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7日 15:34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 王国平
编辑/娜娜
每年节假日对于景区物价的骂声总是不绝于耳,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景区的商品定价会比其他渠道更高,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
景区商品定价通常都是市场化调节,并把产品及价格进行上报,符合相关规定。但符合规定不等于符合消费者认知预期。
比如有消费者投诉停车场破破烂烂的,停车费1小时却要10元,收了30元,觉得偏贵。监管层收到投诉后,要求说明停车场收费为何高于周边停车场价格。你就得解释,这叫露营场地,不叫停车场,也不叫破破烂烂。开车进来露营跟周边其它停车场不对标,属性不同,定价不同,然后拉出对标露营场地价格,解释为何露营收消费者30元,会提供哪些免费及付费服务等。
一、景区商品为何卖得贵?
除了认知上的出入,在很多商品价格锚定上出入更大。景区通常采用成本法定价,为何采用成本法定价?这个属于财务对于景区业态的认知,不做具体阐述。有三个大的关联方需要对商品进行加价。
第一、土地所在村、镇、县三级和文旅、资源等部门。村级有时候话语权较弱,但要给村解决就业,镇、县是跑不了的,这些年地方财政都不好。
第二、运营投资公司。投了那么多钱肯定要有回报的,招商人员要有提成,运营人员要付工资。
第三、商户。开店就是要赚钱的,这个也没问题。
好比一根香肠卖6块,被抽走一半,商户想要赚钱无非是降低香肠采购成本或提价。香肠采购成本降到几毛钱一根,就会很多人盯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不良事件及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提价,涨到10块一根。但由于景区租金通常采用扣点模式,留给商户的空间其实还是不太大。租金抽走5块,香肠成本1块多,人工水电成本,设备投资,利润其实没有消费者想的那么大,甚至远低于餐饮行业平均利润。
这也就是某景区领导说要代表消费者把价格砍下来,带着媒体跑到某摊贩那边谈判,摊贩说降价就直接关店收摊。为什么有些品类扣点达到80%,甚至90%,景区运营公司还是觉得不赚钱?景区运营公司也是要被拔毛的,不仅仅是商户被薅秃。
当然,大部分商品扣点也就是30%,不会提太高,这也超出很多品牌商能够承受的范畴。所以,很多景区看不到连锁品牌店,或有连锁品牌店但定价高于购物中心或商业街渠道。人流量还可以的景区,基本不用怎么招商,也没动力去招品牌商;人流量差的景区,招也没用,品牌商不会过去的。这个不仅仅是涉及到租金定价,还包括经营模式的转变。
景区是潮汐式生意,旺季做半年淡季休半年,旺季半年中还有一到两个月会受天气影响无法营业。景区就是在旺季可做生意的几个月中集中爆单,做得好的餐饮商户一天可以干到几十万的销售额,这是餐饮商户在购物中心或商业街非常难以实现的。淡季没有游客没有生意,就要养店,这对于传统渠道商户来说非常难受。
每年骂景区商品贵的,比比皆是。只能让商户再苦一苦,挨点骂,撑过去再说。景区成本降不下来,租金就降不下来,商品加价率就不可能低。成本降不下来的情况下,如果强行降租金,恐怕会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扣下来。
二、提高产品与价值匹配度
除了加价率环节外,另外一方面是很多消费者认为你提供的产品与价值匹配度不高。荒郊野外的民宿一晚1500元,消费者觉得不贵,甚至提价还是抢购一空。消费者不会抱怨对比五星级酒店才几百元说你贵。一部分对于品质有较高需要的,甚至希望你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
消费是分层分级的,景区服务没有进行分层分级,是导致消费者不满意的核心原因之一。
早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层,7层在农村的人向往大城市,能够到城里玩一趟要风光很久,城市游是很有价值感的,回村走路都带风。现在的城市化率是近7层,3层的人在农村,7层的城里人希望能够到农村玩一趟,这样回城里能够“得瑟”很久。如果节假日还在城里过“骡马假日”生活,在所属圈层会被认为低价值人群,从而处于鄙视链底层。
每逢节假日从城里释放出大量的观光客,这批观光客消费力层级不同,就需要不同的产品和定价逻辑来匹配。
一些景区照样可以买到4块钱的东方树叶,与其它渠道价格同步,满足适配人群的需求。消费者可以选择几十元的打卡奶茶,也可以选择平价商品,关键在于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打卡奶茶会在流量点位,平价商品位置没有打卡点位好也是可以接受的,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商品消费。
在文旅流量井喷的时代,你的顾客肯定会是多元的,不会说你想聚焦哪个群体就来哪个群体。在这个美好的年代,一定不要去怪顾客这怪顾客那,要知道购物中心、商业街因为没有顾客已经快被逼疯了,多想什么时候能有顾客多到能抱怨的程度。顾客抱怨住宿贵,就多招家平价旅店或太空舱之类的,一定要“有”,不一定要多。顾客抱怨就让商户苦一苦,有几个不是跪着赚钱?就这,很多人想跪还没门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