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默
在北京看雪
事宜联络:liuerbai2014@163.com
今日访问:5940
总访问量:61001200
2021年12月31日
评论数(3)2013年,我开始在联商写专栏,那时还不叫专栏,叫博客。自己都没想到能连续写了快十年,到明年是第十个年头。时间不快也不慢,时间让许多东西变得模糊,那些留下来的文字,却异常清晰。这些文字记录了个人对商业的思考,也试图站在更阔大更深远的角度来思索商业的迭代。
现在看当年的那些记录有些感慨,那时实体零售还算一统天下,商业手段单一单纯,商业营销从一个单纯的角度策划宣传。那时的焦虑也限于在看得见范围内的竞争,现在看,那时的焦虑也是单纯的。然而到了当下,在这个洪流迅猛的时代,再回不到“从前慢”。在《半生缘》里,曼桢几十年后与世钧相见,悲凉地说我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那个还不那么碎片化、手机还不那么智能、线上还不那么发达的时代,再也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洪流中,作为个体,能真切的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手机把人们的生活切割成零碎的片断,现在要想拥有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变得极为困难。手机成为我们的工具,也从另一个意义上变成我们的捆绑。
手机是重要的购物工具。回想过去这一年,我所有的购物需求,除了去菜市场,大多都是在网络上购买,只有工作需要才去实体店。一方面感叹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隐隐担忧,线下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突围?困难面前,仍能看得到笃定、不慌张的零售商,也能看到踏实的零售人。慌不择路除了增加选错的机率与成本,毫无帮助。每临大事有静气,是必备素质,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
今年看了一些门店,写了一些门店分析文章。每到一家门店,我尽量用顾客的心态与角度体验门店的运营,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忘记对零售商的主观判断,像陌生人一样观察门店。在每家门店,基本要呆两三小时,除了看细节,还要看顾客的反馈,真实地体验门店的服务,随时记下一些心得。我希望写出的文章是真实的,同时也应是真诚的。出了门店,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作为顾客,你还会再来吗?再来的原因是什么,不来的原因又是什么?
再次光顾一家门店的原因无非是商品新鲜、有吸引力,有一些契合自己需求的商品,店堂舒适,员工友好,价格合理。不再光顾的原因也很简单:商品没有吸引力,生鲜不新鲜,店堂不整洁,卫生间脏乱,员工不友善。这些是基本。今年,我去菜市场次数比较多,那里蔬菜种类多、新鲜,还能买到山区农户专门过来售卖的产品。仔细探究下去,发现环境再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零售的本质:商品与服务,这应是零售的初心。
前几天,朋友讲了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她经常绕远道去一家门店购物,理由是那里的客流大,商品周转快。最近,她买了一块鲜肉,回家发现肉是臭的。她问:这不是自毁品牌信誉吗,难道就没人管吗?她决定再也不去了。来自顾客的责问,管理者很难听到,越高层的管理者越听不到,但这些细枝末节潜入到门店的肌体里,慢慢侵蚀身体,直到无法为继时,管理者才急着找原因,那时为时晚矣。
我试图给朋友解释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门店管理成本大,费用高,对员工有严格的考核,这些都可能让门店管理变形。但又不尽然。以鲜肉为例,我去的菜市场有两家同一品牌鲜肉,我特意观察了几次,每天早上品牌商送货,到晚上货柜里的肉就剩得不多了,所以肉品一直很新鲜。每个柜台都是夫妻档。菜市场的摊主能好的事情,为什么到零售商那里,就管理变形了呢?遇到困境时,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过多推就于环境、竞争状况,只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现在时间碎片化,许多东西都来不及阅读。现在除了文学杂志,唯一订阅的商业杂志是《哈佛商业评论》,最近整理资料,才发现一年下来,我只看了两本,其他的连封膜都没打开。时间去哪了?疑问到年底格外让人心惊胆颤。庆幸的是,这一年仍在联商写商业文章,写了27篇,因为这个平台,促使我要不断思考,不断记录。做一件事,能做十年,甚至更长,无论怎样,都是一件值得击掌庆贺的事。
今年春天,去杭州参加联商大会,还获了一个奖。奖杯沉甸甸的,这里有我的心血,更有联商人的付出。我把奖杯拿回家,家属看到奖杯说:“联商20年,乍一看像联商二十年。”我反驳说:“明明就是联商二十年啊。”今年是联商创立二十周年,联商给一些专栏作者颁了最受欢迎专栏作者奖。奖项考量的时间大概从联商初创一直到当下,因此在颁奖现场见到了两位只见文字、未见其人的专栏作者,一位是月小刀老师,另一位是胡春才老师。最初在联商写文章,他们的文章当时就广受欢迎,没想到有一天,能与两位老师同台领奖。
如果今年写零售文章勉强算勤奋,还因为背后有一位勤奋的主编。每当联商发了我熟悉领域的文章,诸老师都会发我一个链接,我能及时了解到最新动态与资讯。许多文章都是在交流中捕捉到了灵感。
自从2013年在联商写专栏,我每年都会在最后一天写一个小总结,当是对这一年的零售方面的思考与回顾。写完这篇总结,算是给这一年工作的某个侧面画了一个句号。因为有这个句号,让这一年显得有始有终。
2022正呼啸而来,明年一定也是个有计划、有思考、常撰写的一年。
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