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圈

零售圈

公告

做零售,先进圈:看见未来零售

统计

今日访问:2387

总访问量:2798302

便利蜂的“自营”危机

2023年09月28日

评论数(0)

来源/零售圈

撰文/戈多

巅峰时期曾拥有2800家直营门店的便利蜂,终究是与同行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近日,曾一直主打直营模式的便利蜂突然开放了加盟。据了解,便利蜂在其APP上披露的“便利蜂伙伴共赢计划”,分为“委托型伙伴共赢”和“带店型伙伴共赢”两种形式。目前,便利蜂只开放了“委托型伙伴共赢”形式,加盟门槛为21万元。而“带店型伙伴共赢”形式尚未开启。《零售圈》了解到,这也是便利蜂自2016年成立以来,首次开放加盟。

2022年,关店、歇业、缩短营业时长等因素让便利蜂的高速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去年3月便利蜂启动了“冬眠计划”以此调整部分服务力偏弱、消费者需求度低的门店,关店数曾一度达到了700余家。到今年上半年,便利蜂还启动了一轮技术研发运维类人员为主的裁员,人数达千人左右。

对于便利蜂的此次开放加盟,有业内人士曾表示:“通过开放加盟,可以减少总部投资压力,更重要的是发挥加盟者的责任心、能动性,实现最小经营单元的高效管理。”《零售圈》也认为,随着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出于扩张需要,开放加盟似乎已成为便利蜂的必然之举。不过,对于加盟商而言,选择加盟后能否尽快回本仍有待商榷。


 直营转加盟

《零售圈》了解到,作为中国便利店新品牌的代表,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便利蜂在2017年开出第一家门店后,就以年均500家店的速度开启了密集锁定型开店模式。2020年12月,便利蜂还宣布要在3年内完成10000家门店的扩张,且坚决不走特许加盟模式,全部自营。

2021年,便利蜂称在北京地区实现了500家直营门店整体盈利,全国门店数达2800家。到了2022年,受疫情影响,便利蜂直营门店高速拓展的弊端开始显现。在供应链和运营成本等压力下,便利蜂在内部则提出了“冬眠计划”,宣布部分门店暂时“静默”,为快速开店的步伐按下暂停键。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0日便利蜂门店数量为2005家,较巅峰时期减少了795家门店。除了关店,便利蜂还多次传出多个部门启动裁员收缩、降本增效。直到今年上半年,便利蜂还启动了一轮技术研发运维类人员为主的裁员,规模达千人。

正因如此,曾有业内人士表示,突然开放加盟的背后是便利蜂对发展前景的焦虑。

不过,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如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就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据他了解到的便利店都是加盟模式,这是一个被验证最适合便利店的经营模式。加盟模式对于便利蜂来说一方面可以减轻资金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盟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便利蜂开放加盟的战略是对的。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新生代人口红利已发生了变化,新生代的整个消费思维跟行为一直在倒逼整个零售业的创新升级,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节点下,便利蜂放开加盟,可以让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在短时间内补齐,如果不这样布局,便利蜂的营收和净利润会受到影响。

《零售圈》了解到,在目前所开放的加盟模式中,便利蜂只开放了委托型伙伴共赢模式,由总部提供店铺、装修和设备。据悉,该模式投资金额较低,自有资金只需21万元,但要求申请者指定一名辅助人,且申请者与辅助人都必须全职投入店铺工作,不得有兼职的情况。

而投资金额相对更高的带店型伙伴共赢模式,目前尚未开启。据了解,该模式与常规便利店加盟模式类似,由共赢伙伴自己准备房屋并装修店铺,而总部则提供设备。需要两名专职经营便利蜂店铺的负责人,并拥有自有资金65万元左右。

从整个“伙伴共赢计划”可以看出,已经开放的“委托型伙伴共赢”实质上是将目前便利蜂已有的自营门店转成加盟门店。该模式鼓励店员或者店长从现有店铺资源中进行加盟以提升门店效率。有便利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将直营店存量门店转成加盟店后,会开放“带店型伙伴共赢”模式。


生存困局

一般而言,一家便利店的盈亏平衡期至少在7年。日系三大巨头,罗森入华25年才实现首次盈利,全家是10年,7-11是7年,但便利蜂2021年在北京地区就实现了500家直营门店的整体盈利。

不过,从2022年开始,便利蜂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先是多个部门启动裁员收缩、降本增效,而后门店数量关闭了上千家。更关键的是,曾靠资本的力量迅速壮大的它,如今融资也停滞了。

《零售圈》了解到,2017年2月,便利蜂获A轮3亿美元的融资;2018年10月,便利蜂获得包括腾讯投资、高瓴等知名机构的B轮2.56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6亿美元,一跃跻身独角兽行列。2020年5月,便利蜂再获15亿美元C轮融资。但是从2020年至今,便利蜂则再没有获得资本方的投资。

此外,便利蜂曾尝试的奶茶项目“不眠海”,如今也陷入停滞状态。

2021年,便利蜂曾推出“店中店”饮品站,“不眠海Sober Hi”,切入精品咖啡和新式茶饮赛道,对外提供50款左右的现制饮品。据悉,推出仅3个月,便利蜂就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和杭州迅速开出了258家不眠海,并准备使其成为便利蜂门店的标配。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推出不到一年,北京多家便利蜂门店的不眠海就变成了“陈列品”,至今也没有重启的迹象。

以上种种迹象显示,“不差钱”的便利蜂如今真的是缺钱了。因为在没有资本“输血”后,便利蜂约2000家的直营门店,运营起来不再轻松。而这或许也是便利蜂推出“伙伴共赢计划”的根本原因——“活”下去。

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表示,从坚持直营到开放加盟,说明便利蜂前期对整个商业模式设置是一个错误判断。直营便于管理,但是成本控制不好的话,问题会很严重。便利店的人工成本很高,完全靠自己去管理人员,是不容易成功的。开放加盟或许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恰恰说明了便利蜂资金方面出问题了,想通过加盟来缓解。

他还表示:“这几年随着资本降温,便利店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如果对于何时能盈利还没有一个具体目标,那上市难度会很大。即便亏损上市,也很难讲出好的故事。从短期看,通过开放加盟可能会对便利蜂带来一些帮助,但从长远来看,便利蜂需要做的调整还很多。”

《零售圈》也认为,从日系便利店三大巨头的发展经验来看,开放加盟已成为它们扭亏为盈的主要路径。因为加盟模式一方面可以减轻资金和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盟扩大规模,进一步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所以,此次便利蜂开放加盟,也是在“生存”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


能“破局”否?

可以预见,未来便利蜂的发展将是加盟与直营两种模式并作运营。不过,《零售圈》认为,这也将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因为在这一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其在数字化方面的领先优势,进一步优化运营并提升加盟商的盈利能力,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零售圈》了解到,便利蜂以前所建立的标准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机协同”,例如其店务系统及自动化报表,可实现高效店铺管理,既提升管理效率,也相比传统便利店可压缩一部分人力环节。

虽然通过更多的“机器主导”,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水平,会有利于便利店实现更好的连锁能力。但时下从整个便利店行业的发展来看,许多便利店企业也都在加大其在数字化方面的布局,如7-11、罗森、全家都在通过自助收银、即时零售等数字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

与此同时,《零售圈》也了解到,相对于7-11、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便利蜂在鲜食商品及相关能力培育上则是明显不足。

对便利店来说,如果不卖鲜食、不卖热食,单店营收就做不高;如果售卖鲜食、热食,加盟带来的利益冲突又很容易滋生食品卫生问题,最终拖累品牌。而这也是此前便利蜂一直未开放加盟的原因,因为便利蜂曾多次表示,加盟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是中国的便利店做不大的原因之一。

从过往经验来看,通过开放加盟来拓展门店是目前便利店行业的普遍做法。比如2022年门店数为2413家的厦门见福便利店,以及门店数为2666家的全家便利店,其加盟店的比例都超过了80%。也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开放加盟或许对便利蜂来说是个新的发展机遇,“毕竟门店的底盘还在”。

但是从日系便利店的数据来看,罗森是抽毛利的35%,7-11是抽毛利的25%。基于此,《零售圈》认为,便利蜂对于加盟模式的收益分配占比并不会太低,其委托型加盟抽成比例恐怕会介于两者之间,甚至更高。

此外,在加盟模式下,公司总部提供经营指导、商品供应和配送、广告推广与信息系统支持,而加盟商承担门店的人工成本、租金等费用,同时向总部缴纳固定加盟费和一定比例佣金(通常为毛利的30%或以上)。但这对便利蜂而言,并不意味着,开放加盟就会获取成功。

也因此,《零售圈》认为,对便利蜂而言,开放加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能否盘活存量门店,打破目前的生存困局,仍旧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当然,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当下的中国便利店行业已经揠过了最低谷期,这对便利蜂的发展而言也是一大利好因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零售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