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10604
总访问量:61006712
2018年08月09日
评论数(1)联商专栏:天猫与京东作为两大零售巨头,从某一方面说也是两种商业模式的代表,虽然经过发展与融合,分界线越来越糊模,边界也越来越不清晰,但归至核心,仍有本质的不同。
淘宝天猫的商业模式更接近于平台模式,阿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平台,供成千上万的商家在上面销售交易,经过发展,天猫有了自营商品,如天猫超市,也开发了“淘宝心选”,但主营业务的核心仍是平台模式。
而京东更接近于直销模式,京东负责采购、销售、配送商品。京东现在也提供平台,供商家或个人运营店铺,但主营业务的核心仍是以自营为主。
这两种模式无法一下子判断出孰优孰劣,这毕竟这是一种商业选择。有一段时间,认为天猫的做法是明智之举,因为不需要投入过多资产,全靠在线交易,这种轻装上阵避免了资金积压,也规避了一定风险。
而京东的模式则是“重资压进”,他们自建了物流中心、仓储中心,自行采购商品,这种“沉重”的供、销、存、配,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更为精细的管理与运营,要知道哪个环节出现了失误,都可能造成“致命”的打击。
电商解决了传统零售商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选购商品、享受送货到家的服务,电商还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价格,这些都给消费者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消费者看到了一个更为精彩的商业新世界。当大多消费者熟悉了新世界的规则后,渐渐习以为常,他们在商家的培养下,又有了新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一轮的消费意识升级面前,消费者变得“更挑剔”和“更加追求方便”,在这种近乎极致化的要求面前,平台模式和直销模式表现出了一些分化。
早前,分别在天猫和京东购买了一只同款飞利浦电动牙刷,之所以在两家电商购买,是因为第二只刚好赶上大促,就再次下单。前几天,一只电动牙刷闹了罢工,冲电一天就耗完,而且按键失灵。因为无法分清哪一只在天猫购买,哪一只在京东购买,只得按购买的先后顺序联系售后。
先联系的天猫,那是飞利浦的官方旗舰店。客服让自行打400电话或自行查询维修服务点。觉得电话更为稳妥,遂先打电话。飞利浦的客服表现得极为“专业”,告知必须凭发票或电子发票找最近的维修点自行去维修。一说到发票就有点发蒙,因为没记得店铺提供过发票,赶紧说这是在官方旗舰店购买,但对方仍不理睬。打完电话,又联系店铺客服,其告知在支付宝的某个路径能查到电子发票,总算松一口气。又查维修点,发现最近的点也要坐好几站公交车,一想到炎夏火热的天气,这个事就拖了下去。从联系客服到最后查维修点,大约用了半个多小时。
电动牙刷闲置了两周,每天看到它都有点闹心。就又试着联系京东。京东的订单页面可以直接申请售后,提交问题后,就收到上门收件的信息。联系京东售后前后用时不到两分钟。
第二天就接到京东在宿迁的工程师电话,说产品已修好,换了一个元件,问我是否原路寄回,第四天收到快件,期间,京东发多次短信提醒快件到达的时间。我好奇,询问工程师为什么修得这么快。他说,飞利浦在京东大仓有一个服务站,可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高维修效率。
那只闹心的牙刷在京东从报修、修好、收到快件只用了4天,全程都是京东主动跟踪主动联络,作为消费者,没有额外劳心与费神,就轻松解决了售后问题。
同一商品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给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是大相径庭。在体验至上的时代,消费者会越来越趋于简单省事的体验,越来越把体验作为消费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京东工程师处得知牙刷免费修好并快递寄回时,投桃报李地说,下次还在京东购买类似产品。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师说换了元件,但收到产品时,竟像换了一个牙刷。
两个同是商业巨头,对生产商来说都是极具话语权的商家,为何在同一件产品的维修上出现了两种结果,给消费者带去的是差异较大的体验呢?
从源头上说,商业模式是根本。
天猫提供的是平台服务,与商家的关系有制约、有监督。但因为类似是出租方与承租方的合约,平台对商家的制约是有限制的制约,也是有限制的监督,并不能完全跟踪店铺的商品从上架到售卖再到售后的每一个细节,也并不能百分之百掌控店铺的各种流程,也不能强制性让店铺执行更有利于消费者的售后条款。店铺大多遵循自己的售卖规则与售后条款。虽然有投拆机制,但如上面的牙刷处理流程,根本无法投诉,因为客服并没有违反售后条约,也没有使用恶意语言,只是让消费者自行解决维修商品。
京东在自营商品的售后处理上显然更有话语权,其原则是“以我为主体”,尽量避免消费者的奔波与劳顿,售后的全过程完全由京东主导。因此京东有商品的处置权,还有配套的物流体系,这让京东的售后完全可以如“京东”所愿。消费者足不出户,只点几个按键,就完成了商品的保修,大大减轻了售后的烦恼。
因为京东有可观的销量,能提出更有利于消费者的解决方案,像这次牙刷维修,飞利浦在京东大仓设立了一个可以处理简单问题的维修中心,这不光让维修时间变短,还能全程跟踪维修的处理过程,从京东快递取走牙刷,到工程师打电话通知牙刷维修好,不到24小时,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而平台的售后解决更依赖于品牌的处理能力。有一次在天猫dayson店铺报修吸尘器,也是体验超好,顺丰取件、免费维修(吸尘器是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坏)、顺丰寄回,全程没有额外耗费一点时间与精力,也不需要不停地与客服沟通,全由品牌方发起。品牌方的处理流程决定了售后的方向与体验度。
在刘强东亲述的《创京东》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2007年,刘强东主张京东开展全品类战略,在各地布局仓储物流的重资产,当时遭到了许多人反对,时过11年,京东的重资产布局让京东具备了更多的优势,也让一名普通的消费者感受到了京东当时重资布局的重要战略意义。
未来之争,是体验之争。
在消费者的选项里,价格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据一项调查显示,67%的消费者对价格关注度高,中老年消费者更在意价格,价格成为消费者选择零售商的重要因素之一。价格虽然在当前或今后一个阶段内是无可争议的重要的竞争法码,但价格之争也有明确的底线,那就是不可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在这种不可能有多少空间的竞争里,价格之争变得简单粗暴,这也决定了价格竞争的空间不大、竞争的方式不多、消费者的吸引也有限。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站上消费舞台后,价格的光环正在褪去,而能吸引到年轻消费者的则是他们内在的购物感受,即消费者体验。
消费者体验是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领域,商家可以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消费者的体验贯穿于整个消费过程,从购买前、购买中到购买后,每一个环节都大有文章可作。刘强东在《创京东》里强调,售后处理要在5天内完成,要为消费者创造售后无忧的条件。京东可以这样强调,但以平台为主的商业模式里,却很难做出这样的规范,也不可能制定具体且明确的规定,也无法带给消费者顺畅统一的售后体验。
随着消费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体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苛刻,只有那些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给消费者创造惊喜体验的商家,才有机会在更高的层级上满足消费者。
那些以平台模式为主的商家,与店铺的合作中,不防将触角伸得更长一些,提出明确具有指导性的规范,如:制定具体的售后规范,让店铺参照执行。这看似与平台毫无关系,但每家店铺带给消费者的体验,都会汇成消费者对平台的评价。
当然,一次售后事件的解决不代表什么,一位消费者的站队也不能充分说明什么,但在一次事件里或许可以管中窥豹,看到一些深远的意义与背后的寓意,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才能见消费者之心”。
(作者系联商专栏作者柳二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