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
评论数(0)
长期以来,“农货上行”运动都由聚集着亿级用户的电商平台们主导。值得庆幸,在亿级终端流量的持续赋能下,被顺利推进的“农货上行”运动,早就成了振兴乡村经济的中坚力量。
而现在,“农货上行”运动又迎来了新的转折点。4月21日,拼多多的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首站落户云南保山。
据悉,“多多农园”模式的创新性在于实现了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在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的同时,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
很明显,“多多农园”这一新模式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农业产业链上长期存在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从云南咖啡看中国农业产业链之殇
拼多多“多多农园”的第一站选在了云南,第一个要攻克的农业产业链难题则来自咖啡。数据显示,云南这片土地产出了中国近99%的咖啡产量。
尽管如此,这片被视作“中国咖啡之源”的土地上,却长期存在着诸多农户难以诉说的苦衷,中国农货产业链的“畸形”发展现状在此被暴露得非常彻底。
第一,上中下游的利益分配严重不均衡,最上游的农户饱受“生产之痛”。
来自金融数据研究服务平台JingData的测算数据显示,在咖啡产业链中,上游的种植也就是原始生产环节对于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贡献约为17.1元/公斤,中游的深加工环节价值贡献约为83元/公斤,下游流通环节价值贡献则暴增至1567元/公斤,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占比分别为1%,6%和93%。
承担最关键角色的农户生产者们,却在利益分配上处于极度弱势的地位。更为可怕的一点是,这种长期存在的畸形利益分配关系问题,对于云南保山这种世代以种植咖啡为生的大批农户来说,是无解的。
这种畸形利益分配比例的出现,一是由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的进化速度造成的,二是由产业链中层流通时的价值持续抬升造成的。
第二,靠天吃饭、靠市场吃饭的客观规则,使得处在“信息孤岛”中的农户们收入极不稳定。
近年来国际咖啡豆价格的持续下跌,给云南咖农和咖啡生产地带来了严重打击,一方面咖农收入面临着硬性下降,另一方面咖啡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外流失。对于本就不占成本优势的云南咖啡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不可破解的恶性循环,给本就脆弱的咖啡产业链上游带来的破坏也是致命的。
究其原因,原始的生产作业方式使得咖农们只能靠天吃饭,而他们不了解也几乎没有渠道去了解市场的供需情况,最终的收入只能听天由命。当主要收入变得不稳定,甚至是不断缩水时,农户们的选择就只有另谋出路了。
第三,品种研发、品牌打造意识的缺失,使得农户们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几乎为零。
云南占据了中国近99%的咖啡豆产量,但其国际份额只有1.7%,而且不少咖啡只能用作速溶咖啡的原料。高产能低产值背后,是咖啡本身的品质与品牌短板在作祟。
一方面,品种升级和加工意识的缺乏,给咖农们划进了“只能看产量”的怪圈;另一方面,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消费端对品牌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显然“游击队”形式的咖农们不能入消费者法眼。
以上三点映射到中国农业产业链上,可以宏观地理解为农民收入不稳和农货竞争力不足两大问题,其根源在于农户的意识和农村的资源受限。对于这些长期根植于产业链上的“顽疾”,拼多多的“多多农园”带来的“方子”是什么?
“多多农园”的治本之策
拼多多创新的“多多农园”模式其实是基于“新农商”机制。所谓“新农商”机制,是以档卡户集合的合作社为主体,建立农货上行和品牌培育的新模式。这意味着,面对中国农业产业链深入骨髓的棘手难题,拼多多其实是抱着“治本”的目标和决心的。
首先在产研方面,拼多多前期将以农研队伍、培训团队的一体化模式,实现一站式扶贫,而在中后期,拼多多将逐渐减小力度直至完全放开。显然,这是一个“授之以渔”的扶贫思维。
拼多多阶梯式扶贫的逻辑其实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扶贫前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拼多多以产和研的一套完整扶持机制来帮助农户,不仅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在短期内看到收益的有效增加,比如收购价的提升、收入的提升等,从而提升他们的改革信心,还能通过这种环节式的辅导慢慢提升农户们的种植技能。
另一方面,扶贫的中后期需要巩固并检验这一模式成熟与否以及成功与否,所以拼多多只有逐渐在产研方面放开,才能去看农户们在这套模式下,到底有没有在种植这一关键技能上获得有效提升。
其次是品牌和营销方面,拼多多一方面引入了深加工和精加工步骤,以优化咖啡豆被收购前的品质,充分提高其市场价值;另一方面还调动了平台合作商的需求,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提前预定农户的未来产能,而4亿用户的拼多多在“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的匹配下将为农户实现持续的流量支持。
可见拼多多从0到1打造咖啡品牌的思路很清晰,即基于前期农研团队对咖啡种植品种的改善,为农户们铺就了一条从加工到终端销售的产品价值提升路线。这其实是为农产品打造品牌力的一条必经之路,只有在每个环节充分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农货才会在走向终端时具备竞争力,从而被市场认知。
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在终端采用的是供应商和4亿用户双轨赋能的策略,不过这要得益于拼多多以AI技术为核心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因为这一系统下的高效供需匹配机制是农货点对点匹配市场需求的保证。
最后是人才方面,拼多多通过“多多大学”和“新农人返乡体系”将持续吸引人才返乡,改善农村的农业人力资源窘境,使其拥有可持续的人才生产和保留机制。
毋庸置疑人才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根本,从这一次拼多多直接带农研团队和培训团队来看,拼多多是以提供人才作为起点,一方面用持续且针对性的培训机制将现有农户变成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以自有资源吸引素质人才返乡。
比如拼多多计划未来3年将在云南培养1000名到1500名符合“新农商”机制的新农人。而高素质人才的回流和补充,无疑是本地农业产研销一体化的保证,同时也是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前提。
总的来说,拼多多的“多多农园”的治本之策不仅落在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且都是直指最根本的问题,比如品牌打造、人才培训等等。
这样的创新模式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教授所言,“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家企业能从这个角度,介入到乡村扶贫,推动伟大变革。这将推动很多农村的发展方式发生转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变革。”
可见作为一个擅长“农货上行”的亿级流量平台,拼多多是真正在中国农业产业链的改革方法上下了功夫的。未来,随着拼多多“多多农园”模式的推广和渗透,拼多多在中国农业里又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拼多多针对中国农业的创新
对于“多多农园”的未来发展设想,拼多多的计划是未来5年要在中国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
现如今,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拼多多的野心。不过这依然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拼多多。拼多多突围于巨头林立的电商江湖,没有人会低估它的野心。
当然,拼多多的野心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拼多多实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订单总额653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平台之一。
作为“农货上行”的一把好手,拼多多正在通过深入农业产业链的方式,让自己彻底成为一个农业产业链的深度改革者。
就整个扶持过程而言,“多多农园”是以互联网和科技之力重塑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长期来看这将持续改善农民地位和收入,矫正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产业链发展得更加健康。
因此,背靠“新农商”机制的“多多农园”,给农业产业链带来的是显著的价值提升和结构优化。对于长期困于价值和关系改善问题的中国农业产业链来说,是一种长期利好。
以“多多农园”铺路的拼多多,将下沉到中国最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改写中国农业的传统基因。而迎来“拼多多式改革”的中国农业,也将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