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王国平

公告

资深购物中心操盘手,对于商业领域各业态有深入研究。
擅长于以财经视角,揭示商业零售行业缤纷复杂背后的本质。以观点独到,穿透力强,引领市场对行业发展的认知。

交流微信:guoping55667788

专栏文章欢迎转载,请注明联商网+王国平,谢谢!

统计

今日访问:12760

总访问量:57842551

卖身对大卖场来说是最好的解脱?

2019年07月09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最近,业内都在缅怀大卖场,替大卖场的落寞惋惜。

图/联商图库,摄/联商网诸振家

虽然不知道惋惜什么,但好像都挺感慨。为什么那么落后的东西不让它随风而逝?不破不立,为何还要看着大卖场在一二线城市挣扎呢?

书上说大卖场是人均GDP进入5000美元以后的产物,也不知道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反正就有那么多大卖场闯了进来,并且还捞得盆满钵满。不过,90年代的人均GDP有那么高吗?谁记得呢?

进入2000年后,大卖场开始多了,在镇上也能看到沃尔玛。传说中的世界500强,从新奇到慢慢变得平淡无奇,不过人家还是很赚钱。

2009年开始,商业地产进入井喷期,跟大卖场打交道也就多了。那时候大卖场依旧是开发商的抢手货,风光无限。

家乐福算最牛的一个,喜欢嫌七嫌八的,关键嫌弃完,还不开店。沃尔玛则是屁大的事都做不了主,层层上报。乐天玛特就喜欢窝在巴掌大的地方。TESCO至今也不知道有什么优势,以前围绕着TESCO转好几圈,这家伙真的是平淡无奇,只是有个世界500强的光环。只有大润发跑得勤快,只要能够在当地一家独大的店,基本都拿。没几年,大润发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行业最猛的那个。

后来有段时间JUSCO也想发力,问题是百货面积占比那么大,又没有什么知名度,好地段的开发商对它不待见,差的它又看不上,JUSCO在国内也是一直不温不火。

大润发扩张虽猛,但是要的面积太大,给的租金一般,客群质量又低,很多开发商又开始抵触。比如万达就不跟大润发合作。

差不多在2012年左右,地方大卖场成为开发商的首选。给的租金高,要的面积小,形象做得还可以,开发商对于所谓的世界500强已经开始无所谓了。钱不钱的不重要,关键合作要愉快。这个时候的代表性超市就是永辉,从四代店开始发力,五代、六代、七代、摩尔店等不断迭代,到后来绿标、金标,都是开发商的最爱。

其它一些地方卖场巨头也紧跟购物中心浪潮,都开始蚕食市场红利。外资卖场拓展人员虽然还是能接到很多开发商的邀约,但真正强势点位签约的占比不多。外资卖场并没有感觉到寒冬即将来临,以为是清风徐徐。

到2015年,大卖场对于购物中心的作用已经弱化。动则要一两万平方米的面积,开发商除非真的是位置很差,不然不会给外资卖场做。大卖场贡献低,租金低,面积大,大开发商都开始理性回避。一些慢慢壮大的地方大卖场溢价能力在增强的同时,也开始被大开发商抛弃。这个时候,冠超市等原本不突出的超市开始崛起。另外,一二线城市开始出现精品超市被热捧,比如OLE等。

这个阶段,外资卖场已经开始感觉到寒意阵阵,部分地方巨头也因为没有跟上节奏,出现被边缘化的局面。换挡过程当中只有永辉继续高举高打,加上低线市场个别卖场突然快速迭代开始弯道超车。

2017年开启新零售战役,开撕一二线城市,直接进入外资卖场核心腹地。当年号称只做一二线城市的家乐福,成为被人狂撸的对象。

之前叫外资卖场下沉,别在一二线城市瞎折腾。低线市场红利马上就要爆发了,连数据推理等可行性报告都给它做出来了。它却喊出回报率低,不会去培育市场,还说只做几年内就能回本盈利的店。结果,家乐福继续使用当时的数据导向,去高GDP、高人均收入地区开店,以为能够迅速回本。一二线城市商业供给量那么大,没想到其它卖场也是这么想的,扎堆硬碰硬,最后接连关店,亏得裤衩都没了。高GDP、高人均收入地区,谁还稀罕大卖场,啥新鲜玩意没有,还会去二十年前的老模式商场吗?

大卖场卖身是一种解脱,别老想着咸鱼翻身。一二线城市得突然变得多落后,才能适应这种几十年前的模式。

投资回报率降低是一种必然,在流动性过剩的年代,幻想追求高溢价回报在传统行业是不现实的。除非下沉,还有市场红利期。

像家乐福这种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还能再捞走几十亿,何乐而不为呢?当年的大刀早已不是洋枪洋炮的对手了。见好就收,才是正道。

(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王国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