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零售

怎样读书才物有所值——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3年06月17日

评论数(3)
自认为还是一名读书人,也在书海里混迹了十几年,但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不会读书。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苦恼无比。为什么突然有这样的认识?这是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对自己读书的评价。
原来读书一直很慢,慢如蜗虫,有时一个月也读不了一本,这样的后果是,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一本书断断续续读下来,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甚至作者的名字都一并模糊了。当跟他人谈起这本书时,只有“这本书不错”或“这本书不是太好”的评价,简单几个字,再无其他。至于为什么不错,或为什么不是太好,我都无法表达出来。就这样,我就结束了和一本书的一面之缘。
直到去年,改进方法,提高速度,一个月也能读上几本书了。但用力均衡,还自凭完美主义的信条,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认为这才算读了一本书,这样的结果就是为有些书无谓浪废了时间和精力,苦不堪言。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这是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怎样读书,怎样才能读好一本书,在这样的命题面前太需要一本书来指导。
其实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一位西方人写了这样一本书,七十年代修订后,由台湾人赫明义翻译后介绍到了国内。这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与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当拿到一本书时,怎样开始阅读之旅呢。结合本书论述的观点和我自身的读书习惯,大体分四个步骤:
首先,要将这本书前前后后的文字都要翻看一遍,这包括书的名字、作者简介或译者介绍、书旗、目录、序等,这些地方花不了太多的时间,简要看下来,将对书的大概有所了解。目录页作者会花许多心思在里面,但这往往是我之前忽略的地方,拿起书直接从内容开始读起,缺少了对书的整体概况的了解和把握。
看完基本信息后,根据目录页选取感兴趣的段落通读一下,如果这本书可以为我所用,将再从头至尾通读一遍。在通读的时候,我一般同时做三件事情:一是画重点、圈关键词,把我自认为的重点用线画下来,关键词用笔圈下来,这样做可为后期精读一本书和拍照做准备,圈关键词加深记忆的同时可以为做思维导图做准备。二是在空白处记下当时看书的感想,看到某一段落或字句,这时大脑中联想到的对学习对工作有帮助的,这时也会一并记下来,边读边思考。三是拍照,将画的重点和笔记拍照,导入印象笔记,做成这本书的读书摘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迅速浏览这本书的重点也可加深记忆。
通读一本书后,根据需要,会选取重点章节再读一遍。对重点部分做精要分析。写出该章节的架构,并能说出赞同或不认同作者观点的理由。
最后,每本书不管是不太好的书或是不错的书,都要写一篇书评,最后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思考。至此,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之旅。
以上四个步骤,最近一直在实践。目前第三个步骤还需要改进,实施的情况不是太理想,缺少了主动思考。
就像作者所说,一个写作者写出的文章要架构清楚、前后联贯,就像作者要求的那样,这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全书围绕如何阅读一本书展开。全书主要按以下架构开展论述:
一、在序言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实现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第一章至十二章是本书的重点。主要论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作者制定了十二个阅读规则,这些规则贯穿在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中,也就是说,实现哪些规划就相当于完成了哪个阅读层次。
检视阅读:要能回答四个问题:1、这本书在谈什么?2、要找到主要的思想、论点或观点。3、这本书哪些有道理,哪些没有道理,并能说出为什么。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我的理解,你为什么读这本书)。
分析阅读:要能熟练运用前9个规划,即:1、清楚这本书的分类。2、简短的话说出这本书的主旨。3、列出全书纲要,并能列出细部的纲要。4、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5、解释关键字。6、在重点句子中找到作者的主旨。7、找出论述,并重新架构论述。8、确定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和哪些问题未解决。9、在评论之前,一定要了解这本书。
主题阅读:就是为了一个论题,找到相关资料和论题有关的内容进行阅读,并能分析、融汇贯通,化己所用。罗大伦老师在《百家讲坛》中分享过徐灵胎学习中医的故事,徐灵胎没有任何行医的经验,但因家中变故,下决心学医。毫无医学知识的他,就从《难经》学起,他找来家中所有的书,对《难经》进行注释,边学边写,学完了也就写成了一本书,接着又学《神农百草经》,也是找来其他和神农有关的书边阅读边学习,后来也写成了一本书,没几年他就成了有名的中医生。我觉得,这是验证主题阅读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三、后面的几章,对不同类别的书介绍了不同的阅读方法。个人认为意义不如前几章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柳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