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访问:220
总访问量:1036217
2017年03月01日
评论数(0)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至今已3年,移动支付、网约车、外卖、共享单车等创新成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017年,通过各种媒体的信息,不难嗅出房地产企业也许过得并不是太好。而反观零售,似乎有了点回暖的苗头。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纵观近几年的零售业市场状况,矛盾愈演愈烈。潜伏的危机随时会一击致命。
一、 发展在加速,淘汰也在加速
古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如今的中国零售商场来说,谈什么不进则退,早已是不生即死的地步。
根据联商网消息: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年,在百货、购物中心以及大型超市业态中,46家公司共关闭了185家门店,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关闭56家门店,大型超市业态关闭129家门店。实际关店数还远远不止这些。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仅为74家。而另一方面,仅2017年1月新开的购物中心已约有39家。
经营落后的店铺加速出局,而野心勃勃的入局者前途仍是未知。
二、 产品周期跟不上市场需求
新中国的百货商店萌芽于物资匮乏的时代,划个整数,1990年-2010年,商场从“有货就是王”一路走到“消费者成为主宰”。跑马圈地,连锁扩张,快速复制的经营模式一成未变。一家成功全国模仿。
所以,“千店一面”当仁不让成为零售商场最头疼的关键词。当马路对面的店跟我长得一模一样时,“价格战”打响了,失败者死去,胜利者看着高高在上的营业额却也挖不出几许毛利。刚想喘口气的时候,电商来了,试问谁又敢和电商比比烧钱的能力?
是什么逼的商场只能血拼价格战?有一个古老的小段子值得被挖出来重新演说:从前有两个村子,A村村民甲开了个加油站赚了钱,村民乙觉得可行赶紧跟着开,然后丙丁戊……都来开加油站,最后互相杀价同归于尽;B村村民甲开加油站赚了钱,乙觉得这么多车来加油,可以开个饭店,丙开了洗车行,丁开了便利店……过了几年,村子变成了小镇。
价格战归根结底是商场的业种组合过度重复,再深一点则是优质品牌的新生速度跟不上商场扩张的步伐。从国际一线大牌Amani、Gucci、Hermes到快时尚Zara、优衣库、H&M……从生活杂件到台湾文创,热点一出便群雄逐鹿。
电商最迅猛的时候,线下的大佬们纷纷站队百货不会死,可其实传统意义中的百货已经死了。传统百货是个“卖场”,而活下来的都变成了“娱乐场”。这些求变的商场活了下来,可大批的新入局者将生来就是你变后的样子,除了继续厮杀又还能如何呢?
三、 商业品质跟不上消费者变化
一切都在加速,让经营者的心态开始变得浮躁。仍然记得两次不太愉快的市调,2016年10月上海七宝万科广场试营业时,一进门就被装修的气味熏了出来,后来带着口罩再探,一切都不错,除了熏死人的有害气体;另一家情况雷同,2017年1月浦东八佰伴重装亮相,相比万科则更夸张,营业员都要带着口罩上班……虽然这些小瑕疵可能影响不了消费者对他们的美好感受,但经营者的心态与压力可见一斑。
除了硬件感受,可能服务感受会让消费者更为在意。从“顾客就是上帝”到“顾客就是朋友”,其实何必要给予消费者如此多的身份定义呢?还记得only、美特斯邦威、屈臣氏系列喋喋不休的疯狂推销式导购吗?顾客,来光顾的客人也。也许导购只需要礼貌、真诚、专业知识就够了,毕竟大家都不喜欢被“套路”。
你以为导购是在“卖货”?不,他们要做的是“帮助买”。
四、 资讯多了,好玩的东西却少了
媒体和信息渠道的泛化,让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诉求同样越来越高级。正式因为无处不在的资讯,商场传递一手资讯的能力则被无限的弱化。本该是流行时尚引导者的商场,现在是不是也会怀念资讯不发达的当年?
资讯更畅通让社会生活更快速,另一面也让人们更难以筛选出最优质的信息。电商给传统零售最大的启示之一——“流量很值钱”。能精准的在一堆信息中让消费者看到你,你就赢了一半,恰好你的内容又很有吸引力,余下的还用再说吗?
上海的大悦城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了一家国漫主题的咖啡甜品店,就算是工作日非用餐高峰也会排队2-3个小时。上海这种大城市,时间那么贵,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玩玩呢?因为别的地方没有。
总结
商场与消费者,本质上就像赛跑。但是不同的是,商场就算领先也只能领先半步,因为要做好一个领跑者,不让消费者掉队;而消费者则不然,一旦超过了商场,便不会再管你死活。
加速的更新换代,将是零售行业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