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7315

总访问量:54898857

线上买菜火了,菜市场该不该被清退?

2020年02月15日

评论数(0)

图/联商图库

联商专栏:新冠肺炎疫情对生活服务行业的沉重打击,也使行业感受到消费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业内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两极分化状态,百货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几乎停摆,社区超市与到家服务的业务量却迅猛增长,有些企业甚至实现了三位数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淀还是未知数

正如盒马侯毅2月12日在“联商网新零售干货群”里所说:“供应没有问题,主要是加工能力和运输问题;另外餐饮停业,菜场不安全,对于超市的买菜需求大幅增加”。

线上线下很多企业为此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欢迎社会暂时歇业人员赴这些企业“上班”,既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又解决了员工不足的问题。可见,只要不瞎折腾,给企业留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在大难面前,大部分企业都有奋不顾身的责任意识、卓有成效的创新能力,切实可行的应对举措。

把企业能做的事情都留给企业去做,企业依法经营,把企业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给政府职能部门去做,并依法执政,这也许就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谁能想到,去年还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里的人则在主动寻找APP、微商、小程序,连百货购物中心的柜姐也走进了直播间。原来只要20分钟的生鲜到家服务,如今延长到8小时,顾客没有怨言。原来做促销的生鲜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着手机抢购,乐此不疲。原来送货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区门口接单,且心存感激。

为了一顿饭、一碗菜、一锅汤,生活服务业的员工,上至董事长,下至一线服务员,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战斗,明天与病毒,不知道哪一个先到,但他们仍然在缺少防护用品的情况下坚持着。

在疫情中,消费者选择“就近便利”的购物方式,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疫情过后,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线上沉淀下来,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此而改变。对生鲜食品的购买来说,更是如此。

社区生鲜与生鲜到家即使在平时也很好地满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在疫情期的销售暴涨,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就喜欢这种购买方式了。消费者根据不同消费场景会选择不同的购买渠道。

当前很多消费者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菜场离家远,或考虑到环境不安全,商品动碰不安全,或菜场被关闭,外食也无处可吃,多个因素集结在一起,才使社区店与到家服务不堪重负。

如果没有“两场”,新老零售很难扛得住居民“饭碗”

这“两场”就是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菜市场。我国目前零售业态分类的标准仍然是2004年颁发的《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记得在2010年与2018年都修订过该标准,但未发现有新标准公布。2018年修订标准的时候我曾建议把“菜场”纳入新的标准,但未被采纳。也许是因为菜场带有“脏乱差”的传统标签。食杂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则被纳入零售业态。

实际情况是:在全国大部分城市,菜场仍然是居民买菜的主渠道。据中国报告网报道,在国内生鲜销售渠道中,农贸市场占比为73%,超市占比为22%,发达国家超市则占比70%以上。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超市占比还没有那么高。根据2019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测算,折扣店、超市、大型卖场、仓储会员店四种业态的销售额以30%生鲜占比计算,在生鲜市场的销售占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从6.56%下降到了5.30%。

观研天下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达到5.31亿元。

我们应该考虑到:如果没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菜场,当前的大卖场、仓储式超市、超市、前置仓、纯生鲜电商平台、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满足5万多亿元体量的生鲜消费需求?特殊时期还可以应付,在正常情况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内都难扛居民这个“饭碗”。

菜场仍是上海居民买菜主渠道

以上海为例,上海连锁超市与连锁便利店曾是全国的“领头羊”,新零售标杆企业盒马鲜生首店也诞生于上海。但40年来,上海零售业有两件事情从未彻底改变:

一是杂货店仍然遍布全市各个角落。据新一线研究所去年介绍,至少有1.5万家。我觉得这个数据偏小,实际数有可能超过2万家。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内便利店仅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苏宁小店),杂货店门店数是连锁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在整个生鲜消费市场的占比仍然较低。根据上海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卖场、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计2527家门店,实现市内零售额394.32亿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鲜占比计算,这三种零售业态实现生鲜食品零售额118.29亿元。

上海以1000亿元食用农产品批发额,折合1500亿元食用农产品零售额计算,上述三类零售业态在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占比仅为7%。而全市标准化菜场年销售量高达650万吨,按照批发价平均每公斤10元、零售价平均每公斤15元估算,上海标准化菜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000亿元。

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了几百条马路菜场。1994年起大力扶持连锁超市发展。上世纪末发起“菜场入室”运动,开始也不是很顺利,但最终还是变成了室内菜场,尽管马路菜场时有涌动。与愚园路交叉的胶州路,如今已变成时尚餐饮打卡点,它曾经就是上海著名的马路菜场。久光百货边上的“庙弄”,过去是一个棚户区,居民沿街摆摊,也十分热闹。

2004年年末上海市提出了新菜篮子工程,一方面继续支持连锁超市发展生鲜经营,同时大力推进“标准化菜场”的发展。到2013年发布食用农产品批发发展规划(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2013年-2020年)》(沪府办发〔2013〕49号),2013年8月16日)时,上海已经有880家标准化菜场,按照当时的规划,到2020年要求每2万人设置一个标准化菜场,上海的标准化菜场增加到1500家。

从上海商务委网站并未查到当前准确的数据,但在2017年2月23日,上海市商务委曾发布了一篇题为《上海标准化菜场进入2.0时代》的新闻,报道称:

“从马路菜场入室,到室内菜场启动标准化改造试点,再到标准化菜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自2005年起,本市用10多年时间,完成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小菜场建设‘三级跳’,市政府实事项目也多次涉及‘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这一内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菜市场986家,其中标准化菜市场869家,非标准化菜市场117家,年销售农产品650万吨,成为全市农产品零售主渠道。”

作为便民利民的一种补充买菜渠道,上海全市居民小区、政府机关、工业园区、老年日托服务站、医院等场所已经设立了1600多家“智慧微菜场”。这是上海市商务委为解决居民买菜难所设置的自动售菜点,可以通过恒温无人售菜终端进行全智能自动售菜,居民们可以通过官网、手机APP、微信等多种途径完成生鲜订购服务,并形成了食行生鲜、厨易时代、强丰等社区智慧微菜场品牌。不仅供应蔬菜、水果、肉禽蛋,还能订购大众化早点、牛奶等商品。

从上海市商务委网站获悉,全市共有733个标准化菜场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全市16个区每个区都拥有几十家标准化菜场。按照2017年986家菜场、2419.7万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上海市平均2.4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家菜场。从直观来看,近年来上海的菜场可能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非常庞大。

庞大的菜场犹如上海零售业的“毛细血管”。人体的血液循环,主动脉通过心脏输送有氧的血液,连接毛细血管使血液到达全身,然后通过静脉使血液回流到心脏。血液在人体内部实现封闭的、畅通的、均衡的、有氧的、有力的循环,才能使人延续生命、活力与健康。毛细血管再生能力特别强,如果断裂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修复。但如果毛细血管严重受损或受阻,会直接影响回流血,甚至生命。所以,在关注与扶持“主动脉”的同时,不能忽略流通中“毛细血管”与“静脉”的客观存在。

从微观来说,商品部门是主动脉,门店营运是毛细血管,管理督导是静脉。有些企业出状况,问题是,主动脉动力不足,毛细血管逐渐萎缩,静脉缺乏氧气与营养成分。简单地说,总部不给力,商品部门缺乏智力,营运部门缺乏实力。

探讨五个问题

通过上述介绍与分析,有如下五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1)菜场该不该退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投资决策与公共项目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聂鉴强在《华南海鲜市场评析:集贸市场该考虑从一、二线城市退场》一文中,罗列了集贸市场“普遍存在”的五个问题: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印象;批零不分甚至违规经营;食品安全;容积率极低,极为浪费;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我感觉这位聂主任所说的就一个要点,那就是“土地”,其他都不是重点。疫情确实需要反思,但有些就是“妖言”!土地是用来给人提供生活与工作的,土地也不是用于操作的,在繁华的大城市,难道就不能留一片祥和的土地给菜场?!连我国批发市场都是“公益性的”(政府早有文件),菜场更是用于民生的公益场所。为了公益与民生,花多大的代价都值得,绝不存在所谓的“浪费”。

(2)菜场不安全吗?

我在网上问:“菜场的不安全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人也在群里同这个问题。菜场的商品基本来自批发市场,说菜场不安全,那就是批发市场不安全。如果真是这样,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在吃不安全的食物,我觉得这不是实情。

先给大家说说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上海蔬菜集团旗下的江桥批发市场)的情况:该市场建立了专业的检测站,获得了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书”,并许可使用“CMA”标志。该站还设有“上海上蔬永辉生鲜食品有限公司委托检测点”。我了解到:该市场每年用于食品检查与安全管控的资金高达1000万元。

他们对社会承诺:每车、每品检测。每天的检测品种2000-2500种。检测分为定性检测(阴性阳性检测)与定量检测,包括:快速检测、气相色谱、重金属检测、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水分检测等多种类型,每个检测样品都必须留样72小时。交易商品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入场交易,不合格一律销毁。

(3)能否给小农留个通路?

大家知道农民有多苦吗?过去靠手拉车,拉着车走几十里路到县城卖农产品,后来有了动力三轮车就方便多了。但到去年上半年,像浙江宁波奉化区,城管通过招募“黑色梯队”来管理市场,驱赶农民沿街设摊。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居然还能回我说:领导说“一摊不留”!于是,农民驱车到了县城,就进弄堂,进小区,卖菜买自家种的瓜果。

可是到了去年下半年,管理部门又出“幺蛾子”,交管部门居然不让三轮车通行。农民没办法,挤公交车也得去县城卖东西。在奉化区尚田乡冷西村,我有7个舅舅,他们对我说:不种地了,让他们去吃西北风!当然,政府也在规划室内销售点,但农民的交通工具得让他们使用呀。在日本,大农户的产品进批发市场,小农户进不了批发市场,就进“直销所”销售。这是一种代销模式,农民以自己的姓名背书,包装销售。

(4)基地产品的安全取决于什么?

很多超市都说自己是基地直供。我对这种说法早就存有疑惑。到底是什么基地?其实,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商品都来自基地。小规模零售根本不可能做基地直采,开一家店,少则几十种蔬菜,多则上百种蔬菜,你能种什么?基地能供你什么?实际上主要货源仍然是批发市场。

有一次我去菜场,发现茄子只卖1.8元一斤,其实有时候更便宜。为什么?批发市场采购最经济,自己折腾供应链劳民伤财,他们没有莫名其妙的供应链成本。

农产品的好坏取决于很长的一条供应链:一是品种,二是产地,三是种植方式,四是年份(大年小年),五是当年气候条件,六是肥料,七是农药,八是田间管理,九是采摘,十是分拣,十一是保鲜,十二是运输,十三是加工(如香蕉催熟),十四是储存,十五是销售(可能还不全)。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农产品品质就会受到影响,谁能保证在整个供应链链条中全程监管到位,才能确保品质。总的来说,食品安全状况呈现出一条向上向好倾斜的曲线,但问题仍然很多,防不胜防,产量与质量,外观与口感,仍然是一对矛盾。

(5)菜场怎么升级?

各地情况不同,菜场的实际状况会有较大差异。在上海,经过标准化改造以后的菜场,基本不存在“脏乱差”情况,眼前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

①规范交易。如去皮称重,肉摊上面禁止使用“红灯”(超市也应该禁止),肉墩头必须高于柜台,能使顾客一目了然,严禁超范围销售等等。

②降低菜场租赁管理费率。我曾调查过几个菜场,摊位费与管理费约占销售额5%,费用较高使采价格攀升,从而使菜场外围的各类菜店兴旺起来。

我的住处在靠近闵行的松江区,这两个区大概每3万人(常住人口)就拥有一个菜场。一般我在周末大清早开车去离家2.4公里的“莘松菜场”买菜。在上海莘庄的莘潭路-西环线之间,有两家大菜场、一家大卖场,其中,位于莘潭路上的“莘松菜场”的人气最旺,这与该菜场有一个可以容纳20多辆小车的停车场有关。

菜场周边沿街有60个商铺,食品与非食品的店铺数正好8:2,其中,生鲜食材类33家,过半数;便利店、食品专卖店、进口食品店、杂粮店、面包房等食品店10家;生煎、包子、拉面等饮食店5家;五金、装潢、日用百货、服装加工、家纺用品、中国移动、眼镜、理发、扦脚等店铺12家。菜场里面的摊主对我抱怨说,摊位太多,生意难做。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卖得有些贵。

③管理思路要转变。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安装到菜场,其实一点用处也没有。我们在超市从前也得益于政府出资安装过一些,有人来参观就给他们看看,来源清晰,个个都好。你说不好的东西能输入进去吗?但这并不是说不要追溯,关键是在哪里追溯。如果源头与批发环节把控好了,零售进货验收把控好了,就不需要给顾客看这些摆样子的设备,真的没用。

在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场长由农业主管部分的负责人兼任,在生猪批发检测环节,居然有两人把控,一个是技术人员,一个是政府派来的管理员。源头才是关键,要真正从便民利民,服务老龄化社会,构筑社区人文情怀视角去探索菜场的改进。比如,菜场升级不必在菜场内统一做品类划分的招牌(如肉、蔬菜、禽蛋等),有品牌写品牌,无品牌写摊主姓名,这样更接地气。总之要站在居民的立场、民生的立场、公益的立场,去管理与盘活菜场,决不能看中菜场这块“地皮”。

菜场,不仅居民需要,政府也需要,这是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疫情过后,菜场照样不能退场,别看中菜场这块土地,那是百姓的乐园!农改超是一条绝路!超市与菜场,线上与线下,连锁与单体,共同构筑起生鲜供应体系,生鲜的前置化、成品化、餐饮化、外卖化,生鲜食品购买预期到的多元化,是大趋势!

(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 周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