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超市周刊

超市周刊媒体专栏

公告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是连锁的专业报纸,其前身是《名牌时报·超市周刊》(于2000年正式创刊)。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本刊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实用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目前已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协会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界企业家的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基于以上条件,本刊拥有自己的市场专业培训团队,并在全国业内专家和学员的支持下迅速成长。 此博客为《中国商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363

总访问量:3373747

津工超市:走上复合型增长路

2011年02月18日

评论数(1)
      《商界》记者:白勇 《中国商报.超市周刊》高建成 季晔峰
 
     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五年规划是,完成从零售企业向服务企业的转型。未来的津工超市,将不再只是零售企业。
       天津有一个津工超市,它与众不同,却十分成功。

  它与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及其他小型超市都不一样,与人们所理解的超市也不尽相同,却被视为“为本土超市找到了出路”。它甚至声明不是一个零售企业,而是一个服务企业。

  津工超市是一个异类,创立了一种新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依托社区超市的网络平台,建立社区厨房、社区服务、社区物流、社区养老系统,提供社区一站式服务”。它立足受外部冲击最小的社区市场,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2009年,该商业模式获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9零售业年度创新奖”。

 
  2008年,津工销售10.2亿元,同比增长17.4%,2009年销售12.87亿元,增长21.7%,2010年,只在天津发展、只做社区店的津工,门店达到456家,销售15亿元,增长14.2%。(文中数据图表详见《中国商报·超市周刊》2版)津工超市连年高速增长,在天津独占鳌头。

  反差巨大的是,津工高速成长的5年,却是家世界、劝业超市等30多家竞争对手由盛而衰、败走麦城的5年。只有津工越战越勇,进一步与天津市政府、国家电网、铁路等合作,形成了一种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津工超市究竟是怎么做的?

  2010年12月8日,在津工第170店记者见到了津工超市董事长卢代盛,卢代盛就津工的整个商业模式,打开了话匣子。
 
转型自救

  1997年,我们开了津工超市的第一家门店,当时还不叫津工超市,很快在天津站稳了脚跟。2003年,我们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数百名老员工持股,企业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销售近6个亿,有了200来家大到5000多平方米,小到100多平方米的门店,那时最大的一个店年销售额近一亿。

  然而,2004年期间,我们越来越发现,津工超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原来,随着中国零售行业向外资企业全面开放,2003至2004年,大量的外资零售商洪水猛兽一样涌入天津,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日本大荣、易初莲花,还有国内的华润万家等。来者不善,虎视眈眈,它们与津工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毫无悬念,弱小的津工在与巨无霸们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企业面临灭顶之灾。

  在战略竞争面前,员工再努力也没有用。“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怎么办?津工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路。

  我决定转型,转移阵地,转变商业模式。

  我发现,200平方米左右的店,也就是更接近社区顾客的店,满足社区里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店,生意也许会更好,我相信“离顾客越近,离竞争越远”。2004年底开始,我决定关掉所有500平方米以上的100多家店,把新店全开在了居民社区里面或旁边。

  在零售领域,这种200平方米小店,与数千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相比,市场、战略、策略、管理都不同,完全是一种新的业态。大卖场肯定不会分心去做他们瞧不上眼的社区店。二者各做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从此我们摆脱了巨无霸们带来的生存威胁。从此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计、经营这个全新的市场。

瞄准社区

  津工门店新的定位,即以店址为圆心,半径300米以内,如果有1000至1500户居民,就开一个200平方米的店。当时我们算过,2005年,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额,天津官方数据是12元/人/天,10元的食品和2元的用品(2010年天津为20元/人/天),1000至1500户,每户按最低两人计算,每天必定产生24000至36000元的消费,这都是油盐酱醋、米面菜肉烟零食洗衣粉牙膏纸张等等,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就决定,做这种社区生意。

  把店开在社区门口,这对社区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必然对那些通常去大超市采购,而且又远又不方便的消费者形成截流。而且先入为主,只要我们抢先在天津各大社区开店,就能形成竞争优势,别的社区店就很难再进来。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我们是第一家上规模地做这种社区超市的。后来跟进的华润万家,现在只做了200多社区店,而我们已经有了456家。
  进入这个市场后,整个2005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关大店、开小店,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脱胎换骨的过程。一直到2007年,我们的店一直保持在240至260家之间(如图2),数量没变,但店已经置换到社区里来了。只有保持这样的规模不降,我们才能保持销售额,才有实力做后面的事。

  另一方面,津工从一开始就不断研究顾客需要什么,一切围绕顾客需要做足文章。我们不断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中,还有许多亮点可以发掘。

  比如,2005年我们就在社区店内卖鲜肉,当时觉得肉是老百姓最需要的。肉做了之后,顾客老是抱怨说,“哎呀,买完肉还得去菜市场。”一句话,提醒了我们:能不能卖菜?于是2006年,津工超市开始卖蔬菜、卖水果。然后还是有的顾客买了东西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因为和店员都熟了,店员就问,“干嘛去啊?”“交电费去。”津工对顾客各种需求的了解,都是从顾客的嘴里知道的。我们就想,能不能我们也代收电费?

  然后津工就开始和国家电网合作,代收电费;又和政府合作,卖政府的储备菜;又和铁路合作卖火车票,又收交通罚款等。

  这些服务项目多了以后,津工把整个系统进行梳理、完善,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就是社区超市、社区厨房、社区服务、社区物流、社区养老5大方面相结合的“社区一站式服务”。

卖菜新经

  社区店里,卖得最多的就是肉和蔬果。但是在200平方米的社区店里卖肉、卖蔬果,国内没有第二家做成功的。某著名大型超市在天津有18家大卖场,他一天销售蔬果20吨,平均一个店一天1吨多,而津工一天销售蔬果100吨!

  我们的蔬果销售,高峰时间是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你一看就明白了,他们主要是上班族、白领,刚下班,只图便捷,对价格不敏感,我的毛利就高。因此,我们还要拿出每平方米产出小的位置,改成卖周转快、毛利高的蔬果。这样单店赢利能力就提升了。我们还将大规模地对店面进行精细化改造,2011年的蔬果规模比2010年,将有60%至70%的增长。

  而全国500平方米的店卖猪肉,没有一个成功的。他们就问我,做肉的诀窍是什么?我告诉他们,诀窍有三:

  第一,决心比条件重要。决心包括你敢不敢承担亏损,你不计较试错产生的成本,下面的人才敢真正认真做。一有困难老板就犹豫、退缩,下面的人哪里会努力。我们做生鲜的经验,都是赔钱赔出来的。做蔬果,我赔了500多万元。卖猪肉最初两年,赔了600多万;

  第二,机制比技术重要。活儿不是我在干,是几千名员工在干。因此奖励机制太重要了,好的机制可以让400多个大肉工在分割肉的时候,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自觉、更科学、更负责地分,分好了,肉就可以卖贵点,分差了,好肉也只能便宜卖。蔬果也是这样,门店可以提留50%的毛利,这大大刺激了店员减少生鲜伤损的积极性。每天快下班的时候,卖不完的菜,店员不会扔掉,让它烂掉(别的很多超市就是这样),甚至宁愿搬到街边去,3元、2元也卖,卖2元他们可以提1元钱。所以好的机制,可以扩大边际利润;

  第三,口碑比利润重要。口碑好,自然赚钱。我们在树立口碑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即周六周日猪肉打9折。每个周六,津工猪肉的销售额有60万~100万元,周一到周五每天销售只有20多万元,相差三到五倍。
 
     这就叫“分类定价,及时打折”。这是卖鲜肉果蔬的关键。为什么这样弄?原来,社区居民大多数对价格还是敏感,让他们周六周日图个便宜,把一周的肉全都买了,冻冰箱里,菜市场不去了。这两天,我的毛利率在5%至6%,图的就是量大;而周一到周五为什么只卖20多万呢?就是这些上班族、白领,他们讲究品质,要吃新鲜的,价格贵一点无所谓,下班回家时,十几块钱一斤,照买。这部分人给我贡献的毛利率为15%至16%,我们当然要赚。

  每个周六周日打折卖猪肉,时间一长形成口碑,社区居民一到周六就全都买肉来。所以周转快,销量非常大,完整的猪肉供销链就快速运转起来了。
  这就是200平方米社区店将猪肉、蔬果做成功的诀窍之一。

价格策略

  零售企业的收入,一块是商品毛利,一块是后台毛利。津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要提高商品毛利率,方针是逐步放弃薄利多销。举个例子,比如香烟,2003年我们香烟的毛利率是6.4%,这几年我们香烟毛利率提高到23.58%!而绝大多数同行无论怎样卖,毛利也不会超过15%。我们为什么能卖这么贵?

  香烟是“毒品”,为了让消费者少吸烟,我们就把价格一步步提高。

  我们抱定了涨价,香烟货架上我们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吸烟有害健康,总部要求门店不准低价促销香烟。”比如蓝白沙烟我们卖12元一包,市场价不过10 元。如果这导致顾客流失,我们就宁可不卖烟了。最后的结果,你们都看到了,香烟销售额从3020万元涨到了9403万元,毛利率涨了4倍。

  还有几个原因。一是国家规范了烟草销售渠道,卖假烟的、无证卖烟的被打击,零售网点少了;二是现在顾客有一种心态,卖得贵的肯定不是假的;三,我是连锁店,是有信誉保障的,顾客宁愿多化一两元钱,买个放心;四是我们的烟单盒卖得多,整条卖得少,一盒显得并不贵。

  不光是烟,油炸的、腌制的、罐头、蜜饯、可乐等不健康的食品和快消品中的奢侈品,我们都涨价。你从此不吃了我也没有意见,结果呢,该吃的还是要吃,因为这些商品的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

  再一个是包装商品,毛利率2005年不到10%,到2010年调到了19%,比如130克装的薯片,我们卖13.9元,超过其他超市2元左右。虽然包装商品销售额有一定下降,但利润大幅增加。

  总之,这几年调价,津工超市总体的毛利额增长了32%左右。

  这就是我们品类和价格调整的结果。我们对价格的逐步上调,目的主要是,将主要目标客户群将从中下层工薪族提升为中上层人群,天津的人均GDP已经到8300多美元了,10000美金指日可待。人们消费能力在提升,在扩大,我们的商品品质和价格自然需要同步提升。

  总之,因为津工在许多方面给顾客提供了便利,也提供品质保障的商品,培养了顾客的忠诚度,再加上有信誉,人们都喜欢在这里消费,这就“一切为他人着想”从而获得利益。不过到现在,我们的价格不会再作多大调整了,一是毛利率水平已比较高,二是我们也需要一个稳定的销售规模,需要稳定一下。下一步,我们提升赢利能力的主要方向,是做品类管理,给不同的顾客结构配备不同的商品结构,设计不同的价格结构。这是我们未来重点要做的工作。
 
外部整合

  上面说的都是商品和价格,下面说服务的创新。分两类,一类是与国企合作,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收交通罚款,卖火车票等。另一类是我们自己创新。

  津工超市代收电费,完全是为老百姓解决困难,过去他们交个电费,怨声载道,银行又不愿做这种没利润的业务。于是我投了500多万元,凭借遍布天津的456个门店,与国家电网合作,直联,每个店里有个“居民售电收费代理网点”的牌子,抬头写着“国家电网”,顾客在家门口就可以交电费了。每交一笔电费,我向国家电网收取0.5元的手续费。

  2010年7月20日正式启动这个项目以来,我每天都有数千个新增顾客,目前已有28万个家庭固定在津工交电费,已占整个天津市场的40%!而且,我还能获得每一个家庭的户名、地址、电话等信息,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然后,我们同铁路合作,在每个津工店里设了个“天津站售票处”,从此全市人民买火车票方便了,更多的人因为买票方便而选择坐火车。每卖一张火车票,我们向铁路收取5元的手续费。

  近两年,我们还代收电话费,2009年顾客到津工超市交的电话费达1393万元。连司机交罚款也可以就近去津工超市,过去司机去银行排队,骂娘,现在哪儿都可就近交了开车走人。

  如此种种,津工除了有一定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顾客进店来交完种种费用,十有八九会买些商品,买些菜,津工帮助了他们,他们就更愿意出入津工超市,生意自然就火了。

  慢慢地,津工超市就会成为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会越来越离不开。

内生循环

  这部分,更加显示出我们与别的连锁企业不一样。从2011年开始,我们的五年规划是,完成从零售企业向服务企业的转型。未来的津工超市,将不再只是零售企业。

  1,社区物流。我们切入社区物流,是和天津一家都市报合作,这家报纸的发行和征订全外包给我们。200名送报人员,原来报社一年要支付给他们近600万工资,赔得很厉害,现在这些人我们全接收,转为津工超市的员工。原有的所有发行站撤销,房屋租金不付了,因为我们的店就成了发行站。

  看上去我们吃了亏,但是实际上我们赚了。我们安排这些员工绝不仅仅只是卖报纸,我又和乳品公司合作,所有社区里的牛奶也由这些员工去征订,去送。比如原来一个居住单元一个人跑一趟送5份报纸,他每份赚0.2元,跑一趟赚1元钱。现在,25袋牛奶,他一趟同时送上去,送一袋赚0.2元,25袋就是5元钱,这样他的劳动量和收入全上来了,同样跑一趟,过去他赚1元钱,现在可赚6元钱!

  而且,这些人都是熟练的物流工人,征订、推销驾轻就熟,比我们自己再培养一批员工省事省钱得多。而且,下一步要把纯净水做了,再下一步把啤酒做了,很多东西都可以做,物流工人的收入还要大大提高。将来每个社区,都将有单独的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来做物流,将来会有3000多名津工物流员工,活跃在天津各个社区的大街小巷。

  2,社区养老的问题。老龄化问题是将来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现在大城市70%是空巢家庭,所以我们决心做社区养老。

  我们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物品,需要解决一日三餐,需要家里惦记,交电费电话费水费的时候需要有人帮助,生活中的许多事需要有人给他提一个建议,需要有人把东西送家里去。
  具体的工作,就由社区物流员工来做。这些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津工给老年人发张订单,一日三餐都在上面,老人想吃什么,打一个勾,我给你做完了以后,物流员工给你送家里去。我店里卖的就是生鲜食品,炒菜3分钟出锅,一次出5份,就够5个家庭。

  物流员工也给老人发一张日常生活用品的订单,老人打上勾之后,物流员工定期送到老人家里。发张需要种种帮助的单子,物流员工也定期服务……

  这些,就是我们将来的社区服务模式,全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你想想,我把社区物流、社区养老做好以后,谁还会计较我店里的东西卖什么价钱呢?我给社区所有居民的,是一个综合性的、配套的网络式服务,随着我们门面功能的增加、服务项目的增加、消费多样化的增加,顾客对门面忠诚度、依赖度越来越高,他们从方方面面受益,也就不在乎我们的商品贵那一两元、两三元钱了。
  同时,我们的服务是有价格的;而商品价格上涨的部分,就是服务+商品产生的溢价。

  你说,在天津就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干嘛要向外扩张?

复合型低成本与复合型高增长

  超市是所有零售业态里面,品类最多、管理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但是,我们一直坚持了一个最基本、最朴素的前提: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这就是,对顾客像对亲人一样,能帮就帮一点,能送就送一下,积极参加所在社区的各种活动,协助居委会的工作,对社区里的重点困难户、孤老户,开展多种帮扶活动。这些亲情服务,拉近了超市和居民的感情。

  而且津工实行“抹零结账”,购物总额中不够一角的零钱一律不收,这一亲情举措大大温暖了顾客,特别是社区中老年顾客,使津工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提供全方位的亲情服务,不仅是一种生存手段,也是我们经营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套话,我们想尽办法践行了这个理念,才有了丰厚的回报。

  当然,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员工必须尽心尽责。怎么让员工做到?

  我们规定,店员最低工资为1400元,如果门店亏损,则由公司补足1400。而天津规定的最低工资是920元,天津同行的最低收入为1000元左右。天津同行店长收入2000元左右,而我们至少2800元!有财务专家说我们员工的收入高了,说我的工资财务占比,与55家上市零售企业相比,要高出12.6个百分点,要求我们降下来。我说,不,这正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

  保障了员工利益,我们才能“深耕社区”,才能在受外部冲击最小的社区市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最后,整个津工超市形成了一个优势,那就是复合型低成本。同样是拿一份工资,我们的员工为顾客做得更多、更好;同时,社区厨房、社区服务、社区物流、社区养老这些项目,都具“长尾”属性,单独运营都无法盈利,但在社区超市的网络上运营这些项目,各项成本就被零售业务分摊,附加项目得以靠低成本优势赢利,并带来人气的凝聚和连带的消费。加上卖政府储备菜的身份,更增添了津工的“信任状”。

  这就使津工产生了可观的复合型增长。

  做不到这一点,是许多城市“早餐工程”屡战屡败的原因。

  津工超市,是相反的例子,我们的商品零售额中,至少有3%是因为顾客到津工交纳电费电话费等,顺带随机消费而产生的。

  这只是津工超市复合型增长中,能够统计出来的一部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chaoshizhou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