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闻郝看

小郝子

公告

专注于互联网圈,9年商业记者,爱电商,爱移动,爱娱乐,爱数据,爱金融,

统计

今日访问:2387

总访问量:4891679

事关7亿农民,2000亿元的数字农业,到底要怎么做?

2020年05月25日

评论数(0)

农业兴,百业兴;农业强,家国强。
最近,全国人代会和政协会议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7亿农民代言,就乡村振兴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总结起来,就是要用数字农业的方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再突破,做全产业链深度数字化变革,在耕、种、管、收、加工、物流、买卖等环节提升产业运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传统农业痛点。
1997年,数字农业的概念被提出,特指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
换作人话,就是:要用地理信息、网络通讯、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嫁接”地理学、农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生成新农业,解决传统小农经济的散乱、低效、靠天吃饭。
有机构预测,2020年数字农业在国内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增至2000亿元。
当然,数字农业刚起步,投入巨大,成功案例还不多,甚至有人说它是“面子工程”,可惜这群人只看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不足,却不明白“技术成就万世基需要积沙镇海,农业聚拢凌云意才能意气风发”。
数据上看,我国数字经济超过30万亿元,但数字经济在农业中占比只有7.3%,而工业和服务领域的渗透率已分别是18.3%和35.9%。
所以各种高层文件才会不断提及“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农业建设”,把数字农业当作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工程。
只是农业上下游极度分散,供给、需求多元,中间夹杂各级代理商,规模大、痛点多,数字技术难以全链路渗透,于是,它成为一块缺乏技术改造的大产业。
这是机会所在,也是挑战所在,它就像被一圈骨头围着的肥肉,只有“同志者共谋,同智者合谋”,才能打破骨头吃到肉。
按盒马、阿里数字农业总裁侯毅的说法:这是从农业大国走向数字农业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像上海一样立足政策高地,积极参与其中,才能领跑数字农业。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站着不动,永远只是观众。

安排得明明白白

无疑,数字农业是“变革深水区,战略无人区”,关键要有识变、应变、改变的勇气和能力,上海若没有“观念、管理”升级,就没有“技术、业务”的升级,愁眉苦脸也等不到天亮。
是的,2017年以前,互联网上半场,新模式、新业态在资本的助推下高歌猛进,相对于其他地方疯狂“跑”数据的公司,业态成熟、传统经济发达的上海,并没有那么高声量。
于是,大众点评带着账上数亿元现金被巨亏的美团并购后,“上海没有互联网”、“上海不相信互联网”等论调高涨,“傲慢与偏见”上演。
直到盒马从上海起步,迅速火爆全国,B站、拼多多在上海起步,走向上市,大家才真明白,上海其实很科技。有些事,上海也许会迟到,却不会缺席。
今年4月,上海启动“促进在线新经济”3年规划,到2022年末,它将被打造成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高地。
其中就提到:产业部门联合相关行业协会,要引导生鲜企业将供应链向生产端延伸,整合资源、降本增效。这就需要盒马这类企业在数字农业上攻城拔寨。
云买菜、买粮、买水果,也要数字化的云种菜、种粮、种水果。
如此,把更多科技要素“滴灌”进农业,像《智能时代》里说的:新技术+原有产业=新产业,上海有这样的新经济标杆,就能站住数字农业的高地。
比如上海首个“盒马村”,设在市郊崇明岛的华西村,这里海洋季风气候、土地矿物质丰富,种植翠冠梨已有12年。
2020年初,崇明区建立160亩翠冠梨种植基地,由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阿里云技术专家、上海农科院的博士团等,共建数字化体系,打造数字农业标杆。
从此,无人机施药、机器人值守果园、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数据传感器……几十种高科技设备应用其中。标准化种植下,一簇花只结一个果,保障它充分吸收养分,果与果之间的距离在20厘米左右,平均一个果周围有20至25片叶子,确保充分光合作用。
此外,在当地农业农村委的帮助下,果园还建立了溯源系统、农事管理系统、物联网云平台。
预计两个月后梨子成熟,亩产2000斤,产值将超过1.5万元(2000美元),同时,这些标准化的“高端果”将通过冷链直供各大盒马线下门店和线上旗舰店。
那些50-70岁的果农再也不用担心销路和运输,直接享受订单农业的小确幸。
以崇明为圆心,此类数字农业新模式将辐射上海及周边农村,改变农业的粗放式生产。而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在稳定了菜篮子的同时,也将成为数字农业的排头兵。
一切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保收增产越来越靠谱,那些只“靠天吃饭”的丧,都在被科技治愈。

老手再出发

往事可以回首,当下必须专注,未来才值得期待。
科技永远是向上的,但只有“下沉”到最接地气的犄角旮旯,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升级点,没有精细的顶层设计,就没法玩转数字经济。
当年侯毅和阿里巴巴CEO张勇,两个上海人仔细规划新零售布局,在上海浦东的金桥社区开始改造线下商超的实验,在进销存上抠细节,补短板,花了两年把盒马模式跑通。之后2017-2018年,盒马才飞速在全国扩张,开店数十家。
而随着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它与上海光明等大型农业基地的合作增多,发现、感知、总结新农业标准,打通“优质农产品进城、优质农资进田”就顺理成章。
再加上阿里大农业部门多年积累的经验,由盒马带动数字农业,订单倒逼生产端,自然是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例如湖北秭归,1962年,“柑橘之父”章文才就发现它适合种植柑橘类水果,便为当地引进12个脐橙品种,开启大范围种植。
现在秭归脐橙种植面积40万亩,年产60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被称为“脐橙之乡”。
但传统家庭农业,凭经验种植,看天气收成,种得出也不意味着卖得好。
直到阿里参与进来,改造橙园,令橙树向阳,植株间距精确到厘米,洒药无人机,精确到厘米级操作。农业基地内设智能气象站,靠传感器、AI芯片收集数据,随时监测日照、气温、湿度。
同时,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确保全年每株橙树获得的肥料精确到100克;大数据甚至帮果农确定,每颗果子附近不要超过50到55片叶子,进而确保果实糖度平均12°以上,酸度平均在0.9%以下……收获后,生产线自动检测果实甜度、大小,实现分级包装、入仓。
与之对应,针对流动资金困难的果农,蚂蚁金服提供对应的融资方案,菜鸟则负责将鲜果迅速运出水田坝乡,直达千家万户餐桌。
参与其中的橙农年收入翻番,自愿加入合作社的橙农越来越多,数字化种植总面积延伸到2000多亩,相关种植户每亩至少增收800元。
套用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的话说:消费数字时代是物理的“满足需求”,产业数字时代是化学的“供给侧变革”。
这些经验都被盒马运用于上海周边的数字农场改造,经过再总结再升级,再从上海出发,输出全国农产区。
自此,上海不仅有商业大拿百家争鸣,也有数字农业头牌独树一帜。数字经济下,上海补上农业的空白,用智造赢得市场,用创新赢得利益,谁还敢说它没有超(科技)能力,只有钞(金融)能力?
过去,“种什么?种多少?咋种好?卖给谁?怎么运?”农民的灵魂五问,终会烟消云散,欠收亏钱,丰产不丰收,也将加速成为历史。
中国农业的基因,正从一枝一叶、一村一地上发生变化,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跨越下,田地,充满更多想象力,科技红利就植根在这些土壤中。
是的,昨天是历史,如今是开始,有底气定义未来,明天什么都好使。时间不欺人,咱们拭目以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小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