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跃忠新零售

鲍跃忠

公告

专注新零售发展、变革,服务新零售创新、实践。

专注快消品市场、渠道变化变革创新;

多年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行业观察,独到的个人见解,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立足行业实际,发展变革创新;

曾任国内大型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总经理;

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专家;

文章欢迎转发!注明联商网+鲍跃忠

微信:bc111246

邮箱:lscszjl@sina.com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4256

总访问量:50654110

如何看苏宁收购了家乐福?

2019年07月05日

评论数(0)

鲍跃忠新零售论坛大讨论:如何看苏宁收购了家乐福?

这是鲍跃忠新零售论坛组织的第89期专题分享。

本次分享主要围绕苏宁收购家乐福这一主题:

--为什么收购主体是苏宁?不是阿里、永辉?

--家乐福是贱卖了吗?家乐福现销售规模300亿,只卖了48亿。

--苏宁会如何改造家乐福?

--大卖场业态还有未来吗?

本次分享特邀嘉宾:

朗然资本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先生;

著名零售人:王国平先生;

育新

下面我谈一下对家乐福被苏宁收购事件个人的体会。

一、首先我先说一下大卖场业态

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我们从业态的生命周期来看,任何一种商业业态都有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都符合这样的生命周期曲线。

从中国市场目前的竞争环境来看,大卖场基本在主要的城市,特别是在省会城市已经进入了由成熟期到衰退期的阶段。这和家乐福特别相符,因为家乐福和大润发各方面差异很大,家乐福的主要网点多布局在核心的省会城市。而大润发则多是下沉到更深一级的2、3、4线城市,刨去经营能力不谈,大卖场在省会城市比在3、4线城市问题更大。

大卖场整个业态在线上和线下业态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要承认在新时代零售业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是消费者需求变化导致大卖场业态的原有核心竞争能力消失殆尽。

大卖场的最核心能力是什么?

如果我们放到十年前,世界各地顶级的大卖场公司,包括国内的,都在大规模的发展,因为当时遇到了一个重大的红利,叫房地产红利,或者叫城镇化红利。所以在WTO开放之后,在2001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卖场合资企业的限制以后,当然之前有很多大卖场公司已经进入了中国,家乐福也在各地有合资公司,中间也走过一些弯路,被商务部点名要求他必须把一些独资公司变成合资公司。

WTO开放之后,外资公司在国内的大卖场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记得当时每年可以达到20家到50家的一个增速。在十年前,大卖场业态最大的好处就是它又能帮你购物省钱,又能帮你省时间,就是我常讲的消费升级矩阵,或者我们从多、快、好、省,这两件事来看的话,又省又快这样一个模式,就是当时大卖场的核心特点。

比如大卖场的一站式购物,周末大家花一个下午的时间,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以及大卖场丰富的商品选择连接在一起,它就变成当时最省购物时间的最好业态。并且当时还没有电商,大卖场凭借大量采购和规模效应,它产品的价格也非常具有优势,所以说又省又快是大卖场的核心特点。

而现在事实上,快和省这两件事其实从现代业态来看是矛盾的,你想快的话,现在大卖场就不再是一个省时间的业态,线下有很多社区的超市和便利店,线上有各种各样的到家服务,远远改变了消费者对过去“快”的定义。

过去认为一下午买全商品是一种快的行为,现在特别是对于省会城市的人来说时间越来越宝贵,所以省时间在很多消费者的需求来说,变成了第一要素,而不是省钱,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业态的分化。所以大卖场在省时间来说已经丧失掉原有的一个优势!

同时从购物的丰富性和满足性来看,电商业态,特别是电商里边各种各样的超市,京东超市、天猫超市,还有各种到家服务的超市,也改变了“多”的概念。大卖场一般的门店商品结构是在2万到3万个SKU,但是如果把这些商品搬到线上的话,产品的数量就可以大大增加,因为线上是长尾法则,而线下是二八法则,线上的货架空间理论上可以是无线的,线下是有限的,这样来说在商品的丰富性和后台的运营成本来说,大卖场也不具有优势。所以“省”这件事儿,大卖场还真不一定能比电商还“省”。

所以随着大卖场业态整个生命周期曲线向上移的趋势来看,整个中国的大卖场都在走下坡路,无论是最强的大润发,还是现在仍然很辉煌的以生鲜为主的永辉,如果还是以大卖场为主力业态的话,未来都会走下坡路。

二、外资大卖场公司退出中国大势所趋。

我们知道零售的百强企业,特别是排在前面的一些跨国型企业,基本是以单业态公司为主,过去进入中国最多的就是以大卖场为核心的公司。基本上所有的大卖场公司,目前来看外资的基本都从中国退出了,包括即将退出的麦德龙。当然我们把台资一些企业也把它放在其中来讨论,因为它当时也是享受外资企业同样的待遇。

最早是“好又多”卖给了沃尔玛,然后是TESCO收购了台资的乐购,后来TESCO又卖给了华润。现在还有一家沃尔玛,只有一个沃尔玛还幸存。然后是大润发卖给了阿里,现在是家乐福卖给了苏宁。

麦德龙可能会以更高的价格,现在正在找买家也要把它卖掉,那也就是说将来除了沃尔玛以外,所有的知名外资或者台资企业都从中国退出了。

外资企业为什么会集体退入中国?

我觉得一方面还是和中国的市场竞争变化有关,因为国外花50到100年的发展大卖场,在中国短短的20年就达到了一个饱和,这里边一方面有过度竞争的因素,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很多国有企业、内资企业的地头蛇的竞争,所以外资企业的绩效也不是每家都很理想,或者说有很多外资企业在国内的销售净利或投资收益率来说远远低于海外市场。

这也就造成了很多外资企业,特别是在目前整个大卖场趋势下滑的情况下,更加要着急退出中国。其实家乐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家乐福并不是现在要退出中国,而是早在5-8年前就要退出中国。

我这里边还要说一下家乐福的历史,大家查一下资料就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家乐福已经不是原来家乐福家族做的家乐福了,因为家乐福整个公司的股权后来卖给了我记得是lv旗下的一只基金公司来收购这个公司,当时也花了很高的价格,把这个公司买下之后,希望通过资本运作,让它通过资本市场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这也是基金从股权运作的一个主要目的。

因为业绩提升是比较难的,收购案之后又赶上了全球股市的下滑,所以基金的如意算盘就错过了,于是家乐福后来不得不分拆冠军超市,包括把迪亚也卖掉,包括欧洲的一些改变。所以家乐福一直想把中国的大卖场业务出售掉,据我们所知,基本国内所有的巨型企业都谈过,包括华润,包括百联,其实都谈过,但是最终都没有成。

大家从公告的业绩来看,也知道去年亏了十个亿左右,今年亏了将近六个亿,尽管有改善,但家乐福的业绩现在一直是下滑亏损的。其实越晚卖它的价值就越低,这也就是使得家乐福为什么在现在被迫做这样一个选择,尽管看起来它的价格并不是很高,但是家乐福还是坚决要退出中国。

我觉得这个跟他们整个上层股东的全球化战略和资本运作初因是有关系的。当然我们也能看出外资退出中国也不光是在大卖场这个业态,包括餐饮麦当劳、肯德基都退出中国了,这个也很正常,到一定阶段零售巨头在一个区域市场不能获得红利,或者是超额投资收益率的话,他就应该选择退出,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这些都是全球化的企业,它有全球的战略。当然他们跟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包括消费习惯大势的判断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我觉得退出中国也不是家乐福一家做的选择,是大家共同的对市场变化的认知结果。

三、为什么是苏宁而不是别人?

其实最有钱的肯定不是苏宁。我们知道原来在零售行业并购最猛的是联华,后来是华润,然后是BAT,应该主要是阿里和腾讯,或者说阿里为主,腾讯基本是以参股为主。

这些企业都买完之后,就剩下还在往第一梯队努力的企业,就是苏宁了。事实上我们知道购买一个几百亿、全国布局的连锁大卖场,公司的整合压力是非常大的,像华润收了TESCO之后一蹶不振,不再收购任何企业,整合TESCO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你要面临整个业态趋势的下滑,另一方面你要为原来的整个体系重新配置人员,而且还要投入资金去改造,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别是蛇吞象这种行为。所以这种大公司收购完一家大公司之后,他就不太会再收购第二家公司,当然这里边也会有一些网点重合,相互竞争的因素。

阿里收购大润发也是,我觉得大润发特别聪明,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润发是在最业绩最好的一个时间点,一个最合理的价格退出大陆,台湾人非常聪明的。包括统一把星巴克经营权也卖给了星巴克。美国星巴克不一样的,我觉得台湾商人判断时机特别准,对于收购方来说,比如说阿里整合大润发也是非常难的,我认为他跟整合银泰百货的难度一样大,这里边技术赋能、数字化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是和业态的商业模式和大势相应的趋势有关,这个你是很难改变的,你只能慢慢去引导。毕竟线下零售,是一个比较重基础的行业。

那么剩下的还有钱能够收购这么大规模,有这样一个整合能力,或者是想去整合大市场的也没有谁了,其实之前家乐福也报道过和永辉和腾讯的战略合作,但事实上这两家公司没收,可能是有价格的问题,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腾讯基本不是以控股为主,而且腾讯也没有线下零售的运营和整合经验,所以这不是它的核心能力,我认为不是钱的问题,所以腾讯是肯定不会做的。

而永辉来说,永辉自己的大卖场也面临转型的压力,尽管原来很强,同时也在搞社区超市开各种各样的前仓模式,在去跟叮咚买菜竞争,包括在很多主力市场,他们的网点都有相应的一些竞争关系,处于永辉本身、以及对永辉资金用途的考虑,所以永辉也不会去收购家乐福,剩下的就没什么企业了。

正好苏宁有全国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苏宁其实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苏宁一直想做自己的生态,但苏宁的业绩一直不太好,好像一年就几个亿的利润,苏宁前两年的业绩增长,大家也都知道靠卖阿里的股票,所以现在也有传闻说苏宁这次收他的48亿的钱从哪来?

第一个想像苏宁又投了恒大,恒大上市了,所以说你把恒大股份卖了,苏宁可能也有钱,但我认为这个不重要,因为苏宁一直在做生态,苏宁有自己的银行,苏宁整个一上市公司的盘子还是比较大的,虽然股票一般,但是生态意识还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苏宁收购家乐福看成是补其他生态中的一个短板的需求。

苏宁的短板是什么?我们知道苏宁去年最疯狂的是苏宁小店,小店这种模式,它对供应链要求很高,也就是说你做线下零售的话,基本都是要以城市为核心,你要有一定的采购规模,这样你才能够支撑你的后台物流供应链中心这样的一些资源,那么小店+苏宁大店的模式,目前来看是一个比较好的组合。

苏宁自己又没开过大店,或者说短时间内他也没办法开这么多的店,家乐福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其实苏宁现在已经逐渐在的去家电化,家电在整个苏宁集团中的占比会越来越低,他线上也有苏宁超市,也在做生鲜,也在做快消品,但其实在快消品这个领域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苏宁还是比较小的。

家乐福一年300亿销售,对他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可以围绕苏宁想做的智慧零售,苏宁想做的金融,想做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包括会员制,这些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苏宁杀出来接家乐福盘,我觉得也就不太奇怪了。

也就是说苏宁最终希望是做全生态、线上线下,包括后台的技术和资本金融支持,以及向上游供应链打通的综合性生态,这里边每个板都缺一不可,家乐福正好为他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或者说除了家乐福以外,他也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来收。

当然麦德龙跟谁谈或者愿不愿意,还取决于它的估值,好像现在网传的估值,麦德龙是比家乐福还是要高不少。另外我们也不可否认苏宁还是个上市公司,根据测算家乐福300亿销售占它整个销售的12%。把家乐福如果装在上市公司里,对它整个股票的价值,对它整个后期资本市场、对它的生态故事的理解,应该还是有帮助的,所以说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家乐福对苏宁还是有比较大的意义的。

四、苏宁收购家乐福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我认为困难还是比较多的。

第一个就是人才,收购家乐福之后,家乐福的CEO还有包括一些高管都已经开始辞职了,也就是说苏宁这次还是要希望能够做一个重度整合的项目。

我也参与过近20多个项目的并购整合工作,我对整合这方面还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不能按照现有的家乐福模式延续下去做,因为你这门店还是要改造了。

不管是通过资本还是技术,还是金融给它赋能或者线上跟线下会员是打通的话,你必须要做一个跟原来不同的模式,所以表面上说苏宁出48亿的钱,家乐福好像是整个的一个负债,大概净资产的话是-10个亿,但其实苏宁后期可能还需要投的钱,包括改造的费用,我觉得还远远不止现在付出的钱,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的改造项目。

钱只是一方面,人还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简单找一个店长这么容易,而是要找到新的转型模式的创新者和团队,这样的团队不管是中国的线上零售企业还是线上电商企业都比较缺。

因为你要线上线下一体,所以这样的人才非常缺。所以最好的模式,我们叫边做边摸索,或者按照过去的经验,或者按照一般创业公司经验,要做一个MP的模型,也就是说你要找到样板门店,你花最少的钱先去改造一两家门店,去运营。

再根据你当时设定的目标,看看有没有达到,再完善、再改造,这种快不了,至少要观察一年,所以先要找新模式奠基的人才,还要稳定现在人员的情绪,也就是说你要把现有的人要把他的积极性留住,并且要符合整个苏宁的文化。

我认为将来在文化的一个整合上还会有比较大的一个碰撞,所以有人还不够,文化的整合也非常重要。这是第二点。就文化的整合,外资企业变成一个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怎么做?

第三个就是时间了。因为我刚才说了正常的模式,你不可能210家门店一起改造,因为你想做一个新的模式,或者说可能不是盒马模式,因为大海鲜模式现在也有很多问题,你要创造一个新的模式,那这个模式的话是什么?现在还没有人见到过。包括阿里对大润发的部分改造,现在也没有见到那么突出的成果,所以我觉得时间还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210家店持续亏损的话,你只改一两家门店远水解不了近渴,这对将来上市公司和未来资金的投入,压力还是非常大的。所以苏宁在时间和节奏怎么来走的话,确实对他有比较大的挑战。

最后一个我觉得就是苏宁想做的生态的问题,家乐福项目最终在苏宁的生态中究竟处在怎样的地位?它的核心能力或者核心资源和苏宁的各个资源怎么来匹配?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问题,毕竟它都是大店模式,相对来说它对资金、对会员管理,对后台的技术改造要求,就苏宁说的智慧零售,肯定比苏宁小店这种模式远远高出不少。

对苏宁来说也是个挑战,或者说快消品的销售逻辑,跟以家电为核心的线下管理模式还是不一样。家乐福在原来这个行业中,我们也知道它有个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说它对供应商的剥削到了极致,或者说已经被家乐福做到极致了。

你怎么为了供应链的完善,把家乐福原来根本性的东西改掉?这我觉得是非常难的。简单说一句话,所有的不要通道收入,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线下零售能做到这个模式。表面上不要通道收入,其实还是以其他比较隐性的形式来收,也就是说供应商来消化一部分的线下零售的风险和成本。

这种模式我们也知道跟家电原来模式是不一样的,家电基本还是比较简单的以招商为主的模式,一个卖场各品牌公司都付一个租金,有个保底租金再提成就可以,但是你在做快消品线下零售的话,你即使收了那些固定费用,如果你的销售不好,还是亏钱。所以这两个难度我觉得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家乐福被苏宁收购的话,可能对于苏宁来说,也会像其他的国内大企业去收购其他的外资大片厂公司一样,下一步也会面临一个水土不服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个时间要求是非常迫切的,否则的话多一年,就要亏十个亿,对上市公司的压力也会比较大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如果收购之后业绩不好的话,它也会采取苏宁小店的方式,通过资本运作,再把它从上市公司剥离出去,将来到底是剥离出去,对整个苏宁上市公司的市值有利,还是留在里面对它的市值有利,这个我觉得还是由将来资本市场所决定。毕竟苏宁的资本玩法还是不错的。

还有一个就是好像前面说的价格值不值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也很难来定义,表面来看来控一个300亿的盘,你只花了48亿,看起来是不高的,或者说估值有60个亿。你看瑞幸,瑞幸上市包括现在市值还是四十亿美金,瑞幸一年销才多少,这样看家乐福太便宜了。我们静态的来看,如果从销售规模或者从ps的一个倍数来看,包括跟以前阿里收购大润发一样,家乐福的ps倍数是非常低的,因为他是亏损的,包括整个业态的寿命周期是在衰退的阶段。

所以也很难说它值不得你的钱,如果能把家乐福运转好,通过投入、通过改造,通过生态链的打造,能让他产生更大的贡献,那就值这个钱,如果做不好的话,这就是赔本的买卖,所以最主要还取决于苏宁对家乐福未来的改造和整合方案,整合是难中之难。

因为我们知道从全球的数据来看,所有的项目在收购整合的时候,都过于高估了自己的整合能力和收购之后会产生的协同效应,全球的比例基本在85%到90%项目都失败了,也就是说有85%到90%的并购项目最后整合都是失败的。当然苏宁会不会是10~15%很难来界定,这个还是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

王国平: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这一次收购是苏宁不是步步高、阿里、永辉这些企业。其实家乐福他们最早都有跟阿里他们接触,但是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收购时机。在阿里收购完高鑫零售以后,整个收购进程基本上结束,整个超市的收购估值已经全线下滑。

现在能够找到最好的收购对手,实际上已经就剩下苏宁这一线了,再往下走可能就是永辉,再接下来就没有太多像样的企业了。因为在中国已经基本没有资本财团愿意收购零售企业,这类企业本身增长潜力太低,市场并不是太认可。而且资本希望追求能够具有高估值、高成长性的企业,那么家乐福它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

现阶段永辉的一个收购重点,实际上他需要的是一个大卖场的网点,对于家乐福这个企业的框架本身并不太看重,他如果收购,等于说把整个家乐福的一个管理层可能会全部清空掉,利用自己的管理层来管理这个企业,这一个可能对家乐福也不一定太好接受。家乐福自身也一直在寻找更合适的收购方。

步步高这家企业,它实际上不具备全国性的扩张能力,它现在重点实际上还是在中西部地区,他如果一下子要做整个全国市场,非常考验它整个企业的管理张力,步步高这家企业资金量实际上也不具备收购这种全国性的卖场。

早期步步高整个资金实际上都进入了购物中心业态,前期还孵化了电商板块,电商板块基本上整个废掉以后,整个步步高超市资金链是非常紧张的,他实际手上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前期他也有隐形增发,但是资本市场基本上是不怎么认可这一块。

永辉在追逐家乐福以及麦德龙这两块业态上,相比较来讲更需要仓储会员制的业态,其实家乐福跟他的大卖场业态基本上是重叠状态,他如果自身要进入仓储会员制,实际上本身没有供应链,也没有管理人员,他在追逐过程当中,整个重心我个人估计会更偏重压下麦德龙,资金后期可能会压在麦德龙身上。

相对家乐福跟麦德龙这两家企业,对苏宁来讲,苏宁本身更需要的是大卖场业态,而不是仓储会员制的像麦德龙的这种业态。因为苏宁本身,它主要是做购物中心的,它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线上的阿里、线下的万达。

他要复制线下万达这一块,它本身最缺的一环是大卖场这个业态。苏宁现有的超市,包括苏宁极物这一类型,它本身在市场上的评级是非常低的。

在整个购物中心招商过程当中,无刺激超市或杂牌超市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也不会增加整个购物中心招商的议价能力,苏宁想做线下的万达,他必须把卖场这一个环节补齐,特别是有竞争力的卖场,现有国内可以收购,最好的标的物,实际上就是家乐福这家企业,它整个重心会压上家乐福。这一次他同时压住麦德龙,它本身已经冲的比较前列了,这个时候就逼得永辉必须要退二保一要么全力压家乐福,要么就是麦德龙。

但是对永辉来讲,麦德龙应该是他输不起的一个战役,它必须下注,因为整个大卖场业态已经到达了一个转型阶段了,他必须押注会员制,沃尔玛当年也是及时转型会员制,才实现了全国性的大扩张。

或者说为未来一二线城市,它的超市消费业态会发生大的转型,人们购物需求会偏向仓储会员制到郊区整体购物。也是这个阶段像美国好事多,它会进入中国市场,基本上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达到这个阶段了,可以实现仓储会员制的发展。

早期包括物美也有提前做仓储会员制,但按当时市场条件并不是太具备条件,自身的供应链也不具备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大家的接受能力应该会逐步提高上来。说明现有的业态已经包含了百货顶层,然后还有超市、家电的一些集体的业务。

如果说有一家大卖场能够跟着苏宁购物中心整体实现全国性扩张,那么整个苏宁购物中心的步伐会迈得非常的大、非常的快,也就是说它可以实现短期的快速复制。家乐福几十个亿的估值,实际上对于苏宁来说它并不高,因为苏宁它具有很强的把家乐福变现的能力。

因为在未来整个苏宁购物中心在扩张的过程中,苏宁购物中心+家乐福,一定会对地方政府实现更高的溢价,在拿地阶段,整个拿地价格会出现大幅的下滑,只要说从拿地价格下滑的议价,完全能够补足这几十个亿的差价。但是国内像永辉、步步高等一些超市,它实际上没有办法实现这种溢价的。

苏宁这一个环节,大家不要只盯着他想做超市这个环节,苏宁的企业它一定不会只想做超市,如果说他只想做超市,整个苏宁的估值完全会被市场打掉,没有人会看到苏宁未来只是一家超市的,苏宁一定会画出一个更大的梦,更大的理想来刺激整个资本市场的追逐。

只要变现能力强,苏宁未来在收购家乐福实现了一个议价会非常的高,最主要像拿地、购物中心复制加分等等项目上。未来家乐福可能需要苏宁的一个改造,但是改不改造实际上作用并不是会太大,家乐福的估值,或者说业绩好坏,对于苏宁整体来讲影响不是太大,就算亏钱,其实上也没有太大的所谓。

如果只是简单亏几个亿,在拿地方面,这一个议价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你现在在很多城市上,如果说你有家乐福这样世界500强的企业愿意入驻,地方政府愿意给的条件是非常优厚的。

而且大卖场,如果随着苏宁购物中心不断下滑到下线城市,那么它实际上获益的机会蛮大的。下线城市现阶段的竞争对手相对来讲比较弱,以苏宁和家乐福的实力,完全能够打掉区域竞争对手。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很多的城市、县城基本上连一家卖场都是没有的,当地经济基本上已经发展到差不多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这个阶段是实现大卖场的最好发展红利机会,如果家乐福愿意快速下沉,他享受这种市场红利、实现利润的机会是很大了。

苏宁购物中心未来能够拿到的地块基本上也是郊区或比较下线的城市。所以未来不用带太担心家乐福的业绩,可能前期在整合过程当中成本会比较高,如果说后期整合顺利,实现盈利能力基本上会是蛮强的,而且苏宁会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造,会更加的接地气一些。

一二线市场消费逐步多元化,需要多种业态来匹配,下线城市会迎来了大卖场的春天。所以大家基本上不用怎么担心家乐福被收购的这个事情,未来家乐福业绩会逐步好转。

实际上中国超市市场整合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后期市场集中度越高,整个大卖场话语权会越大,整个利润端实际上会转向整个超市行业。只要进入相对垄断期,那么利润就会向超市分配,而不再是向渠道厂家分配了,未来整个超市行业都会迎来整体的反转。

基本上这阶段超市利润是一个底部阶段,加上阿里也在要求盒马先生开始进入盈利阶段,那么整个市场的补贴大战可能也会在一定上的程度受到抑制,很多超市未来都会被打掉,现在腰部的一些超市如果没有实现上市,基本上都有可能出现资金断链的情况。

因为现在整个超市行业它的账期已经拉得越来越长,这些供应商或者是代理商,他们也存在反弹的过程,如果市场开拓不够顺利,就会导致整体的反弹,有一些企业在这一轮行情可能都要倒闭。

市场没有增量的时候,它就是进入一个存量,那不可能所有超市都实现大面积的营收扩张,那么这些巨头的营收扩张那么厉害,意味着同样有很多的超市营收是扛不住的,有些超市现在有人买,实际上卖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后愿意买的人会越来越少。老的超市改造成本实际上蛮高的,很多超市更愿意等到这些超市倒闭掉,直接接收网点改造起来会更简单。

这几年也有一些超市估值冲的蛮高的,但是整个都是为了做上市,有些超市上市完以后会发现整个股价会出现大幅的下滑,已经基本上没有实际的东西可以来支撑它那么高的估值。

未来的市场一定是一个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市场,如果说不想跟着巨头竞争,就只能下沉到巨头打不到的地方,基本上这一轮格局已经相对很明显,能跑出来的基本上都已经差不多跑出来了,跑不出来的企业基本上也没有太大的一个机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鲍跃忠。

下一篇:论前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