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5995

总访问量:54897297

大学生的八条学规

2018年12月28日

评论数(0)

联商专栏:大学的教与学,都面临极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大学从教25年与企业从教10年的经历,日前在联商网发表了“八条教规”,今天又写了在校大学生的八条学规,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有三点核心提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好奇心为重点;教学评估以师生互动为重点。

大学四年,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规定动作,155学分,那真的是太奢侈了!大学四年,坚持以下八条“学规”,有益于学生走向水草丰满的成功彼岸。

第一条:宽容与妥协的群体法则

注解:大学前是为了考试而被动学习;进入大学是为了未来的工作与生活而主动学习。让“求知欲”燃烧起来,照亮前进的道路。求知是一个不断提问的过程,提问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度量。进入大学,“一个人的世界”变为“世界中的一个人”,这是一个从“个体”走向“群体”的过程,群体中的社交、沟通与互动,表现出人的内涵与视野,更修炼着人的教养,更滋养着宽厚、宽容与妥协的心态。

第二条:底线、天线与地线相结合的个体法则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是一个诱惑的世界,这是一个梦想的世界,这是一个迷幻的世界。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因为人类总体上来说是被自己看不见的欲望控制着,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就会变得无畏无惧而十分强大。

但令人遗憾的是——人的良心与道德,在金钱、利益、名誉面前,常常是十分脆弱的。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公而忘私的人毕竟也是极少数,人其实都有私心,也许正是这些“私心”的集合,才创造了缤纷的世界。

关键在于——在追求私心与获取私利的过程中,大家都应该遵循“底线”与“天线”,这可以说是——群体法则中的“个体法则”。

底线有两条,应该平行,一条是社会规制的底线,另一条是个人自律的底线。两线平行的时候个人就能顺利发展,不平行的时候就会遇到挫折。有些人自持有才华、有能力、有金钱、有背景,把社会规制不放在眼里,甚至做出很幼稚的举动,最终不仅被世人取笑,更使自己肠子悔青。“不与环境对抗,不与社会对抗,不与趋势对抗”,坚持“三不对抗”原则,能使自己趋利避害。

天线是动力线,但如今与过去的动力来源有很大区别,过去的动力源泉来自组织,如今的动力源泉多样化了,每一个个体都具备了动力源的基本条件。如传统的火车只有车头有动力,而当下的高铁每节车厢都有动力装置,从单一的“组织动力”转变为多源的“个体动力”,使这个社会更有活力。

地线又称避雷线,其原意是指用来将电流引入大地的导线。电气设备漏电时,电流通过地线进入大地。引用到学习、工作与生活,地线就是引流线与减压线,在欲望诱惑与规则约束的平衡中,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并确立心理减压的渠道与方法,使自己的心理获得缓解宣泄,实现心理平衡与健康。

没有任何禁忌是很可怕的,啥都敢挖,挖祖坟,挖冬虫,挖玉石,挖隐私,挖你祖宗十八代,有钱就挖,有利就挖!其实,并也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挖的!即使是在大数据时代,业应该保护“数据权利”,不该挖掘的数据不挖掘,不该提升的数据不提升,不该宣扬的数据不宣扬,不该展示的数据不展示。

第三条:认命求变的命运法则

注解:改变不了的是过去和充满变数的未来构成了“命运”。

命是父母给的,是过去,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但运势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并且大量事实也证明,连个人的性格也能够随着社会熔炉的磨练而进化与改变。

所有改变的起因则是源于重新选择,“运”字从字面上来解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辶”,是选择,二是“云”,上面是“二”,下面是“厶”,包含着“人我关系”,正确把握“人我关系”,便能做出适当的“选择”。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条命,一条是肉体之命,另一条是精神之命。

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一个是表面上浑浑噩噩的你,一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躁动不已的灵魂。猫有九条命,人有六条命。

一是“父母之命”,骨肉相连,亲亲为大,为了父母而努力,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是师长之命,人生的师长有很多,父母、师傅、前辈、朋友都是我们的师长,即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是“爱人之命”,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不知道什么原因而偶然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更何况还在偶然的时候偶然地孕育了新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偶然地得以延伸。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经过几十年的和合渐渐地相互适应,直至完全默契,甚至融为一体,这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为有了她或他,才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难道我们就不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予以回报吗?

四是“公众之命”,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为社会贡献点什么,才会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公众使自己有了价值。

五是“意念之命”,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我思故我在。有逻辑地思考与表达对问题看法,是一种大学修炼。

六条是“财富之命”,朋友是最大的“财富”,所以,这是“财富之命”,因为朋友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当朋友与事业发生矛盾的时候,当金钱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该选择什么?这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第四条:迎接四种“大考”

注解:小时候总是很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要挨骂,长大了还是害怕考试,怕的是考不好会丢面子。

人生有四次“大考”。

第一种:学业考试。课堂学习,是考试最频繁的阶段,高考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学习最终用几天时间就决定了人的命运,成绩与志愿将决定人将进入哪个圈子。

先填志愿后考试的方式,像“押大小”那样,真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种重要性只对一般人而言,对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来说,放弃学业也是获得成功的一条途径。

有一种说法叫做:高学历做白领,低学历做老板,没学历做富豪。但愿这只是特定阶段的社会写照。

第二种:职业考试。学业结束以后就要找工作,这是职业考试。35年以前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工作分配,现在是就业竞争。

分配就像投胎,一种投胎一个样。就业竞争就像推销自己,而且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为了就业的考试即使在就业以后还有很多次,如职称考试、资格考试等等。

第三种:职场考试。如果你是打工,就要接受老板与同事或下属的考试。这实际上是一种工作的考验。例如老板故意激怒你,故意放任你,故意挑剔你,故意贬损你,故意信任你,总之,你会接受很多虚假的信息。

如果把这一切都当作真的,你就完蛋,就会永远失去机会。耐力和忍耐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是老板,就要接受市场和用户的考试。特别困难的问题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是超难度的工作,其工作思路不可复制。

这种考试可以叫做“考验”和“磨练”,是个性、心理、智慧、知识、经验、感悟、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

第四种:生活考试。结婚是一次,结婚以后又会有多次。结婚这一次很重要,有人说,“婚”乃“见女人昏而结合”或“女人昏而结合”的意思。关键是结婚以后的考试。

结婚以后,男女各自都会在自己的婚姻中发现问题,但是,有些人一发现问题就把它放大,然后相互激化,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对方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双方都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有空间。结婚以后的考试是否能够通过,这与自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有自己的生活观,才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坏了名声,毁了前程,害了自己,伤了朋友,苦了家人。

考试是人生的一个站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每过一次关,就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第五条:弹性与非弹性的选择

未来社会将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机器的世界,另一个是人的世界。

在所有可以标准化、逻辑化、规律化的工作领域,人力都会被逐渐淘汰,千万不要与机器争岗位。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信息也越来越海量,决策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通过信息处理,解决弹性问题的能力,将成为任何职业的最核心能力。而处理应变问题的“弹性能力”,往往是基于“常识”、“经历”、“阅读”、“数感”。没有常识即使在未来也很可怕。

在中国,常识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科学常识:全世界都是这样,没有差别。如油锅起火不能用水灭火,雷雨天不能在大树底下躲雨,糖可以成为火箭的推进剂,但味精就不行,等等。

第二类是社会常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历史文化悠久,很多地方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所以叫“中国特色”。如喜欢看热闹,喜欢吃,喜欢炫耀,喜欢无中生有,喜欢虚无缥缈,喜欢新概念,特别聪明,灵活应变,相互接济,相互攀比,等等。

第三类是悖论常识:凡是坚持的都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凡是不坚持的则又是必须的。如我们把某个人抬得很高,其实不是真的敬佩他,而是想把他高高举起,架空他,不让他参与“正事”!

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请你吃饭,你真的去了,他其实什么也没有准备,那只是“说说而已”。

我们要懂得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隐喻”。还有一些常识是错误的,只有通过自己的经历或大量的阅读或实验才能真正揭示真相。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能够积累“经历”的机会。

大学其实也就是一个经历,如果在大学就为了完成规定动作(155个学分,过去是168个学分),那你真的太奢侈了!

学习任何专业,都要以培养扎实、优秀的基础能力为基本目标,使自己有良好的数感,能阅读,能思考,有逻辑,这是最基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信息处理能力,正是未来工作的核心技能。

我们提倡“有心的阅读”,而不是“为了考试的阅读”,是培养自己思考力、分析力、判断力、逻辑力,总之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清晰而富有创意的表达出来的能力”。

第六条:持之以恒的专业修炼

选择了方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仅仅是一个基础性的选择,而不是关键的选择。

学生进大学的时候没有选定方向与目标,是没有关系的。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学则无术!如果学生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持之以恒学习1万小时,就自然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如果教师问学生:“你们除了听课,都在干啥?”学生也许会说:“老师,我可以不告诉你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但如果你们自己玩自己的,那就完蛋!如果你们知道行业人士在玩什么,跟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有希望!除非你是特别的人才。”

7是一个奇特的数字。七个1乘七个1的结果居然是1234567654321,7位于中间。这一数字规律,与中国先哲提出的“一变七,七变九”的论断完全一致!

中国哲学家认为,自然万物遵循着“一、七、九、一”的偱环变化规律,七居正中,具有协调与中和作用。可见,7是一个承上启下、稳中求进、继往开来、转折求变的数字。
从自然界到人文世界再到商业领域,到处都是“7”的影子:天上有七星与七彩,地上有七洲与7迷,人有7窍,生物分7等,瓢虫有7点,每周有7天,开门有7事,战国有7雄,哈利有7部,丧葬有7祭,中国有“7仙女”, 西方有“7个小矮人”,老虎机上有 777 幸运组合,casino里有21点,骰子面背点数相加为7,音乐有7个音阶,古有7言绝唱和7擒,人有7情,婚有7痒,记忆有7项之坎,算盘有7子,汽水有七喜,香烟有七星,便利有7-11,酒店有七天,电影有《七年》。

在7年中,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在一步步推动着人生的变化,正如涓涓溪流最终汇集成汪洋大海,很少有人能从源头看穿尽头,从量变预见质变,从现象洞察本质。

实际上,做任何事情,如若要达到一定的专业程度,大约都需要经历7个年头,以每天5小时,每年300天计算,7年合计10500小时。

如果一个人能在7年时间里劳而不怨地连续训练1万小时的话,即使情商智商逆商都很一般,也能修成正果。正如比尔·盖茨在成功之前也已经做了七年程序员,大部分店长从员工到店长的跨越经历了7年时间!大多数事物从量变到质变其实不符合通常所说的“二八法则”,而是符合“三七法则”。

大学四年,计有35040小时,1万小时完成规定学业,拿到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1万小时用于睡觉,5000小时用于吃饭、体能锻炼与社交活动,最后还有1万小时是自由发挥时间!最关键的就是这最后的1万小时。

实际上,以155个学分计算,课堂教学时间不到2000小时,加上社会实践活动课时,合计也不过3000小时,现在再追加7000小时用于预习、复习、阅读、接触社会实践、做课业、讨论交流的时间,合计1万小时,就可以把功课学得比老师还要专业!

除规定学业与睡觉、吃饭、体能与社交活动以后的最后10000小时,是最最宝贵的10000小时,因为任何一门技艺或专业,通过10000小时的训练,你就能够成为专业人士,如果说有入门级、入定级、入道级、入化级四级的话,应该处于入定级。

但为什么有些人在家做了一辈子菜还没能成为“大厨”?那是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热情、专心与精力,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做一项技能与事业来训练和磨练。

2016年7月4日凌晨三点,冰岛队2:5落败。对此,老马价值观(马尚田)是这样评价的:“当比赛结束,在细雨当中,赛场上,那些冰岛队员排起整齐的队伍,向球迷致意;看台上,那些冰岛球迷挥舞着整齐一致的手势,向球员致敬,场面让人动容”。

一个人口不过30万的冰天雪地的弹丸小国,一个由手球运动员、导演、学霸、牙医等“兼职球员”组成的足球队,居然创造了进入欧洲杯八强的神话。

老马将冰岛队爆红的原因归结为教练、场馆、校园足球三点,冰岛平均每15个人中就有1个注册球员,最近15年来政府每年建造约20个免费足球场,每100个适龄男青年就能分到一个足球教练。

在这三条原因的背后是一种全国上下专注于足球事业的“冰岛精神”。据说冰岛的“工匠精神”源于冰岛人钓鱼的专注精神,海面上哪怕有细微的波动就能察觉出海面下鱼儿的动静,那是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冰岛精神”!

要成为专业人士,不仅需要有这样一种环境磨练,更需要有一种专注于事业本质的坚信、坚毅、坚韧、坚强与坚持,五坚合一,才能坚不可摧。

第七条: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技能起步

注解:不攀高,不枝蔓,脚踏实地,盈科而进,这是最基本的专业精神。

经过四十年变迁,原商业部直属的5所商学院,已全部升级为“大学”:“黑商”(黑龙江商学院)改为“哈尔滨商业大学”、“北商”(北京商学院)与“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后改为“北京工商大学”、“天商”(天津商学院)改为“天津商业大学”、“杭商”(杭州商学院)改为“浙江工商大学”,只有“兰商”(兰州商学院)大概是因为没有赶上“升级潮流”,未能及时升格为“兰州财经大学”,但在2015年也已经升级为“兰州财经大学”。
在“商学院”升级为“大学”的同时,原来的“职校”、“干校”则纷纷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技院”的学历层次从“中专”升级为“大专”,并继续向“本科”挺进。某些赶上潮流的学校,则直接升为“商学院”,原“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升为“上海商学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来自海外的商学院以及内地大学创建的商学院,推行国际化办学模式,其品牌形象与市场地位越来越提升,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HCD国际,以及北大国际MBA(BiMBA)、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等。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际上商学院认证体系AACSB标准(国际上有两个最为著名的商学院认证体系,一是美国的AACSB,二是欧洲的EQUIS),商学院划分为13个学科(专业),其中有“运作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Production)”。近年来,国外商学院已经把“零售营运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前身是生产与运作管理(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后来由于服务业的发展,企业运作超越了生产范围,于是这门学科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如沃尔玛等国际零售企业成为世界500强顶尖企业以后,标准化的零售运营管理正在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例如,沃顿商学院(Wharton)对课程做了调整,加强了对零售业的研究投入,将一笔1000万美元的捐款用于拓展学院的新增课程——零售业和MBA双学位课程,并加强师生和零售业界专家的联系。这项新课程的设立对于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等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发展现状存在显著差异,大学没有与社会同步发展。

计划经济时期尚有“商业经济学”“商业企业管理学”等学科与相关专业,后来这些专业被大一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所取代,国际贸易专业也毫无道理地被划为“经济学科”。

如今若想在大学里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商科专业”,真的很难,即使有这样的专业,也不一定有教师教你如何经商。

然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科的分类中尚有一个“商学科”(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我国商业发展了,为什么商科专业越来越淡化?也许大学主要培养“通才”与人的基本素养,使他们具有更宽泛的适应性,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岗位实践逐渐积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当前大学所做的很多“实践教学”项目,就应该让位于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逻辑思维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课程。就业导向,却缺乏职业发展的基础。宽泛的专业只是一个方向,学生所学到的在工作中能用得上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并不多,大量枯燥乏味的说教式的“必修课程”占用了太多的课时,大大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中学式管教方式也使学生颇有微词,繁重的教学工作以及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估把教师挤压到了大学的“地下室”,使他们全天候见不着光,透不过气。

在教师缺乏体面与从容的背景下,教学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体力劳动,再也不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于是,学生被处于“散养”状态,在大学四年中只能自生自灭!

从前人们把“给学生讲课的人”定义为“教书先生”;后来“教书”职业变成了“教育工作者”;如今单向“教育”实际上常常是失效的,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未来教师应该以“教学”为己任,它的核心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在大学教学的水平没有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素质没有显著提升,大学氛围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却在不断提升。这种人为拔高大学生素质要求的做法,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来自企业的声音:大学生就业,不一定人人都能在踏入社会第一步时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在任何岗位上都会有极大的收获,关键在于自己的眼能看到什么,耳能听到什么,心能接受什么。责任心、情商是很多企业看重的,因为我们遇到太多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或遇到难题困难、或心中好高骛远,满是一种“横竖横,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的态度。人生若只是留给别人麻烦,而不是自己努力思考着去解决麻烦,那会让很多用人单位对他/她望而却步。

有企业说:从这几年我们招聘进来的大学生来看,office的基本操作技能大多数比较差,大多比不上我们在岗的年轻员工,这部分技巧是完全可以在学校里学的,没必要等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再来补。

另外就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眼高手低是现在的大学生的通病,我不知道学校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很难。还有,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没有相容性,自我意识太强,怎么样培养学生融入团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包容心,这是学校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有一位毕业后直接应聘进入大型连锁公司的大学生,经过培训后在大卖场工作了两年,最后还是离开公司,现在还在澳洲读书。我们通过网络问了她两个问题:现在的大学生进连锁企业,最缺的是什么?大学培养商业人才应抓哪些重点?她回答就四个字:耐心、关心。

接着解释说:“大学生应该耐心;企业应该多关心。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是毕业生的普遍心态。”企业要求的最基本的素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认为可以在实践中培养的技能却被高度重视。如何才能“用以致学”?是技能说的多了,还是素质说得少了?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高,培养出来的人越是不能为企业所用,这是大学生素质教学的悖论。

大学期望把学生培养成为“管理者”甚至“管理精英”,这是长期需求;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入职时候的基本素养。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可以把学生的前程描绘得越来越美好,让学生整天在虚无中“做梦”,但当他们从梦境中醒来走入现实世界,发现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对他们来说却很残酷。于是,放弃梦想,进入了游戏世界。

实际上,企业把大学生视为“被管理者”,要他们“基层起步,小事做起”,“立足长远,不只顾眼前”。两者的立足点存在很大差异。

大学忽视了一个基本常识:岗位或职业要求,与该岗位或职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客观上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用人单位有心理准备,大学生还需要经过培养才能有担当。如果大学直接把行业要求或岗位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舍本求末。

第八条:乐商决定赚钱能力与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与“逆商”。但最近国外研究发现:一个人少年时的乐观水平越高,长大了就越会赚钱,这意味着乐观也是一种力量,具有超越智商、情商、逆商的功能。

其实,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早就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论语·雍也》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知晓)是第一境界,好(喜欢)为第二境界,乐(乐意)为最高境界。可见,乐商也是一种生产力。

但是,怎么才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乐起来”呢?到底谁在关注大学生的“乐”?怎么才能让大学生“耳顺”、“眼顺”、“心顺”?有商学院最近规划引进商铺,其中一家便利店与“全家”非常相似,这样的店能在校园开出来,给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对部分在校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有不少学生对校内安装过多的监控器很反感,觉得很压抑。

更有大学与学生签订“自杀协议”。大学的这些所作所为,能使学生乐起来吗?家乐福中国区副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孟芝云坦言:“能力是可以是培养的,知识也是可以培养的。但个性更重要,找自己配对的行业,这是非常重要的”。

可见,自我认知、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商素养的完善,是大学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让求知欲、求新欲、探索欲、尝试欲鼓起前行的风帆,让学生充满激情,这才是一切动力的源泉。

所思决定所言,所言决定所行,所行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需要结构性思维以及良好的习惯。

三、结论

结论之一:教师应该做到应用型研究、实践型教学与专家型服务三结合。应用型研究针对特定的行业,每个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行业专长”,他们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重点研究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解决行业发展的困惑问题,探索行业发展的趋势。从事“实践型教学”的教师,应该各有侧重地掌握操作层面、营运层面或组织层面的实践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大学应该把教师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学生、服务学校纳入考评范围。

结论之二:专业计划、能力规划、知识体系似乎设计得很完美,但问题在于学生不愿学,一切都徒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他们喜欢学的。虽然这样做不见得有完整的体系,但只要有兴趣,自己会去完善。

结论之三:“知识”是“初速度”,“学习方法”是“加速度”,因此,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某些领域的兴趣与基本技能,以后的发展则靠他们自己的造化了,这就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道理。

结论之四:中国有那么多高教研究机构,不可能没有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进行研究,主要是缺乏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推动高教体制的改革,但最关键的也许是因为存在一种更强大的力量,阻碍了高教研究综合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系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禁止转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