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
评论数(0)浪潮导读:大滞胀后的80年代,是美股消费品公司股票表现至今最好的黄金十年。
作者 | 内向基金 陈十一
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于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父亲是两任美国国会议员及证券经纪人,对于投资巴菲特从小就耳濡目染。
1950年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师从著名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
1956年巴菲特成立自己第一个合伙企业“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这是巴菲特第一个投资合伙事业,后与其他几个合伙事业合并为“巴菲特合伙事业有限公司”。
1958年他遇到终身伙伴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65年他们收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时是一家日薄西山的纺织公司,不久之后他解散原先的合伙企业全心投入伯克希尔的经营中。
在巴菲特和芒格的领导下,伯克希尔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公司转型为一家世界知名、取得非凡成功的投资集团。
纵观巴菲特1965-2021年累计66年的投资生涯,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化收益率高达20.1%,远高于标普500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率10.5%。
数据显示,1964年至2021年,标普500全收益指数累计上涨30209%,而伯克希尔累计收益涨幅高达3641613%,是标普500全收益指数涨幅的100多倍。
图:伯克希尔相对标普500超额收益
图:伯克希尔相对纳斯达克超额收益
巴菲特之所以被世人称为“股神”,是因为他是人类历史上首位只依靠投资成为世界首富的人——1993年以83亿美元的身家首次成为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世界首富,并在此后近30年内一直维持在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前10名。
根据1992年致股东信披露的重仓股信息,伯克希尔持有的消费股浮盈占比达到当年总收益的47%,其中可口可乐浮盈约29亿美元、吉列浮盈7.6亿美元,可以说消费为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贡献了半壁江山。
图:1992年伯克希尔持仓情况
在20世纪70年代大滞胀-80年代经济复苏期间,巴菲特先后在消费行业有2笔关键性投资(喜诗糖果和可口可乐)并取得了史诗级的回报,并在历年的致股东信中极高频次复盘其投资思考,奠定了巴菲特的核心投资理念。
同时巴菲特是毫无争议的熊市之王---“熊市之中从无败绩,永远战胜指数”,其所投资的优秀企业在危机时刻更获市场青睐,这更证明了其眼光的超前性。
图:美股历年危机时刻,伯克希尔&标普500收益情况
70年代的美国在经历了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二战后到60年代中,长达近20年)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活力开始下降,原油供给冲击成为了引爆滞胀的导火索。
从 1969-1982 年期间美国共经历 3 轮严重滞胀:
1969-1970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从1961-1966年的年均5.69%下降到1967-1972年的3.50%,而在此期间CPI从1961-1966年的年均1.68%上涨到1967-1972年的4.36%;
1973-1974年,1972年极端天气造成全球粮食危机,同时1973年年底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阿拉伯产油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原油导致原油价格从1973年9月的3.38美元/桶上涨至1974年4月的11.91美元/桶、涨幅达252%,美国物价水平受此冲击加速抬升,成本持续抬升对美国制造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1978-1982年,两伊战争爆发,原油价格从危机前1978年11月的13.41美/桶元上涨至1981年4月的36.92美元/桶、涨幅达175%。
之所以70年代大滞胀持续时间如此之久,核心原因是越战后美国成为长期财政赤字国,为重新激活经济,70年代美联储基本奉行宽松货币政策同时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推出“伟大社会计划”(普惠性社会福利政策)两者共同过快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增长使得美国从贸易出口国变为贸易进口国,为长期通胀埋下了隐患:
高通胀:CPI在60年代中前期不及2%,70年代CPI超过10%,到80年代初接近15%;
高失业率:失业率在60年代末稳定在3.5%,但到整个70年代,美国年均失业率高达6.2%;
低增速:美国在60年代的年均实际GDP增速为4.5%,至70年代落至3.2%。
图:1960-1980年标普500指数走势
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股市成长股投资经历了四次热潮——电子科技、并购、主题概念、漂亮50。
由于多数缺乏业绩支撑,股市泡沫逐步破灭,市场投机热情退却,投资人开始趋于理性,不再追求那些激动人心的概念型股票,而是选择那些能够长期稳健成长、基本面良好的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宝丽来、可口可乐、麦当劳等。
1960年到1972年,标普500指数几乎翻了一番,从60点左右上涨到120点左右。
而在70年代大滞胀时期,美国股市迎来失落的十年。整个1970年代,标普500指数仅实现了4.0%的年化回报,远不及二战以后7.6%的平均水平,扣除7.7%左右的平均通胀更是直接为负。
图:1965-2021年伯克希尔历史前10大收益股票
通过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历年持仓分析,巴菲特更是当之无愧的消费投资之王:过去60多年,伯克希尔前10大收益股票中有4个典型的消费股——可口可乐、吉列、宝洁、苹果,以及带有消费属性的比亚迪。
直到2021年,伯克希尔的持仓中,消费股的市值占比仍旧达到56%。
伯克希尔最著名的几笔消费投资,包括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1989年投资吉列,2005年投资宝洁(因为宝洁收购吉列),2016年投资苹果。
图:2021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持仓分布(按行业)
注:消费包含苹果、BYD、Charter Communications、可口可乐、通用汽车
“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但我不会买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因为当我分析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这两家公司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也许很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1998年伯克希尔股东会上巴菲特在被问及是否会投资科技股
“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非科技股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去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1998年伯克希尔股东会上芒格在被问及是否会投资科技股
事实上,巴菲特也是这么做的。除了同样具有消费属性的苹果,巴菲特历史上在科技股的投资上几无斩获。
在过去66年投资历史中,巴菲特对科技股的投资主要是2011年用约130亿美元买入IBM,并于2016年年底清仓;
2011年下半年用2亿美元买入Intel,并于2012年下半年清仓;2018年下半年用21亿美元买入甲骨文,但在年底前就全部清仓。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因为70年代大滞胀期间迫使美国消费品公司收入和毛利率普遍承压,同时如酒精、饮料、调味品、烟草均面临人均消费量增速下滑(持续低于GDP增速)甚至总量下滑等问题,与当下国内消费环境有颇多相似之处。
大滞胀后的80年代,是美股消费品公司股票表现至今最好的黄金十年。
至1990年初美股前十大市值企业中消费公司占据4席,一改 70 年代被石油企业垄断的局面,且这些消费龙头历经四十年,至今依旧为全美乃至全球各行业霸主,包括烟草巨擘菲利普?莫里斯、零售巨头沃尔玛、饮料之王可口可乐和日化龙头宝洁等。
在经历 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通胀回落,经济回暖,消费品龙头公司盈利能力普遍开始修复,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最终结果是消费品龙头普遍迎来戴维斯双击,造就几十年难一遇的消费股黄金投资年代。
图:美股必选消费相对标普500指数超额收益
注:超额收益曲线向上代表这段时期必选消费指数的收益跑赢标普500全收益指数,反之同理。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到,从1980年开始到1992年必选消费显著跑赢标普500
价值投资理念也在70年代兴起:以“漂亮 50”(Nifty Fifty)系列标的为代表的价值型投资,越发受到市场认可和青睐。
70年代对美国资本市场投资风格意义深远,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近 50 年来西方资本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投资取向。
图:巴菲特历史重要消费投资&伯克希尔账面价值涨跌情况
注:纵轴为伯克希尔每年账面价值涨跌幅,其中2019-2021年为测算值。
喜诗糖果于1921年成立于美国加州,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百年品牌”。
喜诗糖果在全球开有200余家线下门店,遍布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在《2021全球糖果百强榜》中,喜诗糖果以29.7亿人民币的业绩排名第46位。
创始人查尔斯?西(Charles See)于1949年去世,其子劳伦斯?西(Laurance See)接手,1971年劳伦斯?西去世,那时美国正处在越战后的经济萧条期,家族其余的成员无心继续经营,决定将企业卖掉。
彼时的喜诗糖果也是一家有50年历史的老品牌了。
当巴菲特了解到喜诗糖果正在寻找收购者时,喜诗糖果的净资产约700-800万美元,而See家族的要价是3000万美元,最终被巴菲特还价至2500万美元收购(1972年1月完成,1984年股东信中披露1972年收入3134万,税后营业利润208万美元,约当年的12倍PE)。
根据历年巴菲特的致股东信,喜诗糖果收入从1972年的2900万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3.83亿美元,年化增长率达7.4%;
税前净利润从1972年的420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00万美元,年化增长率达8.9%;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喜诗糖果的净资产仅为4000万美元,也就是说,35年间仅追加了3200万美元的投资,却带来了20倍的利润增长。
截止2007年,喜诗糖果为伯克希尔创造了累计13.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喜诗糖果也成为了巴菲特投资其他优秀公司的Cash Cow,带来的收益远不止于此。巴菲特曾提到,期间喜诗糖果留存的10亿美元利润再投资之后,又创造了73亿美元的再投资收益。
表:喜诗糖果经营情况
注:数据根据巴菲特历年致股东信整理而得
从上表可以看到,虽然喜诗糖果的收入和利润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但其销量的增长却比较缓慢,这35年间的CAGR仅有1.7%,这主要受限于巧克力行业整体的增速较慢。
但喜诗糖果的长期品牌竞争力建立的强大护城河,让其掌握了定价权,能够通过不断提高价格来提高收入和利润。
“评估一家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定价权,如果有能力提高价格而又不会损失业务给竞争对手,那么你的业务就非常好。”
——2011年2月巴菲特接受彭博采访
喜诗糖果的投资代表了巴菲特投资观念的转型,从最初的“捡烟蒂”转向了“用合适的价格购买好公司”的投资方法。
一家好公司所产生的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可以被拿去购买更多的好公司,然后再次产生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滚雪球。
以下是历年巴菲特致股东信中给予喜诗糖果的评价:
“难以匹敌的企业”
——1982年致股东信
“卓越的产品与卓越管理者的结合”
——1984年致股东信
“即便这些公司的股价上升到不可思议的高点,我们也不打算卖掉,就像我们全资拥有的喜诗糖果和《布法罗晚报》一样,无论什么人出什么价,哪怕远远高于我们认为的商业价值,我们都不会出售这些公司。”
——1986年致股东信
“拥有未被开发的定价权”
——1991年致股东信
“梦想生意的原型”
——2007年致股东信
“传奇的企业”
——2014年致股东信
“有理想、有抱负但只有微薄资本的人,通过创造新东西或改善旧东西来提升顾客体验,取得了超出他们梦想的成功。”
——2020年致股东信
(1)产品主义:坚持品质,绝不用劣质的原料。
从小就深受母亲影响的查尔斯?西(Charles See),将追求品质定为了品牌的核心使命,并创造了“品质永不妥协”(Quality without Compromise)这一被喜诗糖果使用至今的品牌Slogan。
二战时期,黄油、糖、奶油等各种原料都陷入短缺,喜诗不愿意放弃对配方质量的要求,宁愿继续用最好的原料,生产少量的糖果。
当时,甚至有供应商创造出了“喜诗质量”(See's Quality)这一短语,象征比“顶级质量”(Top Quality)还要严格的质量要求。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业务遍布多个国家的国际品牌,喜诗没有选择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当地投资工厂以降低运输成本。
至今,喜诗在全世界只有2家工厂,分别位于洛杉矶与南旧金山。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的喜诗产品,全部是从这两家工厂跨越重洋运送而来,以保证产品的高品质。
(2)品牌主义:喜诗已经将“品质永不妥协”(Quality without Compromise)这句话注册成了商标,印刷在每一盒糖果产品上,作为对消费者的长期承诺。
1928年开启摩托车送货上门服务;1931年推出阳光厨房,让顾客可以直接看到喜诗是如何利用先进设备制作糖果巧克力;1949年就率先使用电视营销在体育赛事玫瑰碗(NCAA美国大学生橄榄球决赛)亮相,并赶上了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浪潮。
(3)优秀团队:被巴菲特和芒格和赏识的查克?哈金斯(Chuck Huggins)从26岁(1951年)开始就在喜诗工作,在喜诗被收购前已经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了约20年,工作勤奋尽责,亲历喜诗糖果每一次的危机与改进。
1972年时任执行副总裁的查克?哈金斯被巴菲特任命为CEO,直到2006年才退休,执掌喜诗长达34年。查克强大的管理能力,让巴菲特在这三十余年中,只需要每半个月左右与查克通个电话即可。
可口可乐于1886年5月8日诞生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可口可乐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2021年收入约387亿美元,净利润约98亿美元,净利率高达25.3%。
公司在200+个国家拥有500多种饮料品牌,旗下知名品牌包括可口可乐(Coca-Cola)、健怡可乐(Coke Diet)、雪碧(Sprite)、芬达(Fanta)、美汁源(Minute Maid)等等,世界范围内日均饮料消费量达19亿瓶。
1988年巴菲特初始投资5.9亿美元购入可口可乐1417万股(1988年可乐收入80.64亿美元,净利润10.45亿美元,大概以当年的15倍PE左右买入);
1989年继续增持至2300万股,总成本为10亿美元;至1994年继续增持,总成本达13亿美元,此后持股一直稳定不变;
根据2021年年报的披露,目前伯克希尔仍持有可口可乐4亿股,占其总股本的9.2%,对应持仓市值近几年维持在200亿美元以上,浮盈维持在200亿美元以上。
图:伯克希尔历年对可口可乐的持仓市值、成本和浮盈情况
“我记得我第一次喝可口可乐是在1935年或1936年。可以肯定的是,从1936年起,我开始以25美分的价格从家里的杂货店巴菲特&他儿子(Buffett & Son)买6瓶可乐,然后在附近以5美分一瓶的价格出售。
在这次对高利润零售业的考察中,我适时地注意到该产品对消费者的非凡吸引力和商业可能性。在此后的52年里,当可口可乐席卷全球时,我持续关注着这些特性。”
——1989年致股东信
表:1970-1979年可口可乐财务情况
表:1980-1989年可口可乐财务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70年代可口可乐收入10年CAGR达13.4%,毛利率基本稳定在44%(仅74-75年高通胀背景下有明显下滑),净利率在两次石油危机73-74年及78-79年受冲击下有一定程度下滑。
整体而言,70年代的可口可乐之所以可以保持两位数的复合增长率是因为其国际化业务快速崛起并对利润形成较大贡献,根据1979年年报披露,其海外业务营业利润占比达到66.9%。
到80年代可口可乐收入10年CAGR 虽下滑至4.9%,但毛利率随着经济复苏、通胀下行及国际化业务高速增长而一路大幅提升到89年的59%,从而带动净利率也从1980年的7.5%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20%。
竞争格局:虽然70年代可口可乐有很好的增长但是和主要竞品百事可乐的差距反而在缩小,1980年两者市占率仅差8.2%(可口可乐35.9% vs 百事可乐27.7%)。
追赶者百事可乐一直强调“新一代的选择”,而可口可乐则非常摇摆,虽然在1985年推出了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但引起了非常多忠实用户的反感,在新可乐上线仅79天就迫于压力宣布回归到原先经典配方。
图:1940-2000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市占率
估值:70年代初美股正好是“漂亮50”行情(类似于A股这几年反复讲的核心资产),彼时明星公司PE普遍在当年的50-60倍,而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反复提及当时他在市面上已经找不到便宜公司了,同时从70年代可口可乐PE走势和股价走势也基本验证了其判断(PE从高峰期72年的60多倍一路下跌,整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基本维持在十多倍)。
商业模式:1986年可口可乐瓶装公司成立,瓶装公司的巨额债务从可口可乐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从而实现品牌的轻资产运营、提升盈利能力、改善现金流。
图:1971-2000年可口可乐PE和净利润
图:1985-1988年可口可乐软饮料板块国内/国际业务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1985-1987年国际业务收入增速和营业利润率均明显高于本土业务,同时1987年10月9日美股黑色星期一带动美股进入长达10个月的熊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巴菲特要等到1988年才开始投资可口可乐。
彼时其国际业务高歌猛进,和主要竞品百事可乐的差距重新拉开,同时股市进入熊市正好给了巴菲特很好的买入机会。
以下为历年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对可口可乐的评价:
“当我们有了具有出色管理层的公司的一小部分股票,我们最爱的持有年限是永远。”
——1988年致股东信
“…(可口可乐的产品)具有卓越的客户吸引力和商业可能性…罗伯特(当时的CEO)的市场和金融技能将完美为股东带来优秀的结果。”
——1989年致股东信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特许经营企业。”
——1990年致股东信
“引用1938年<财富>的一句话,很难有任何一个和可口可乐拥有相似规模企业可以做到和他们一样,以一个不变的产品来指向10年期长的记录。”
——1993年致股东信
“可口可乐赖以保持强大竞争力和优秀的经济成果的根本,即其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如一。”
——1996年致股东信
“一些优秀的企业在不断回购自己的股票,证明了我们和他们可以以一个更便宜的价格从中获利。”
——1988年致股东信
“时间是优秀事业的良友。”
——2010年致股东信
(1) 超级品类:
彼时可口可乐所处的软饮料赛道,是一个人群普适、人均渗透率有巨大提升空间的行业,以1991年可口可乐年报披露的部分国家及地区可口可乐消费量为例,主要发达国际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距离美国人均消费量依然有较大差距。
同时可口可乐作为碳酸产品,本身具备高成瘾性和高频消费的属性。
图:1991年部分国家及地区可口可乐消费量(8 盎司(瓶)/人/年)
(2) 重视品牌:
定价大众:1886年可口可乐推出时单价仅为 5 美分,定价低于当时市场主流饮料单价的 7-8 美分。从1886年到1959年的七十余年间,可口可乐始终保持着5美分的价格。
由于公司前期采取的低价策略,使得人群普适性广,特别是在1929年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对于经济收入有限的大众来说不会难以负担,也让危机中情绪低落的消费者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强IP攻坚淡季:1930年以前,消费者习惯于在夏天购买可乐(作为冷饮),其他季节成为可乐消费的淡季,特别是冬季。
为了应对冬季可口可乐销量的急剧下降,公司邀请插画家海顿·珊布将可口可乐品牌元素融合在圣诞老人形象当中,来突出品牌形象并创作了可口可乐圣诞主题广告。
这也是圣诞老人第一次以现在的白胡子、白头发、脸色红润、和蔼、温暖、快乐的老人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此之前世界各地对圣诞老人有许多不同的描绘包括一个高大憔悴的男人和一个精灵)。
传递品牌价值观:体育营销是可口可乐在全球品牌推广中的重要部分,主要针对两大国际体育赛事—奥运会和世界杯。
公司于1928年首次参与赞助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932年正式签订赞助合同并延续至今,是奥运会历史上合作最久的赞助商。
1950年代起可口可乐的广告开始出现在世界杯上,公司于1976年正式与国际足联 FIFA 签订赞助合同,合作亦持续至今。
体育是世界性的语言,跨越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以帮助品牌实现跨文化和全球化传播,同时国际赛事具有积极进取、多元化、包容性等价值观,这与可口可乐塑造的价值观一致。
从营销策略上来看,可口可乐自最初的“3A”策略,即“买得起(Affordable)、愿意买(Acceptable)、买得到(Available)”,到上世纪 80年代转变为“3P”战略,即“物有所值(Price to Value)、心中首选(Preference)、无处不在(Pervasiveness)”。
营销策略的转变反映了公司从产品导向到向文化和价值观导向的转变,公司追求全方位与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建立品牌文化,强化品牌认知。
(3) 杰出的管理层:
1981年郭思达就任CEO提出“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策略。既具备全球化运作思维,同时又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产品和营销本土化以贴近当地消费者。
以中国市场为例,可口可乐中国区装瓶业务此前一直选择和嘉里集团合作(金龙鱼也是该集团旗下品牌),2015年开始选择与中粮、太古合作,通过选择有强大供应链及渠道分销能力的本土合作伙伴从而实现可口可乐轻资产运营同时快速抢占市场的战略目的。
在郭思达领导下,可口可乐通过创新营销与延伸产品策略(如1982年推出健怡可口迎合健康需求),使得可口可乐在美国碳酸饮料市场的份额从1981年的36%升至1998年45%。
吉列(Gillette)公司由金·吉列创建于1901年。创始人金·吉列发明了一种用完后马上就可以丢弃的刮胡刀片,一副吉列刀架配若干刀片。消费者可以在刀片用完后再另行购买。
吉列剃须刀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美军广泛好评,公司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国际性品牌。
吉列在剃须刀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超过60%。吉列2004年收入104.8亿美元,净利润16.9亿美元。2005年被宝洁以整体估值570亿美元收购后财务信息未进一步披露。
1989年巴菲特投资6亿美元买入吉列公司年息为8.75%的可转换优先股,可转化为占总股本11%的普通股,对应整体估值54.5亿美元(1989年吉列收入38亿美元,净利润2.85亿美元,按此计算巴菲特大概以当年的19倍PE买入),在05年吉列被宝洁整体收购后转换持有宝洁股份至2016年,浮盈预计超50亿美元(不考虑分红),后用部分股份置换收购了宝洁旗下电池品牌金霸王。
此次投资发生的前夕,1986-1988年吉列先后遭遇4次恶意并购(1988年当年连续遭遇2次),因为吉列一直通过现金回购股票的方式抵制恶意并购,把现金消耗的所剩无几,1988年末巴菲特得知这一信息后主动接触公司并最终达成交易。
以下为历年巴菲特致股东信中对吉列的评价:
“近年来可口可乐和吉列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实际上都有所增加。它们的品牌名、产品属性和分销系统的力量赋予了它们巨大的竞争优势,在它们的经济城堡周围筑起了一道护城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普通公司每天都在战斗,却没有任何这样的保护手段。”
——1993年致股东信
“对可口可乐、吉列这样的公司而言,即便是最强的竞争对手,如果他们说实话,也不会质疑可口可乐和吉列会在其所属领域长期主导全球市场”;“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两家公司都显著地扩大了它们本已庞大的市场份额,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们在下一个十年里会重复这种表现。”
——1996年致股东信
(1)优异的品类:脱毛是男人的刚需,产品生命周期极长,基本伴随用户的一生;产品普适性强,适用于全球用户;同时吉列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刀架+刀片”,刀架本身不追求盈利,靠刀片的持续复购实现盈利。
(2)产品主义:吉列的创新,也是公司的核心文化。在吉列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不断通过创新创造出多个行业第一的产品,如剃须刀架、双刀剃须刀、旋转刀头剃须刀、感应剃须刀以及多层刀网等等。
(3)优秀的管理层:巴菲特曾在1989年致股东信中这样评价吉列当时的CEO:“我和芒格只愿意与自己喜欢、钦佩、信任的人联系,这其中就包括吉列当时的CEO科尔曼?莫克勒。”
图: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单位:亿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的两类公司中,有一类恰好是能够很好地适应通胀环境的企业。这类企业有两个特点:
(1)有能力在无需担心市场份额和单位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轻易地提价,即使当产品需求平稳、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时也能如此;
(2)只需要较少的额外资本投入就能将企业产出额大幅增加(更多是归因于通胀而非真实增长)。”
——1981年致股东信
“虽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那些自然资源、厂房、机器或其它有形资产丰富的企业最能提供通胀保护,但情况并非如此。在通胀里积累大量财富的企业中,那些对有形资产需求较小、拥有持久价值的无形资产的企业占比较大,重资产企业通常回报率较低。”
——1983年致股东信
复盘巴菲特过去50年的封神史,外部的供给扰动终会过去,能够构建消费企业长期价值的依然是提供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好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护城河,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消费品行业具有竞争格局稳定的特点,除非品类有巨大革新则各行业龙头公司的地位很难被动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随着时间推移不降反升。这种稳定的护城河,也是巴菲特长期青睐消费品公司的主要原因。
属于中国新一代消费人群的新品牌尚未真正立足(能比肩喜诗糖果在一个小市场拥有高份额及强定价权的屈指可数),我们坚信未来将出现一批理解、拥抱并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消费品龙头企业:
基于深刻洞察以提供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产品,由普世价值观催生的有生命力的品牌精神,在使命凝聚之下的持续进化的团队组织。
回望历史,伟大企业的诞生往往跟当时资本冷热没有紧密关系,行业进步是由有远见和智慧的创业者以巨大的耐心及韧性来推动的。
内向基金连同穆棉资本,我们都将持续发掘具有长期竞争力的消费企业,助力“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成长为未来商业领袖,以创新和爱让世界更美好!
我们研究了美国70年代大滞胀和巴菲特历年股东信的大量文献,限于篇幅,对于大滞胀时期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创业者/投资人可联系内向基金/穆棉资本消费组。
在这里,我们摘取了美国2家消费头部公司、1家科技头部公司在过去18年(2004-2021年)的股价涨幅图(纵轴为上涨百分比):
邀请大家竞猜是哪3家公司?答案可以通过“内向基金”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前3名全部答对的朋友将获得我们准备的精美礼品。正确答案我们将在一周后揭晓。
*Tips:这3家市值都在百亿美元以上。
名词解释:
通胀:通胀即通货膨胀,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通胀会带来购买力下降或货币贬值。
一般认为温和通胀会刺激经济发展,但快速上升的通胀会使得人们对货币失去信心,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衡量通胀的常见指标包括CPI、PPI、失业率等等。
滞胀:滞胀指通胀较高,但经济增速却在放缓,导致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即经济和通胀的走势呈现典型的背离。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最常使用的统计数据之一,它是考察一篮子消费和服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数。美国CPI数据由劳工部(BLS)编制,每月发布。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是衡量通货膨胀最常使用的统计数据之一,它是某个时期内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价格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美国PPI数据由劳工部(BLS)编制,每月发布。
失业率:失业率指的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劳动力指16岁及以上正在工作或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与通胀在历史上存在一定反向关系(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现,因此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美国失业率由美国劳工部在每月第一周周五在《就业形势报告》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