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刀商业评论

老刀在线

公告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分享财经观点和商业评论。

文集

统计

今日访问:1716

总访问量:34798660

双11的第14年,你还有买买买的热情了吗?

2022年11月09日

评论数(0)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谈双11之前,先看这么一条消息:

10月16日,中、农、工、建、交、邮储银行六家国有银行公布,到2022年9月末,六家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或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共增加约9.5万亿元。也就是今年到9月底,这六家银行一共向市场增加了9.5万亿的流动性。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这9.5万亿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高度聚焦稳增长,最高会议多次部署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领域贷款投放,金融管理部门年内两次召开分析座谈会,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9.5万亿是什么概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推出了一揽子的投资、扩大内需计划,到2010年底共需投资4万亿元,被简称为“4万亿计划”。而今年到9月份光六家银行就多释放9.5万亿,是当时的两倍还要多。

9.5万亿去了哪里,可能更多是产业链的上游部分收益更多。但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多如牛毛的终端体系——零售业、服务娱乐业以及餐饮业却受惠甚少。而这一部分恰恰又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经济板块,而他们承担着整个机体的毛细血管作用。如果终端不振,营养运输不足,零售企业的供给无力(无力打促销、无力扩充渠道),内需自然不能充分释放。

从业人数规模庞大的终端大零售(包括服务业)板块更需要“及时雨”。

双11来了,这场让人“又爱又恨”的消费大潮,从2009年至今已经搞了13届,有人说,今年的双11已经步入了中年,失去了新鲜感,但双11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但总体而言,今年的双11,现实意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都更值得期待,并且更需要各方的共同助力——以大扶小,以强扶弱。

1、双11增速放缓

2008年10月份,成立还不满半年的淘宝网商城事业部宣告解散,负责B2C业务的高管离职,B2C的重担落在了张勇的肩上。彼时,阿里的主要业务是B2B的贸易对接平台,并且已经在香港上市,但B2C的淘宝商城尚很弱小。

对于当时不温不火的淘宝来说,调动商家和消费者两端的积极性,提高认知十分重要。

2009年夏天的一天,张勇计划搞一个全部打五折,全国包邮的促销活动。当时他是想借鉴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找一个特别的“节日”,让人们记住淘宝商城。最终把这场大促确定在了光棍节11月11号。考虑到换季需求,淘宝商城把目标商家选定服饰、家纺等。可洽谈时却出了问题。张勇提出的“五折包邮”促销方式,吓跑了好几百家品牌。

虽然家纺中的著名品牌全数表示不参加。还是有一些品牌抱着试水的心态,选择参与双11促销。据说直到双11前一天,仍有部分品牌选择退出,最终参与促销的只有Jack&Jones、美特斯邦威、Kappa、百丽等27家品牌。

第一届双11截至2009年11月12日早上9点,淘宝商城的时段交易额比平时增长60%到70%。Kappa旗舰店销量达到往常的20倍,短短半天就超过100万元;Jack&Jones更是半天达到107万元的销售量,当天卖出了500万元,是平日的十余倍,成为首届双11的销售冠军。最终,2009年的双11销售金额定格在5200万,这是个夸张的数字,因为此前一些大品牌在淘宝商城的日销售额仅有几万元,但在双11当天,他们卖出了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销售额。

此后,每年的双11销售额都以火箭般的速度向上飞奔。

2009年至2021年,天猫双11的交易额分别是5200万元、9.36亿元、33.6亿元、191亿元、362亿元、571亿元、912.17亿元、1207亿元、1682亿元、2135亿元、2684亿元、4982亿元和5403亿元。

对应增速,2010年至2021年,天猫双11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700%、259%、468.5%、89.5%、57.7%、59.7%、32.3%、39.4%、26.9%、25.7%、85.6%、8.45%。

从增速来看,2016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

2019年的时候,天猫双11的销售同比增长降到了一个历史最低水平,只有25.7%。所以在2020年的时候,阿里打出“新招”,拉大双11的活动周期,从而使得整个GMV数据更加好看。2020年的交易额果然又出现了大幅度增长,飙升到85.6%。

从2020年开始,天猫将双11拉长到了近一个月时间,从10月20号即开始预售,11月1号到11月11号交尾款,交易额的统计也从24小时变成了11月1日至11日。

2、双11步入中年了吗?

法国消费学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对于广告和营销,进行了这样一段神奇的论述,他认为:

广告商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物品或事件。劝导和神化并不完全出自广告的不择手段,与其说它们是源于广告诱导的愿望,不如说是源于我们被诱导的愿望。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广告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广告(或者营销)给人们带来了某种“希望”,而这种希望是广告诱导的、虚构的,它的宣传和包装让商品成为一种“伪事件”,然后通过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漫长的体验和感受让广告的宣传成为真实——比如某一品牌所带来的身份性象征。

不得不承认,鲍德里亚对于广告效果的洞察非常深刻。本质上来说,广告和营销其实都是“虚构”的,它只不过给大众产生了一种“希望”。但是,当这种希望年复一年而且一成不变地出现时,希望就成为了老调重弹的常规动作了。

而双11,在象征意义上,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希望”吸引力越来越弱化。而其“功能性”价值——促销让利又近乎已经无力为继,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

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一年365天的直播促销早已把品牌折扣让利的空间释放到了极致,想让双11再来一波比直播间更便宜。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显示,一位东莞的服饰公司总经理表示,“今年,我们对备战‘双11’采取了保守的态度,更加看重日常的精细化运营。”当消费回归理性,除美妆个护、日用百货、潮流玩具等少数垂直类目头部品牌积极备货之外,拥有平常心的中小商家越来越多。

随着直播、私域流量等新兴模式的崛起,线上流量碎片化趋势加快,许多中小卖家更加重视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深耕日常的私域流量培育。

而年轻人的钱也越来越不好赚。去年双11,有消费者表示,看中的一件衣服第一波预售价格500多元,第二波预售650元,越靠近双11,价格竟然越高了?但事实是,现在很少有用户花大量的时间在全网进行深入的“价格调查”。

去年双11之后,就有媒体针对年轻人展开了一场调查。综合数据显示,在去年双11期间,10个“Z世代”里,至少有2个人没有参与各大电商平台举办的购物活动。这些受访者表示,优惠力度有限、政策过于繁复等因素使他们购物时不再大手大脚,消费观趋于理性。

3、电商平台要放下以数据为导向的“面子工程”

日前,天猫公布了今年双11日程和促销内容,天猫跨店满300减50,优惠力度高于去年的满300减30。而京东则推出每299元减50元和每1000元减50元两种促销制度。针对过去双11玩法复杂的问题,今年有了部分优化,比如满减不以券的形式发放,变为结算时默认抵扣。

在促销日程上,天猫今年首次预售为10月24日,10月31日到11月3日进行第一波开售;然后是11月8日预热,11月10日到11月12日第二波开售。从原来的“时点促销”到如今的“时段促销”,双11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失去紧迫感。

从今年的活动节奏来看,天猫把双11搞成了两个时段的开仓放粮。从活动设计完全可以看出,阿里依然是希望通过将一点的高潮拉长到若干个小点,促销流程更加趋于常态化。

以前双11放价非要到11月10日深夜12点开启的状况彻底消失了。从今年的设计来看,10月31日到11月3日、11月10日到11月12日都是开售的促销时段。

对阿里这样的“电商一哥”来说,每年双11的销售数据,似乎成了一个“指针”,证明阿里电商依然充满活力。但双11作为一场促销活动,GMV总会到顶。

2021年,天猫事业群副总裁吹雪在双11媒体沟通会上说:“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是那个数字、那个爆发,但是在天猫长期战略调整的过程中间我们已经非常明确了,在未来天猫的长期战略,第一个是消费者体验,第二个是商家体验,这是我们所有业务的目的。”

希望阿里真的言如其实,让双11成为一场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商家的实实在在的“真活动”,真正地激发市场,拉动内需。

4、今年双11,谁该做出更大贡献?

2022年,全网经历了号称“史上最惨618”。统计显示,今年全网618电商交易额为6959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约为13.5%。

上半年的618总体来看虽然略有增长,但消费者普遍无感,加之上半年疫情频发,对物流送货产生巨大的影响。

下半年的双11,对无数的中小商家而言,太希望有一场真实有效的大促让每一个最细微的“毛细血管”能收益。对商家或者品牌方来说,所谓的真实有效至少包括两方面:

第一,确保可以接受的利润,而不是虽然卖货但是一堆促销下来并不挣钱。

第二,数据真实的销售额,而不是关注刷单和注水。

商家是最重要的生态,是电商平台的存在之本,收入之源。在今年如此艰难的境况之下,电商平台更应该拿出诚意,让消费者从平台商那里得到实惠。电商平台应该以大力度促销投入,推高商家的销售流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老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