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怪零售杂谈

马启文

公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这个太阳放弃很多东西,努力去付出,在黑夜中艰难探索,目的只是为了那个黎明.那个有着耀眼光环的太阳总会出现在你面前的,前提是你必须有所准备,不至于因为光芒太耀眼而迷了方向。

统计

今日访问:121

总访问量:883350

2011年中秋节市场探讨

2011年09月15日

评论数(1)

2011年中秋节市场探讨

|传说中的怪物 

从近几年节日市场销售情况不难看出,大部分市民的传统文化观念正在逐渐淡薄。我至今仍记得,儿时(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身边的大人、小孩都有比较强烈的传统文化观念,对传承已久的传统佳节的理解更是远比现在的大多数人来得深刻。就拿春节来说,记得在农村老家,春节一般是要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的,蒸黄粑、打糍粑、杀年猪、打扫卫生、祭灶神、贴春联等等,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小孩子最高兴了,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年夜饭也是非常的丰富并且正式。现在不一样了,黄粑、糍粑做得少了或者不做了,年猪有时也不杀了,年夜饭也吃得很随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怀念以前的佳节。这样的怀念不只存在于春节,其他的传统佳节如清明、端午、中秋也存在这种情况。

现代人有太多的压力:房子、婚姻、子女教育、长辈赡养、不断上涨的物价,于是大家一起感慨那些久违的日子。但感慨之余还得继续埋头于日益加重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于是周末成了补觉的时间,节假日仍然在补觉,出行的人在减少(国家数据显示各大节假日出行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但如果把人口的增长算进去,整体的比例不一定是增长的),宅男宅女在增多。短假期来临,更多的市民选择留在家中休息,或者近郊游,这对零售业来说不但不是件好事,而且有颇深的影响。

大家能够感觉到,前几年节日市场是非常火爆的,一般在节日前半个月左右就开始迎来节日市场的销售高峰期。像春节这种大节,销售高峰期的来临更是足足提前了一个多月;端午节、中秋节则一般提前二十多天。而近几年,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高峰期来临的时间在逐渐延后,春节一般前20天左右才开始启动,端午、中秋则非得要逼近了才开始火爆。

    另外,传统意义上的佳节礼品销售在逐年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

原因之一:市民传统文化观念变淡。

这一原因也是居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后形成的反差。过去,好东西只能过节享用,所以大家盼过节;现在,好东西可以随时享用,因为大家袋里都有点钱了,对节日也就不那么期盼了。而且如今大部分希望过节的人的出发点更多是基于过节放假的待遇,所以节日从整体意义上来说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样反映出来就是:端午节吃不吃粽子无所谓了;中秋节有没有月饼无所谓了;春节吃不吃糖、穿不穿新衣无所谓了。什么都无所谓了,市场也就变得无所谓起来了。

我们做零售的应该都记得,几年前,春节年货一条街一定是提前一个半月进行陈列的,端午粽子、中秋月饼一定是提前一个月陈列的。现在,我跟我的采购部门这么说:大家别急,慢慢来,年货提前一个月就差不多了,粽子、月饼提前二十天就行了。如果仍按以前的时间跨度来陈列,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浪费我们宝贵的端架、地堆,寸土寸金呀,我可浪费不起。我们要的是陈列效益,而不是搞节日商品展览。

原因之二:节日礼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造成严重的物美价不美现象。

节日礼品价格本身就年年水涨船高,进售价之间差异极大,正常售价基本卖不动,大多靠打折销售。这就造成了价格的不可预估性,也是市场恶性竞争的后果。前几年还属于供方市场的时候,价格基本是不打折的,就算打折,力度也没那么大,所以收礼的人要有心的话,大体是可以估算出所收礼品的价格的。这样送礼的、收礼的双方都有面子。现在可就说不准了,你手里提的标价600/盒的月饼,实际上不过花了你200元。为什么?市场太乱了!

价格战还是轰轰烈烈,有些商品从进场之初就开始打折,标个老高的价格然后以极低的折扣卖出。重点是消费者就吃这套,买的人不但觉得送礼有面子,还特别有讨价还价后的成就感。所以折扣是越来越离谱,8折降到6折再到5折最后到3折,消费者一头雾水,我们一脸难堪。销售额真可谓一年不如一年,价格却一年高过一年,折扣是一年低于一年,做零售的我们只有年复一年地摇头叹息。

原因之三:逐年严重的缺货现象。

节日礼品都是有特定的时间限制性的,节日一过就不值钱了,由于销售高峰期的延后造成大量零售商不敢大量订货,供应商不敢大量囤货,生产商不敢大量生产,因为谁都把不准这市场的销售如何,所以逐年严重的缺货现象也致命地影响到了佳节礼品的销售量。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即将来临的中秋节,甚至往后几年的中秋节(端午节亦然)应该这么去做:

首先,在节日商品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节日商品的种类不能局限于月饼一个商品上,茶叶礼盒、保健品礼盒、水果礼篮、干果礼盒、甚至一些高价位的整件牛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给顾客多一点选择,也就多给顾客一个选择你的机会。

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趋势,并通过个人几年的观察,笔者就中秋月饼这个类别商品的销售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把散装月饼做大做丰富,根据区域特征做好区域性口味月饼的配置。比如说云贵川地区的消费者特别喜欢云腿月饼(每年都卖得相当好),那么这一地区就可以多引进云腿类月饼;别的地区可能喜欢广式月饼,那就把广式月饼做多做丰富。现年头顾客买月饼不一定只是为了迎中秋,他们也可能只是想吃所以就买了,谁告诉你春节不可以买月饼,端午不可以吃月饼?我买回去当早餐吃,当零食吃,你管得着吗?所以零售商要尽可能把散装月饼做得更好。

至于盒装月饼,由于其送礼的特殊功能,所以明显出现两个极端——价位太低的商品通常卖不动(这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心理在作怪,价格太低觉得拿不出手,没面子),当然价位非常高的商品也是不畅销的(价格太高,消费者会觉得不值得)。所以我总结出两个盒装月饼最好销的价格宽度(针对二三级市场,市场不一样,这个价格宽度会有所区别):五六十元左右的好销,主要被中小企事业单位批量购买,派发给员工作为福利,或者朋友间的互赠,这个价位的盒装月饼,价格不高,包装也比较精美,同时也有福利/礼物的意义;另外就是标价在400-600元之间的(记住是标价,而不是售价),这个价格段打折下来也就200元左右,只要包装得大气,标价也还可观,拿得出手有面子,价格对购买者来说也能够接受。

另外商品名称也是决定商品畅销与否的原因之一。笔者看到很多月饼名称有点不可思议,像“荷塘月色”、“金色年华”、“故乡情”等等,也难为了生产厂家的那些设计人员了,居然能想出如此有诗意的商品名称。但我想说的是:你送礼就送礼吧,关别人故乡什么事情呢,难不成你想去他家乡作客?(当然,也可能是我们文化水平太低,达不到那种诗一般的境界。)但从每年的销售数据来看,这些名称如诗一般的商品的销售情况都不怎么理想,反而是那些叫做“华庭信礼”、“至尊佳礼”、“鲍翅盛宴”等听起来俗不可耐的礼盒卖得很好。

其次,做好正常节日促销活动之余,加大对购物卡销售的投入,提升购物卡销量

中秋节不一定非得卖月饼或者其他礼盒类商品,尤其国家新出政策规定企事业单位发放月饼也应缴税,虽然不是严格执行,但它毕竟是一项法规政策,多少还是会影响到销售市场的,所以把购物卡市场做好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公司就比较倾向卖购物卡(团购卡),把做促销活动牺牲的毛利提几个点出来作为团购人员跑市场的费用。

这几年来,企事业单位逢节庆发放购物卡作为福利已经越来越普遍,个人购卡量也在逐年递升,抓好这个机会必定受益匪浅。

购物卡是预存卡,购卡者需先付款给商场才能拿到卡,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已经得到一笔无息贷款了呢?

此外,购物卡一经售出,基本是不退换的,持卡人只能到你商场购物,别无选择,这等于把顾客牢牢拴在我们门店身上,可算是一劳永逸的事。当然,你也可以假想一下顾客丢失购物卡而不补办的情况,那丢失的购物卡就完全是商场的纯利润了(这种情况在每个商场都有一定的机会发生)。

今年国家新出台法规,购卡需实名制,并且对单笔金额进行了限制。这一法规乍一看影响很大,但就近期来看,影响并不会特别严重。

 

单店销售规模逐年下降,利润也越来越薄,这都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商场和商家觉得节日市场越发的不好做了。但市场总得要继续下去,节日市场的作用不言而喻。

以上这些看法,皆是笔者结合自身周边比较熟悉的市场近几年的情况作出的总结,在此与大家分享,有失偏颇之处也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mqw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