程度的参差不齐,是援助落地中的一大难点。

正如谢阗地所言,各无人机企业以往所瞄准的赛道、产品/服务的特点大多有所不同。这使得同行之间、相关部门之间也很难输出成熟、通用的方案供各地“抄作业”。

在无人机领域,固定翼与多旋翼多年来一直各占半壁江山。通常来讲,前者航时更长、载重更大,后者则在应对复杂地形、稳定性、安全性和超高测量精度上有更好表现。

多旋翼无人机实现了长航时,长航时带来的效率提升、保养成本下降,一方面的确更好地满足了地形复杂乡村等地的需求,但也同时带来上手难度的提升。

据了解,在无人机喊话的路径其实是一个“S”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覆盖整个区域,而曜宇航空 2 小时长航时产品目前能覆盖的区域是 3~5 平方公里。如何设计好路线、既没有盲点又能兼顾往返的电量充足,就需要对于曜宇航空的产品有更深的了解。

尽管疫情带来了成本的成倍提升,但无人机行业没有一家将其视为“生财之道”。

“你们随便上网都可以搜到各家产品的价格。我很开心地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无人机因为疫情涨价,我们同行没有人发国难财。不仅如此,有很多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基金,像我们这样不大的公司也开始发起募捐,我觉得这都是蛮好的。”

杨镇全如此说道。

03

疫情是敌人不是契机

大多数人都将这一次参与到疫情防控,看作是无人机走向更大舞台的一次契机。比如,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也在前两天表示,将长期看好保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等在内的“泛机器人”。

所以,尽管被大多数媒体冠以“硬核”的标签,但在从业者看来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比如杨镇全就在采访中指出,过去几年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此次“集中展示”的机会

“疫情是我们的敌人不是我们的契机,只是这次大家都呆在家看了更多的新闻关注到了我们,我们平时在很多领域都在默默的前行。”

但事实上,无人机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所有预料中的防疫工作,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场景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无人机要攻克更多的技术难点,才可能在未来的防疫工作中提供更大的价值。

比如被寄予厚望的物流场景,无人机目前只能针对极其个别的在家隔离人群偶尔提供一次物资配送。背后的原因不只是成本,目前亟待提升的鲁棒性,还并不能支持大批量推广使用,依然存在炸机伤人毁物的可能性,更别提突发情况的快速部署、空域协调等问题。

又比如通过和时空大数据的结合分析疫情之下的人流、车流变化,无人机便能大大提升疫情预测和防范的效率,但目前的 5G 铺设运营商优化进度,仍不足以支撑其落地。

潜力的确很大,但对于的行业而言,“防疫无人机”的“风口”已经再难以被一家公司推动。

在杨镇全看来,随着行业在过去几年的洗牌,设计、研发、产品化,量产,这一系列能力的公司已经不多了,如今大家都已经确定了各自领域,谁能分担出自身的精力与资源就能构筑壁垒。

而更可能出现的模式其实是,延续前几年的所谓“无人机+”的路线。

防疫作为行业应用,只有具备防疫技术人员、运营人员、资源提供方等多个环节资源的集成商,才更有可能充分地挖掘行业特色,以整体解决方案找到无人机与防疫工作的结合点。

比如,生物/防疫赛道的公司,采用了无人机提升工作的执行效率,背后还有一整条人才培训、药物研发与生产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可能更加合理。

如果只是着眼于当下,成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关注,或许是对于无人机行业最大的收获。

在谢阗地看来,无人机的本质是让地面上的人,轻松低门槛地获得低空空间中的坐标点。使用和管理空间资源的能力是一个新能力,所以无人机的使用,其实推动人们将疫情作为一个切面,去观察城市的管理能力这一重要的议题:

“决定采购和补充人员技能的事情,决策链条很长,一线干活的使用者、采购和资产管理者、高层决策者的出发点和思考角度都不一样。”

杨镇全则指出,尽管此前国外在面对地震、海啸、山体滑坡时,也会大量使用无人机进行现场勘探,推进方案制定和指挥。但从没有出现过像中国此次新冠病毒爆发后,众多无人机公司短时间之内就落地了各种应用场景,立刻开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我还是挺欣慰挺开心的,看到我们和同行很多人做了很多的事情。”

杨镇全感叹道。

(来源:联商专栏 科技唆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科技唆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