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笑博客

老笑

公告

QQ642575285

微信zhouxiangycgm

统计

今日访问:2079

总访问量:21197813

巨头接力“成亲”:心理震慑或远大于实际影响

2015年08月15日

评论数(3)

有京东入股永辉的消息在前铺垫,阿里战投苏宁的新闻来得更显震撼、更具爆炸性。对无数业内的看客来说,内心的狂澜短期内可能难以平复,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也会凝结许久。但我感觉,它于行业可能是幸事,也对实体零售业者造成了强烈心理冲击,但它带来的心理震慑可能远大于实际影响。

对零售行业来说,“阿苏”、“京辉”的合作也许是福音。

线下零售增长几乎停滞,线上电商也似乎迎来了增长瓶颈进入发展拐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迟迟不能实现大的突破,投资驱动的传统做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线上线下的融合被寄予厚望,互联网+也因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在零售领域,O2O被热炒了几年,也经历了无数实践,效果难言理想。过去无论是阿里通过支付宝与线下超市的合作,还是京东与便利店的O2O,都没有涉及资本层面,合作的深度也很有限,前者多是短期的、临时性的,而后者大都启动时轰轰烈烈,之后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而此次都涉及到几十亿、几百亿的资本,后续的对接、融合想必也会更深入。虽然马云说电商与零售结合尚属新生事物,短期内或难显成果,但他既认为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机会在线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后续动作,而随着更多的像苏宁、永辉这样的优秀零售企业加入探索,以资本为纽带,把电商巨头的技术、流量与实体零售的渠道以及双方的资源捆绑到一起,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找到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康庄大道。

事实上,苏宁易购入驻天猫,苏宁物流配送体系开放对天猫、淘宝商家、客户服务,苏宁实体店接入支付宝、蚂蚁金服,阿里为苏宁提供流量导入、大数据支持,双方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手段融合,确实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确实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挖掘渠道价值的尝试,也确实可以消化“过剩产能”,改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建设发展格局。而京东与永辉的合作,前者的资本为后者实体店的快速扩张注入了动力,后者的生鲜、供应链也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也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需的互利合作。

所以,《中国商报》有文章认为,资本大整合或将打破格局,中国零售业竞争重开赛道,《第三只眼看零售》发出“零售业真的要变天了”的感叹。

但对广大线下零售企业来说,这可能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一场信心的危机。

苏宁、永辉以及之前的银泰,无疑都是实体零售业的“优等生”,是众多同行学习、借鉴的标杆、旗舰,而随着这些榜样的相继“叛逃”,对实体零售信心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对苏宁、永辉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说,恐慌、焦虑可能在所难免。这好比孩子间的争斗,其中一个的背后忽然间站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大人,其他孩子又哪里还有斗志?

在我看来,永辉与京东的合作更像是一次股权融资,以支撑起快速开店扩张的资金渴求,虽然线上也是永辉的短板,但它现阶段的需求似并不迫切,京东只持有其10%的股份,更像是双方合作的“保证金”、“投名状”。

倒是“阿苏”的联姻,更像是苏宁对阿里的“投靠”。我觉得张近东似乎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有“道路自信”,似乎只有阿里的背书才能让苏宁更有底气。在实体零售企业中,苏宁规模大、实力强,已跻身“千亿级别”,也算是“小巨头”,它的转型可以说是坚决、彻底、义无反顾,令人感佩。可是就是一家这样的企业,对自身的前途也是充满担忧,最终“卖身”阿里。这肯定会极大地打击实体零售企业的信心,特别是那些增长艰难、O2O还停留在移动支付、微信营销层面、暂时还入不了电商巨头“法眼”的中小零售企业来说,此事无异于一记闷棍,带来的恐慌与心塞无疑是强大的、窒息性的。

有人说张近东在苏宁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强势会成为“阿苏配”深度融合的最大的障碍。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阿苏”融合的障碍当然会很多,但不会是因为张的强势。我感觉,从决定与阿里合作的那一刻起,张近东心理上已向马云“缴械”,据说他跟马云谈了两次就敲定了此次合作,也可看出张的“迫不及待”。在合作中,苏宁当然是“小角色”,但决定企业合作主车辅地位的是自身的实力而不是领导人强势与否,苏宁其实是甘当“配角”的,这怨不住别人,要怪只能怪自己实力不济。但是,更多的中小实体零售企业甚至连苏宁这样“服软”的机会也没有,因为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可能根本没有与之合作的兴趣,最多也就让你入驻喵街,或者在支付宝做大促时让你跟着热闹一把。

让一般实体零售企业心塞的还有,像阿里、京东等电商巨本来就把线下零售冲击得七零八落,几无招架之力,又哪里经得起它们再与苏宁、永辉等线下“小巨头”联手?它们的合作势必进一步挤压众多实体零售企业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赢者通吃的时代,那些万亿级、千亿级的企业开始结盟,众多百亿级、几十亿级企业的机会在哪里?拿什么对抗它们强大的资本、技术、渠道、规模优势?当阿里-苏宁、京东-永辉抱团组成“航母战队”进军O2O,势单力薄、单枪匹马的实体零售O2O转型的意义在哪里?

实体零售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大小巨头之间的联姻?应该如何自处?

我觉得,不必惊慌失措,更不能自乱阵脚,电商巨头不可能绑架零售业(毕竟还有大量优秀企业没有被“收编”),零售市场也不会形成资本寡头垄断的格局(反垄断法未必允许),市场永远不缺少机会,只要坚持创新变革,以更加灵活的姿态适应市场、满足顾客,做好自己就有未来。

自然界有狮子、老虎、毒蛇猛兽,但角马、麋鹿、兔子等小动物也活得很好,野牛、狼群有时候也能置狮子于死地,零售市场同样不会只阿里、京东。零售业之所以丰富多彩,就在它的差异性、多样性、多元化。美国、日本等成熟、发达的市场尚且有中小零售、特色小店的生存空间,尚能走出新的零售“黑马”,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市场千差万别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性,注定我国零售业的机会之窗同样不会对中小企业关闭,区域强权、特色零售同样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成长空间。

传统媒体几乎一边倒地看好“阿苏”、“京辉”合作,但知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阿苏”的六大合作点中,最重点的是电商业务合作,即阿里给苏宁易购导流,其次是物流和售后的合作,再次是借助苏宁门店提升天猫用户体验,最后才是O2O创新。他分析,阿里有三大战略诉求,首先是防京东,其次是拱卫天猫家电业务,最后是拉抬股价。至于O2O,李成东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噱头,是忽悠华尔街投资人的把戏。

我认同李成东的分析判断。马云确实说过“O2O是伪命题”,也一再表示要颠覆线下零售,革实体店的命;阿里确实面临京东步步进逼,京东在腾讯QQ、微信导流之下,营收增速已2倍于阿里,阿里应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阿里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投资收购确实越做越重,阿里也确实陷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矛盾之中。

尽管“阿苏配”炒得火热,举世皆知,但依然没有阻止住阿里股价下跌的趋势,近期阿里公布业绩,2天跌掉了一个苏宁市值,阿里不得已采取回购的方式来稳定股价。这至少表明,资本对阿里的此次投资不是那么看好。因此,说阿里入股苏宁是为了阻击京东、提升股价是成立的。

即使阿里真的是志在O2O,也未必能很快取得突破,甚至不会有实质性的成果。O2O真是个很诡异的东西,大家都看好,谁也做不好。阿里入股银泰商业已经一年多,控股、接管也近2个月,但对后者实质性的帮助、提升几乎看不到。腾讯、百度、万达合伙做O2O,架势拉得很足,但一年多基本上雷声大雨点小。“阿苏”的合作确实于双方都会带来好处,但成果短期内很难超出双边范畴。至于“京辉”,由于京东的持股太少,对永辉难以产生很强的控制力,加之生鲜可能是电商最难啃的硬骨头,双方供应链整合难度不小,任重道远。

不少评论指出,“阿苏”联姻、“京辉”抱团,都印证了线下零售门店的渠道价值,马云也说“互联网公司的未来一定在线下”。因此,实体零售企业也不应妄自菲薄,对人家的“婚礼”,看看就好,热闹过后,震动之余,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

当前,实体零售的发展方向已经很明确,那就是体验、自营、O2O,只要循此方向稳扎稳打,专注于顾客需求变化,聚焦于经营、服务提升,持续优化体验、提高效率、做出特色,就一定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当此转型调整期间,零售业更需要专注极致的力量、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应把时间、精力、资源用在对顾客的关注上,用在对顾客需求的满足上。顾客才不管你战略不战略、结盟不结盟、转型不转型,好玩有趣的店他才会来,有喜欢的东西他才会出手,否则你就是吹破大天也没有用,因此,零售业确实不应被“阿苏”、“京辉”的资本游戏扰乱人心,分散太多的注意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