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零售

社区商业的春天

2020年08月27日

评论数(0)

图片来源:联商图库

联商专栏:时隔一年,社区商业又迎来热情高涨的参与者,如同当下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去年此时,社区团购成为风口,众多的投资者和实践者,都拥到这里,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往往是这样,潮涨得快,落得也快,仅几个月过去,社区团购就解散的解散、合并的合并,退出的退出,各归其位。此次,社区商业又被簇拥着卷土重来,成为众矢之的。是否同往常一样,昙花一现,还是此次要做棵长青树,扎根于当下,成为现有业态的重要补充?

任何的结论都显仓促,时间会给予答案。

近期,三则与社区商业有关的新闻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一则是大润发,大润发要开mini店,定位社区加强型生鲜超市;一则是国美,昔日家电巨头开出了首家社区生鲜超市;另一则与美团有关,美团近日宣布成立“优选事业部”,聚焦社区团购,主营品类以蔬果等民生商品为主,同时把“小象事业部”更名为“买菜事业部”——此次更名,进一步彰显了蔬菜品类的重要性。

三家都是行业内的大牌企业,此次不约而同在社区商业布局,看似是巧合,其实背后有许多必然。那些嗅觉灵敏、迅速灵活的企业,嗅到了市场的变化,正根据变化布局与落子。

小业态能完胜吗?

社区商业基本可划入到小业态的范畴。社区商业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离消费者近,近距离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到达,这成为其他业态无法超越、也无法替代的优势。

当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后,疫情与生活变得密不可分。现在出门戴口罩、到公众场所需要测体温,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疫情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一些消费习惯。这些改变,反映到购买上,具体表现为:

一是集中购物,能一次买齐的,就不多次购买,尽量减少购物频率;

二是就近购买,能到离得近的门店买到所需物品,就不跑远路。

表现在业态上:第一个变化对应的是大卖场,大卖场有品种全、一站式购物的优势,为多量少次购买提供了便利;第二个变化对应的是社区商业,就近购买满足基本所需。

凭借观察看到的变化,与事实相吻合吗?据最新出具的一份行业报告显示,大卖场终于从下降的泥潭中暂时脱身,这几年,大卖场的数据一直“不好看”,同比连续下滑,而在今年4月份,大卖场终于从下降的苦海里脱离出来,业绩与去年持平,没升也没降,这在行业普遍哀鸣的当下,确实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可看出,一站式购物在当下确实有需求。

社区商业的行业数据也很“好看”。超市、小超市等与居民生活更近的业态,在4月份出现了同比增长,这种增长,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尤为可贵,成为一抹亮眼的底色。

现在,在社区周边,开关店进入高潮。关店的大都是餐饮店、服饰店、烘培店、咖啡店等,而新开业的门店大多是社区生鲜店。社区店风起云涌。我居住的小区附近,近期有两家社区店同时装修筹备开业,加上已有的门店,一条距居民区较近的马路上,呈现出五百米就有一家社区店的盛况。竞争已近白热化。

但也并不是所有社区店都获得了青睐,便利店在疫情发生后结束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出现了同比下滑。同是社区商业,为何一些离社区更近的便利店却遭遇了滑铁卢?

一直以来,便利店以方便快捷、时尚新颖得到了消费者的支持和喜爱。便利店也因此处于高速发展势头,同比增长远超其他传统业态。但在疫情期间,便利店的短板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是生鲜经营的缺失,许多便利店要么放弃了生鲜,要么仅点到为止,而在当下,生鲜商品成为当仁不让的首选品类,生鲜品类的缺位让便利店的重要性下降了许多。

其次是消费者在面临疾病、生存等重要问题时,把维持基本生活所需放到了重要位置,咖啡、鲜食等休闲食品变得可有可无,便利店的优势此时无法再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是价格,便利店一直没有价格优势,随着实际收入和可预期收入减少,现在许多消费者宁愿用时间换低价,这让便利店变得更加逊色。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便利店的发展有些捉襟见肘,这或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小业态都能完胜,也不是所有的小业态都有前途。态的发展像一条起起伏伏的曲线,有低潮也有高峰,在高峰时,势必要迎来众多竞争者和与参与者,在低潮时,虽然门可罗雀,却是调整和自我迭代的最好时机。

生鲜是社区商业的必选吗?

这次众多行业巨头重聚社区商业,不管是开mini店,还是社区拼团,有一个共同特征,不约而同聚焦到了生鲜品类,都把生鲜为作为经营的重点。得生鲜者得天下,此时变得更加掷地有声。

现在,“生鲜确实为王”。生鲜是民生商品,与消费者的生活密切相关,消费者可以不吃饼干,不喝饮料,但必须要吃菜、吃必须的肉制品。消费者可以不买家居用品、不买服饰,不买零食,却不能不买生鲜商品。为了保证新鲜,生鲜商品一般都少量多次购买。购买频率高,离家近的门店则成为首选。生鲜品类孕育了巨大商机,社区店的生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众多知名零售商加码社区商业,和许许多多无名生鲜小店的加入,社区生鲜的蛋糕正被快速分食。社区店做大做强后,这对刚有起色的大卖场、超市都不算是好消息,当消费者把更多的生鲜购买机会放到社区店后,势必要减少到大店的频率。表面上看是社区店的竞争,其实影响的是所有超市业态。

社区生鲜店的高歌猛进,对超市业态应是一次警醒。现在,零售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鲜经营,要加快调整步伐,尽快做好做强生鲜品类。如果消费者的脚步止步在社区生鲜店,刚刚有点起色的大卖场、超市又将遭受一次打击。

北京新发地疫情爆发后,不仅对北京的零售商,对所有零售商都有警示作用:生鲜供应链的建设已经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再也不能偷懒,走捷径。一些零售商的蔬菜果品采购全部都放在批发市场,或依赖供应商供货,看似是快捷方便省时省力,但会因此失去搭建生鲜供应链的机会。生鲜供应链的优劣决定了商品的品质与价格。通过这次疫情可看出,在关键时刻,优势的供应链也是护城河,可保护零售商走出险滩。

如果供应商的能力有限,无法构建所有生鲜商品的供应链,那就从最紧要的做起,优先关注蔬菜的供应链。现在消费者购买能力的下降正渐次波及到了所有品类,高端水果的销量已不乐观,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影响普通水果。而蔬菜是消费者无论如何都必须购买的商品。因此,蔬菜的供应链建设是重中之重。蔬菜还有以点带面的作用,如果蔬菜品质好、价格优、品种丰富,会吸引更多顾客到店。

当下众多零售商齐聚社区商业,无疑是看好社区生鲜的大好前途,此番竞争,最终的落脚点会是供应链。

社会商业的机会与隐忧

蜂拥而至的结果是什么?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一拥而上,从团购到共享单车,从去年的社区团购到今年的到家业务,当太多的人挤上灸热的赛道时,只有耐力与智慧并存的人才能获得继续竞赛的资格,不出意外的话,大多数都会被中途黄牌罚下,从起点到中途,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离开。

当然,当前社区商业确实有很多机会。

首先是消费者的需求。疫情的常态化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为社区店带来了较多机会。疫情来临之前,社会商业就影影绰绰的发展着,当时的发展大多是试探性的。当疫情转为常态化后,敏锐的零售商嗅到了社区商业蕴藏的巨大机会,都跑步进入到这个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更多零售商进入到社区商业,现有零售商也会开出更多门店。

其次,社区商业的爆发,其实是民生商品需求的爆发。消费者收入缩水,直接影响的是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民生商品成为必选品,其他品类都可不买或少买。社区生鲜店以民生商品为主,切中消费者的购买需求,社区店迎来了春天。

这样的春天是短暂的还是四季如春,需要时间给予答案。可以肯定的是,社区商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存在隐忧。

一是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以民生商品为代表的生鲜商品成为社区店的首选品类,品类重合度高,加剧了同质化竞争。

二是社区店受面积所限,经营品项较为单一,很难在单品上实现较大突破。

三是社区店流动顾客少,客群固定,易形成口碑效应,这对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让一位顾客不满意,会影响到一群顾客。消费者选择了别人的店,意味着就抛弃了你的店。

四是社区店成本居高不下,想在突围中实现赢利也不是那么容易。

五是社区店需要创新,如果做成标超的缩小版,就有被替代的风险。

无数事实证明,每次蜂拥而上之后都是一地鸡毛。正被众星捧月的社区商业也不会例外。狂热过后就会是淘汰赛,为避免出局,当下就需要建立差异化经营的思路和明确的经营定位,才有可能突围成功,获得生存的机会。

(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柳二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柳二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