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2849

总访问量:8825284

武汉中百跨界24小时便利

2011年01月25日

评论数(0)
本刊记者 刘朝龙

   在武汉市江岸区蔡家田附近住了十几年的王大姐,突然发现,自己家旁边新开了一家名为“好邦”的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都营业这让她感到很新奇,因为这在武汉并不多见。

    但王大姐并不知道,这其实已经是“好邦便利”在武汉的第8个“兄弟”了,而这距其首子落地才不过短短16天。“24小时便利店很快将成为江城的一道新风景。”好邦便利店缔造者武汉中百便民超市董事长王辉告诉记者。

    事实上,与武汉城市发展水平极不相符,24小时便利店市场一直处于漫长的“冬眠期”,很长时间甚至没有一家规范的便利店企业。而“好邦便利”似乎正要破此局。

批量制造24小时

    “现有门店分布在万松园、西马路、轻轨二七路站等繁华地段,营业面积80平方米的门店日均营业额在1.5万元左右,其中晚10点到早7点时间段营业额最高达三四千元。”王辉告诉记者,2011年,中百要开出50家这样的便利店。

    事实上,2002年,中百集团就曾以“好邦”的品牌涉足便利店市场,当时6家门店营业时间到晚上11:00。“由于当时消费环境并不成熟,不久后便基本上暂停了这项业务。”中百便民超市策划部负责人贺小同表示,这次不同,好邦便利新开门店实行24小时营业,商品达到2000余种,以中高档为主,涵盖休闲食品、家居日用品、文具、个人护理品等品类,并重点增加了即食商品类,手机充值、代收水电费、ATM取款机等服务也是其一大特色。

    “由于中百集团在武汉市场的影响力,其涉足便利店经营,很可能将引起武汉便利店市场的新一轮发展。”武汉玛特商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黄静分析认为。而实际上,好邻居、汇春、联合100、可多,在武汉便利店市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可多为例,其现有便利店50余家,主要分布在汉口、汉阳地区。“我们分店没有熟食品类的经营,而根据实际商圈状况,也只有在部分门店实行24小时营业。”武汉市可多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武汉汇春便利店在汉开出多家24小时门店,并计划在近几年内在武汉开发8000家连锁店;成都联合一百连锁便利店加速扩张,如今在武汉、黄冈、黄石、恩施等地开了300家便利店。

    “与成都、太原、上海等便利店业态较成熟的市场不同,多年来武汉一直没有一家有主导优势的便利店企业,从现在来看,好邻居经营相对规范,但并不具备规模优势,而其他便利店企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多并不是规范的24小时便利店。”黄静表示,此次中百集团时隔8年后再次全面开展24小时便利店业务,有可能刺激武汉24小时便利店市场的一次连环发展。

    而据了解,7-11在天津、上海成功登陆后,已定下新的市场扩张计划,武汉市场很可能卷入其中。

市场土壤不是问题?

    与城市商业发展水平并不匹配,便利店业态在武汉市场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尴尬中。对于好邦便利店2002年的首度试水,武汉中百方面也将原因更多地归结为当时市场环境的不成熟。

    “当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武汉中百集团本身的战略考虑。”一直专注于全国便利店业态发展的四川互惠商业集团总经理何捷认为,当时武汉中百集团发展便利店业态最多只是试水,主要精力并未用于此。

    对此,王辉也坦承,在8年前,武汉零售业市场开发还远远没有饱和,与便利店业态相比,超市、大卖场、购物中心等其他业态更有利于占领市场,形成庞大的商圈辐射。而如今,便利店市场生存发展环境明显成熟,其他业态的竞争已接近饱和,只有开辟新的业态形式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相关分析表明,当一个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是便利店最佳导入期。而数据显示,2010年武汉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破2万元。

    “便利店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硬环境已不是问题,关键是企业如何把握住市场先机。”黄静表示,一方面武汉城市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居民的生活节奏加快,同时人均收入在增长、“空巢”家庭也在增多;另一方面居民更加关注服务快捷、食品安全、购物环境舒适和规范,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明显,由过度理性消费向适度非理性消费转变。

    这一系列因素为便利店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成熟的软环境,而决定便利店业态发展的企业因素就更为重要了。

挤压下的企业裂变

    实际上,与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气候一样,“江城”连锁零售行业的竞争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炽热。“此次二度开展便利店业务,实际上也正是武汉中百集团对当前武汉市场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本能反应。”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在武汉中百、鄂武商、武汉中商三兄弟割据的武汉零售市场,这些本土企业也在越来越大地感受到来自外来零售企业的市场挤压。

    基于对此的判断,在其母公司武商联的意志影响下,三者已有意地开始有侧重地从各个业态对武汉市场进行渗透。鄂武商的主要业务在中高端百货与购物中心上,武汉中商更侧重于连锁百货,而武汉中百则主攻连锁超市业态。

    “但对于武汉本土零售企业来讲,更重要的压力来自于内外资巨头对于武汉市场的觊觎。”黄静认为。事实上,武汉已经成为内外资零售巨头争夺的一个最重要的据点。

    2010年7月中旬,新世界旗下大陆首个“K11”艺术购物中心落户武汉。2010年底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武汉第二家万达广场开业时公开表示,3至4年内,万达集团将在汉建设10个万达广场。

    截至2010年年底,家乐福在武汉及周边地区门店已达7家,而沃尔玛这一数字超过10家。大润发、华润、乐购、7-11等内外资巨头都已经或即将介入这一市场。

    但是,对于武汉中百开展24小时便利店业务,也有人提出质疑,在人才、配送等便利店发展的关键环节,武汉中百是否做好了准备?全面发展便利店业务,又是基于怎样的市场判断呢?

    “规模是一家便利店企业存在的前提,”何捷认为,如何快速取得门店规模上的优势,是武汉中百最需要考虑的。“在配送方面好邦便利将借助中百配送中心的物流优势,满足门店配送的需求,另外我们也一直在人才储备、品牌培育方面做了积累。”王辉告诉记者。

    “时势已不同了,现在中百开设24小时便利店,是集团公司谋划已久、充分基于市场发展形势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对于跨界24小时便利店,武汉中百集团董事长汪爱群如此表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