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6日
评论数(0)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勇
编辑/娜娜
30年前的商超,无须长期贷款与外部投资,就可以持续开店。钱从哪里来?主要不是靠净利润积累,而是靠自身的造血功能。开一个店如果需要500万元投入,每天能做10万元生意,一个月就是300万元,只要付款期超过50天,这样的店越开越多,现金流也就越做越大。
一、调改是实体零售求生的必由之路
20年前的商超,增速开始降到了50%以下,以后逐年走下坡路,直到三年疫情之后,线上消费成为不可扭转的大趋势,实体卖场的日子每况愈下。
如果不调改再硬撑下去,能撑多久,主要看公司有没有“家当”。有点家当的公司,苟延残喘的时间会长一些,拼拼凑凑还能应付几年。现在有些企业一触即发,一碰就倒,就是因为轻资产,毫无韧性。有些国有商业企业或大集团,亏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腐,腐而不朽,都要归功于企业的资产沉淀,随便拿出一块资产就可以再活几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改其实是实体零售求生的必由之路。通过优化商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及创新服务模式,可有效应对客流下滑和消费分级挑战。
企业主动求变之际,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零售企业调改。商务部《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一店一策”推动改造升级,2025年该政策将进一步推动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的调改项目落地。
二、调改效果显著
从行业公开数据来看,调改效果十分显著。
胖东来早期帮扶的调改,使被调改公司的当家人开始关注并认清了企业的真实状况,这成为企业避免未来更大风险与当前走出困境的前提。所以,对大多数企业以及他们的管理者来说,客观地认知自己企业的处境与经营状况,是调改的先决条件。只有认清自己,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重新起航。很多企业之所以未能从成功走向成功,就是因为自以为是。
步步高通过胖东来帮扶与自我调改,上市公司复活了,投资人也有了信心,今年股价上涨超过20%(截止8月5日)。步步高的调改,从股市表现来看,成果显著,可圈可点。
永辉超市,无论是调改首店还是上海调改门店,从公布数据来看,效果持续显著。如永辉上海首家调改门店(金山万达店) ,2024年11月启动,2025年1月焕新开业,日均客流量增长超50%,周末客流增长80%,年销售额预期从1.4 亿跃升至3亿。
再如世纪联华调改首店(中环店),营业面积从12000平方米压缩至3960平方米,SKU从2万多个锐减至2800个,重新选品叠加到8500个,生鲜销售占比从30%提升至48%,水产、猪肉、熟食加工等重点品类全部自营。焕新后的世纪联华中环店线下零售总额同比提升35%,客流同比提升20%,客单提升14%,坪效提升107%,人效提升17%,人均收入增长超过20%,品效提升40%。
三、调改也面临巨大压力
调改效果虽然有目共睹,不仅业绩显著,消费者体验改善,员工报酬提高,但调改也存在“承压”。
首先是调改需要大量投入,尤其是大店调改,少则三四百万,多则七八百万。所以,有公司称:调改不如新开。据方正证券对永辉超市的调研,合肥东风大道店调改费用为180万,主要用于停车场、灯光、货架等调改;杭州滨江宝龙店调改费用为400万-500万,主要用于货架及灯光部分的更换;西安中贸广场店调改费用为800万,因店龄较长,更替货架与灯光为主要费用。若永辉超市2025年完成200家调改,按单店调改成本800万元计算,调改总成本或超16亿元。
其次,调改以后遇到“老店新规”问题,如消防、卫生等方面,老店开着没啥问题,但调改变成新店,新的要求就更高,投资也更大。
第三,调改以后引入餐饮,有关部门要求超市餐饮部分按照餐饮纳税,会增加企业的税负。
企业实际调改过程会遇到更多的具体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协调解决。有些问题也需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给与政策支持。所以,企业调改也在催促政府做相应的“调改”。政府给政策比给钱更有效。企业调改的巨大投入,政府给不起,只能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如永辉超市通过增发募集调改资金。
调改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如对大店的调改,如果大店模式总体与需求不匹配,调改投入就会部分打水漂。再如当下都狂增现场制作,实际上有不少店铺并不具备“现场制作”甚至“后场制作”的条件,更何况从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还是中心厨房或加工中心与“卖场制作”相结合。企业一定要想清楚一件事:马车再怎么调改,也不可能调改成汽车。如果是马车,就要坚定地关店。
四、调改实质是重构零售模式
联商网汤洋年初写过一篇文章《2025年,超市调改到底“调什么”?》,说得很好。他认为:调改就是调人、货、场,也就是人货场的重构。调人,主要是调人心,表面是涨工资,底层逻辑是以诚信换信赖,培育“认牌购物”消费习惯。调货,表面是减商品,增自有品牌和现场加工品类(熟食、烘焙),形成生鲜、加工、食用三分类的新结构,底层逻辑是改变盈利模式,减少通道费收入占比,增加商品差价收入占比,归根到底是要建立零售风险承担能力。调场,表面是调空间、调布局、调动线、调陈列、调环境、调服务、调体验,底层逻辑是提升卖场的“质感”。零售在穿越周期中,没有质感的零售将会被逐步淘汰。
在调改过程中,实体店所强调的“场”,比较多的还是卖场内部的“场”,如今应该更关心“消费场景”,根据不同场景推出不同的功能性产品,另一方面,仓也是场,所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仓配建设。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消费场景,具有不同的购物习惯与购物渠道,如果不认清目标客群消费旅程,构建全渠道矩阵,希望顾客重回卖场,那只是单相思。从前给顾客一个理由,就会有客人到店,如今即使给他们10个理由,也不一定会到店。
最关键是要回归零售本质,进而改变“坐享其成”的经营模式。零售的本质,开始是买卖商品,后来是提供价值,最终是提升效率。传统的买卖商品如今变成了集合或开发“好货”。提供价值则从满足全客群需求转变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客群,如会员店。有些企业调改效果不明显,最关键的就是目标客群不明确,对目标客群的需求不明确,对消费旅程线路图不明确,总之是方向不明。从这个视角来说,调改不是一种模式,而应该有多样化模式,即所谓“一企一策”“一店一策”才能更有效。
当下零售要实现集合好货、有效售卖,如果还停留在“惊险跳跃”的水平,肯定前途渺茫,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
五、盘活存量与创新增量相结合
有些企业通过调改,生鲜经营又回到了过去的专柜形式,这样做在短期内也有效果,因为成本与损耗都减少了,但这种模式必有后患。调改应该是调、关、创的平衡。
调改与关店相结合,超市(尤其是大店)正处于总量过剩时期,关闭不良店甚至比调改更为重要。2024年全年,永辉超市年报显示:关店232家,调改31家,新开7家,签约3家。
调改与关店都会严重影响营收,所以,盘活存量与创新增量相结合,是零售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改、闭店、创新必须保持动态平衡。
如永辉超市,2025年计划新开6到10家门店,关闭300家、调改200家,再整改50个前置仓。主力门店将被压缩成两种方式:2500-3000的大店;1500-2500㎡的紧凑型店。再如大润发,也在做业态创新的努力,除1万㎡大卖场外,5000-6000㎡、3000㎡、1000-1500㎡、会员店等多种模式。不是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而是哪些模式与消费趋势更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