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谈

kaga

公告

KEEP CALM AND TALK ABOUT BUSINESS

统计

今日访问:2728

总访问量:41971774

这些新锐品牌也许能让购物中心“重来”一次

2017年04月15日

评论数(0)

商业发展是有连贯性的,创新不止,我们很难找到时间点,来界定“哪些是老业态,哪些是新业态”,亦或是“这件事在5月份做是创新,晚2个月就称不上”。最典型的例子,文创业态近几年都是购物中心的香饽饽,即使今年,仍在不断进行着自我改进和提升,因此我们不能说两年前引进西西弗是创新,而今年金鹰和茑屋书店的合作就不是。

近日,联商网特别策划的“重来,购物中心‘新内容运动’”,在我的理解,就旨在推翻这些纠结——假如将整个店“抹去重来”,摆脱自身基础和定位带来的枷锁,我们会通过招商在商业空间的“内容”中做哪些创新尝试?

本文,将结合我平日对商业案例的观察,为大家汇总一些魔都新颖、有趣、有潜质的品牌,以供参考:

1. 主题街区体验型品牌

美食广场并不新鲜,美罗城和七宝万科广场也引进了具有浓郁主题感的大食代。而城市集市代表的是一种以美食广场为主业,同时具有主题感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空间。在最新的项目中,该品牌除了保持本身的长项外,引进了更多零售、手作等业态,以期逐步淡化其仅仅作为美食广场的职能。

2.互联网思维品牌

我对盒马鲜生长期以来都不是很感冒,它互联网的基因让我始终觉得少了些线下零售的美感。然而随着该品牌店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在本身技术基础足够扎实的情况下,其内部视觉和消费体验都有所增强,如果这个趋势持续,那将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商超品牌。

3.儿童体验业态品牌

乐高在百联世纪开出的首家授权店,打开了该模式的先河。虽然该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只有120多家店,但国内的市场之庞大,二胎政策等优势之明显,只要品牌乐意,并找到优质的合作伙伴,授权店模式将有巨大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可以让消费者更“正确”地认识这个享誉全球的积木品牌。

4.新兴数码业态品牌

数码品牌虽然不是购物中心的陌生客,但近年有两个趋势,一是随着数码广场的没落,除了苹果外,类似小米、SONY、微软等几乎所有品牌形象体验店越来越多地进驻到了购物中心;二是以顺电为先驱的数码品类集合店将蜕变为类似chonps这类更时尚或者做细分市场的集合店,例如K11引进Brookstone,势必也是看中这个品类或许能为商场带来更多新客群。

5.粉丝经济效应品牌

传统零售品牌仍旧面临挑战,反而以“粉丝经济”滋生的新兴品牌,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品牌,正处于市场蜜月期,女鞋高跟73小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当然其目前的成功得益于创始人、选址、运作模式、产品设计、品牌文化等众多环节的正确塑造。也许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幸运地同时做到以上各个方面,但不论是对品牌方,还是商场方而言,都是以小见大的启发。

6.创新场景打造品牌

电脑医院是徐家汇百脑汇在调整后推出的创新举措,旨在把传统的数码产品维修服务以极其模拟化的方式像医院就诊一般地呈现出来。它的特殊性难让商场直接引进,但对购物中心而言,不失为一种提升创新服务体验的启发。

7.运动细分品牌

虽然图片引用了adidas RUNNING店,但我要说的,是以其为代表的运动细分品牌。例如NIKE KICKS LOUNGE、The North Face Urban Exploration、PUMA SELECT、ASICSTIGER……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在商场中看到这些熟悉的品牌加上后缀,而初衷则是为了迎合更精确的细分市场,并实现差异化。

8.手作业态品牌

互动体验业态已不再是几个个别商场独占,以ABC Cooking、作物、全爱工匠等品牌为代表,不论是木艺、铁艺、烘焙、绘画……都受到大众消费者追捧并越来越多地进驻到主流市场,并且不论是办公商务客群定位还是社区型商场,均有所涉足,绝对会成为下一个商场热捧的业态,但由于坪效的局限,倒是品牌在选址上可能需要多斟酌。

9.创新联合办公品牌

最近联合办公的发展势头已经具备规模效应,数量呈指数增长,进驻商场当然是他们的选择之一,而购物中心的过剩,也为该业态的露出创造了条件。比起纯粹做办公职能的众多品牌,WE+在规划常规办公区的同时,甚至引进了上文提到的作物等手作以及、咖啡、花店等业态。能感受到品牌不仅仅只想做一个办公空间二房东,整合资源、打造生活方式产品的理念,成为其创新点所在,而商场在引进此类新兴业态时,势必也会考量不同品牌的差异化。

10.生活家居品牌

传统商场会把品类细分为家用、床用等,如果说MUJI引领了一种家居生活方式,那例如Modern House为代表的韩系、NITORI为代表的日系、HAY为代表的北欧风等各路品牌,正在纷纷进驻到不同定位的购物中心,这必然会成为消费者一站式构造生活空间的最佳平台,也会是今后商场大店招商方向的一个选择。

11.快餐式消费业态品牌

快剪是其中的代表,该业态不算新鲜,但最近才逐步在各大商场中多点开花,其中露出最多的品牌就是星客多。比起我多年前看过的相对更为“朴实”的类似品牌,星客多显然在形象的打造上颇费周折,极简的店装风也是非常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偏好,当然该品类最终需要“作品”说话,快剪能否既快又好,考验的是理发师的能力,更决定了该品类的走势。

12.微型娱乐业态品牌

如果说微信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那类似唱吧、娃娃机等业态,则见缝插针地布局进了越来越多的商场,不得不佩服操盘手的渠道能力。当然这种小面积品类,只要不对商场的定位、气质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商场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13.IP效应品牌

超级IP自带引流功能,也令到商场趋之若鹜,不过类似LINE、熊本熊等品牌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具品牌形象感的街边店,真正进驻到主流购物中心内的似乎也只有类似同道大叔亦或是MEIN FRIENDS这类稍微次一级的品牌。这是趋势,但商场和品牌间如何寻找到双方的切入点,似乎还处于摸索中,值得关注。

14.网红效应品牌

在整个商业处于相对“安静”的春季,“排队”成为了魔都近期最热门的关键词,对象可以是桃园眷村这类在店装和传统食品改良方面做文章的餐饮店,可以是将弄堂小吃带进“大雅之堂”的仰望包角布,可以是早有口碑但具备稀缺性的喜茶……总之,网红品牌的引入必定给该商场带来强心剂,但对商场而言,这其实也是一种博弈,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招的品牌成为下一个撤思叔叔,如同来福士方面所说,网红品牌的生命力,取决于它自身的不断创新以及产品本身。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绝不能忽视它们。

以上是结合了我长期以来的观察、感受,所归纳出来的14个相对比较新锐的业态以及代表品牌介绍。之所以我没有列举书店,是因为它应该是所有商业同行都已经有足够认知的业态,如同影院一般的存在,而且,真正能够进驻到购物中心的代表品牌,就只有那三五个。而我想分享的,更多是那些正在起势,或仅在个别商场崭露头角的品类或者品牌,如果正好能给到同行有所启发或借鉴,那将是本文最大的价值所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ka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