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旷

刘旷

公告

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文集

(3)

统计

今日访问:20955

总访问量:49635846

地图的边界,还是被低估了

2018年06月06日

评论数(0)

WWDC 2018,对于大多数熬夜看直播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平淡的苹果发布会上,着重介绍的各种系统升级(比如Animoji支持捏脸、吐舌头识别等),可能还不如下面这张图来得让人兴奋:

 

 

在这种场合出现中国元素,总是件喜事。

 

已经发布超过5年的Carplay车载系统,终于开始支持第三方地图导航应用。苹果在中国的数据合作商,高德很自然地进入了首发名单;而针对国外用户,Carplay则将支持谷歌地图和它旗下的社区化地图应用WAZE。自谷歌十年前发布Android、惹得乔布斯勃然大怒之后,他们少见地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苹果官方发布会上。

 

很显然,这种通用化和本地化的举措,能够为Carplay赢得更多好感,毕竟在汽车这样的绝对以出行为核心的产品上,地图导航是毫无争议的统治级应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不得不承认,许多人对苹果地图刚发布时的糟糕表现,仍心有余悸。

 

同理在手机上,虽然不像位列最前端的即时通信类应用那样,被超高频使用,但地图也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应用之一。

 

从诞生历史看,即使已经是互联网中的元老级应用,地图的边界至今仍在扩展。

 

前不久五月的谷歌I/O大会上,谷歌地图也成为了会议重点推介的明星之一。在当日宣布的最新版本中,提供了“For You”选项卡,列出用户身边最新、评价最好的餐厅和景点,同时根据搜索历史提供推荐场所,以便直接在应用中预订或下单,这看起来就是“地图上的Yelp和Foursquare”;另一项惹人注目的改动是AR导航的介入,通过将2D界面与智能手机的相机镜头相结合,帮助用户更简单直观地到达目的地。


 

如果再算上去年,WAZE宣布支持拼车业务,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谷歌地图正在更加纵深地介入真实世界,并且走向社区化,形成发现、导航、消费等全链路的服务流程。

 

不少中国媒体的第一反应是似曾相识。因为早在2011时期,国内对与地图类应用的发展方向就有过一次大辩论,最终结果也是“众望所归”:挟裹着火热的团购、O2O等概念,地图应用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级的存在。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用PC端浏览器、搜索的流量思维衡量地图的价值,包括当时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德,以及当时还囊括了互联网巨量话语权的百度。不同的是,一直以来PC端浏览器、搜索连接的是线上内容,而地图要连接的则是现实世界,但因为在PC时代搜索、浏览器的线上互联网内容才是流量之王,反而显得连接真实世界的需求不是那么必须。

 

几年后,地图的入口探索,与O2O一起戛然而止,身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式。

 

但其实从大方向上来说,地图连接线下真实世界的思路其实是很超前的。

 

谷歌地图发布的最新版本无非是更进一步验证了这点。但与国内企业7年前的探索决定性差异,就是商业化思维介入的时机和纵深程度。

 

团购的巨额现金流决定了资本喜好,而当时百度试图借百度地图抢占o2o商业化的入口,无可避免地将原本工具属性浓重的地图改造为了商业化交易平台;而谷歌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进一步完善后的今天,才开始了线下服务社区化、兴趣图谱化的探索。

 

就和搜索一样,地图业务的本质仍然是数据模型,而不是交易模型。并且针对线下索引的维度和难度,都不是线上索引可以相提并论的,这也注定了地图类业务必须是厚积薄发行的“慢生意”——谷歌之前有了横扫行业的PageRank算法,才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商业化奇迹。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内企业已经意识到这点,开始扭转先前本末倒置的局面。例如2014年进入阿里的高德,壮士断腕般地砍掉了当时仍是资本追捧的商业化O2O项目,然后一脑门子扎进了“满是泥泞”的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领域,全力提升数据生产和服务的效率、质量。

 

今年他们全力攻坚的新词,叫“基于位置的立体化信息服务”,除了传统的交通信息外,还将包括气象、旅游等合作伙伴提供的、关于出行的内容整合到高德平台中,经过大数据优化后,以信息服务的方式分发,提升出行效率和体验。例如,前不久陆续推出的积水地图AI版(查看雨天的积水路段),便民商业网点地图,以及去年介入的网约车平台等服务。

 

最新亮相的则是与环保部合作的环境地图,用户可以查看全国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水质、污染源等环境信息,有助于提前进行出行决策,为出行提供参考。

 

按照高德总裁刘振飞的说法,基于位置的立体化信息服务不仅仅给用户提供立体化的信息呈现,同时还会将立体化的信息与用户的出行场景结合。例如,给用户提供导航规划服务的时候,高德现在不仅仅会考虑躲避拥堵这一因素,还会考虑规避积水信息等其他因素。

 

很显然,随着在真实世界中不断建立新的连接,以及新维度数据的不断卷入,地图导航的想象空间或许会非常可观。就像嫁接于微信的众多第三方线上信息服务,结合微信自身底层的社交、支付等基础体系,成就了“微信社会化操作系统”的事实。

 

但两者又有不同。

 

微信是纯流量生态,始于线上,终于线上,本质上是“时间经济”(这就是腾讯这么紧张抖音的根本原因),用户注意力方面有极强的自主权,因此需要微信这样的底层支撑型基础设施。而出行则是更多元化的服务决策型生态,线上和线下都可能是始,也可能是终,任何一个数据维度的变量,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因此线下的互联网出行生态,需要的不是底层基础设施,而是顶层大脑。

 

谷歌地图社区化、兴趣图谱化的运作目标,以及高德立体化信息体系的建设,终局都是为了成为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务中的顶层大脑。

 

理论上来说,未来有关出行的线下决策中,基本不需要人工介入。

 

最终结论就是,地图的价值,在曾经的O2O泡沫中可能被高估了,但地图的终局产业价值,也确实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刘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