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

牧之

公告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473

总访问量:3238014

近五年最低,10月全国仅新开10座购物中心

2023年11月15日

评论数(0)

出品/联商网

撰文/牧之

“金九”之后,却无“银十”。

在9月迎来近百项目扎堆入市的盛况之后,10月的商业地产市场则过于冷清,犹如烟花绚烂之后的意兴阑珊。

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10月全国新开业的商业项目数量仅为10个(不含专业市场、家居商场、酒店及写字楼、纯商业街区,商业建筑面积≥2万㎡),新增商业建筑面积53.4万㎡,平均单体建筑面积约5.3万㎡。

开业数量同比、环比皆大降

10月份,全国仅新开10座购物中心,与9月份的89家相比,环比下降89%;与2022年同期的29家相比,同比下降66%。从近五年数据来看,今年10月开业项目数量创造了新低。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联商网》认为,一方面,许多购物中心已经抢工期于9月底开业,借势十一黄金周客流以提振业绩;另一方面,受困于经济大环境及地产行业拖累,加之商业地产开发的复杂性影响,一些项目延期到明年也实属正常,而即便今年能开业,也索性赶元旦这一节点了。

从区域来看,10个项目分布在三个大区,分别是华南5个、华东4个、西南1个,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等四个大区均交白卷。四个大区全部挂零,如此情况近年来实属罕见。

从商业体量看,规模在2至5万㎡(含2万㎡,不含5万㎡)有5个商业项目,占比约50%;5至10万㎡(含5万㎡,不含10万㎡)有4个商业项目,占比40%;10至15万㎡(含10万㎡,不含15万㎡)有1个商业项目,占比10%;没有15万㎡及以上的项目。可以看出,体量小、内容更聚焦的区域性商业和社区商业正在成为热点。

虽然整体开业数量少,但是百联集团、王府井集团、宝龙商业、龙湖、天河城等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均有项目入市。

存量商业、非标商业增多

供给端趋于饱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存量时代已然来临。尤其在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的主赛道已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换。

10月份,有两个存量改造项目,分别是百联西郊购物中心和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占比达20%。而在9月份,全国有25个存量改造和调改焕新项目开业,占比近三成。

大多数存量项目,在商业空间上都存在“硬伤”,即便升级改造也难以消除。这也更加考验项目招商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而从各方面资源和实力来说,头部知名商管公司接管不失为存量项目的最佳归宿。比如百联西郊购物中心、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以及9月份开业的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广州天河领展广场、沈阳中街吾悦广场、徐州和信宝龙广场等等。

▲海口王府井海垦广场

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存量商业改造几乎不存在投机取巧的弯道超车,仍需回归商业调改的底层逻辑,从动线调优、场景打造、品牌招商到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精雕细琢,才能找到机会的突破点。

在供求失衡之下,竞争更加激烈,唯有创新才能活。于是,“非标商业”“网红商业”“主理人商业”的说法走红。而这些概念的底层逻辑是以消费为中心对商业项目的深度创新,重构消费内容和消费场景达到消费体验的升华。

联商网专栏作者方湖认为,商业过度供给,尤其是连锁化复制,带来较大的审美疲劳和体验疲劳。标准商业发展已经遭遇瓶颈。与此同时,Z世代崛起,消费群体在变化,年轻一代消费者追求个性化体验。体验经济盛行,消费个性化是大势所趋。而通过不同维度个性化、差异化,商业可以在更高维度建立竞争优势。不破不立,创新求变,寻找差异化竞争力,也是当前激烈的商业竞争下的必然结果。

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海海梦一方、龙华会、鸿寿坊、北京檀谷TANKO慢闪广场、杭州绿城吉祥里等等众多非标商业亮相。而在更早之前,代表项目有上海的前滩太古里、蟠龙天地、TX淮海以及杭州的天目里、成都的麓湖天府美食岛等等。

▲上海龙华会

按照方湖的定义,“非标商业”从建筑结构、外部空间与商业关系、空间场景、逛游动线、业态布局、建筑与品牌组合等多方面重构人货场之间的关系,以求建筑、空间、自然和品牌的有机融合,并结合人文和科技,打造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其实,“非标商业”之所以没有标准,只是因为超过七成的商业是没有选择,因为旧建筑改建、厂区改造、面积小、形状不整,无法满足品牌商需求等,也无法复制商业集团的「标准」。

“非标商业”比标准商业更难,各方面都要求极高,需要更长的培育期,运营难度更大。正如方湖所言,非标商业做得好与坏,深刻考验着操盘团队的眼界、能力和资源。

附:2023年10月全国新开购物中心统计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