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4697

总访问量:54895763

便利店是个“大坑”?

2019年08月07日

评论数(1)


图/联商图库

联商专栏:便利店是一个很妖的行业,大家都说“好”,但就是很难赚钱。过去对零售行业的政策推动,“南热北冷”,如今则是“北热南冷”。去年北京市出台推动便利店发展“19条”以后,上海市商务委明确表示不制定相关推动政策。我觉得上海市商务委这一次是比较睿智与理性的。

用“政策推动”促进连锁企业发展的办法,上海在25年以前就已经使用过了。实践证明:这些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如今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用这种政策推动,短期可能会增加便利店的数量,但长远来看,则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而且也会造成新的竞争环境的不公平。

所以,出台以经济扶持为重点的政策,基本不靠谱。我国便利的品牌化发展,不是钱的问题,更不是动力问题,而是受制于市场环境、消费习惯、营商环境与法律意识。

今年7月1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的工作通知》,在第一大点“一、高度重视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便利店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是满足人们便利消费需求、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

“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零售业态”是便利店吗?一万年不去便利店也不会饿死,但一周不去菜场或超市就不行了。我曾建议商务部把菜场列入修订中的我国“零售业态国家标准”,但未被采纳。

如今想来,商务部迫不及待地要快速推动便利店的发展,是早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早在今年3月27日,商务部流通司尹红副司长就来上海调研便利店,上海市商务委召集罗森、全家、好德可的、快客、中石油昆仑好客、猩便利、苏宁小店、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上海商学院、新一线研究所等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那天下午,我们主要是谈行业面临的营商环境。

当天晚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资深商业记者吴卫群老师对我说:连夜赶写便利店营商环境的内参,希望我提供一些行业素材。

我如实罗列了五个方面:一是道路禁停黄线影响卸货;二是街道统一制作招牌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三是许可证办理速度慢影响正常开业;四是监管部门过度管理影响正常营运;五是服务增项受制于现有政策法规。

6月21日,商务部召开全国便利店大会,上海也曾在会上发言,交流做法和经验。事前,上海市商务委一位副主任曾向我征求意见,我给了10条思考如下。

(1)上海外资便利店发展迅速,全家规模最大,罗森发展最快。

(2)内资便利店寻求突破、整合与跨界发展。良友收购光明,百联与阿里合作开设逸刻便利,农工商旗下的好德可的两个品牌出台新版便利店。

(3)加油站便利店超越想象,有几家昆仑好客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与2000万,但后汽车服务项目受到现有环保政策限制,如洗车要安装十万元一个的净化设备,简单维修,设立工位,至少要250平,这些都很难做到。

(4)便利店转型在探索,如对接到家服务。

(5)上海虹口区探索一址多店,先照后证,改善营商环境,以便加快开店办理证照的速度,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6)便利店数字化与会员制(收费会员)有重大突破,如全家便利,据说已经有800万收费会员,全家微生活上的推文,很多阅读量都是10万+。

(7)便利店重新回归社区,成为社区商业的一个重要补充。便利店的选址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先进社区,后因生意不好撤离社区,现在又重新回归社区,成为早点与午餐的供应点。

(8)上海的便利店其实还应包括夫妻店、弄堂店、杂货店,规模超过1.5万家,但这些店不包括在品牌连锁便利店业态中。上海保留这些店与保留菜场一样,不仅便利社区,更有保留人文情怀的作用。

(9)上海的零售业态是传统+前卫。从前很多人反对菜场,如今实践证明,这是确保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健康寿命”的重要支撑。便利店不是社区的主力业态,而仅仅是一种补充。因为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日本存在很大差异。

(10)全国主要连锁品牌便利店,2018年全国百家连锁便利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2264亿元。美团餐饮外卖一家,去年就做了2828亿元,毛收入361亿元,客单价高达44元。无论销售总额还是客单价,餐饮外卖都远远超过连锁便利店,外卖体系才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系统”,这是中国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7月10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征集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典型案例的通知》,要求每个省市提供两个典型案例。当时我曾在微信上对盒马侯毅说:“你们拿了就走的便利店模式可以申报典型案例”,侯毅很实在地回话说:“我们F2和pick & go都只有一家店,虽然很创新,但是消费者是否接受?还是需要进一步市场检验”。

做企业与政府就是不一样,政府需要标杆,企业则需要普及。普及程度,意味着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只有消费者接受程度达到了经济规模,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意”。

我为什么说便利店是一个“大坑”?主要有以下八个理由:

(1)受制于生活习惯。日本人会把便利店当做早餐首选店,但中国人不会。中国人的传统早餐地域差异很大,都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消费习惯,会长期维持下去。

(2)受制于加工条件。便利店虽然干净卫生,但不够美味。部分上班族会在上班途中在便利店购买早餐,一般消费者很少会把便利店当做早餐的首选店铺。

这不仅与消费习惯有关,更与便利店品种少、味道不佳有关,还与路边餐饮店多有关。如果便利店能成为早餐首选,业绩就会有大幅度提升,但受制于加工条件,便利店的包子永远做不到菜场包子店的水平。

(3)便利店的营商环境极其“恶劣”。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是上面提到的“禁停黄线”,要么违章停车被罚分罚钱,要么用大板车把货短驳过来。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行业苦不慎言。

(4)很多便利店夜间越来越没有生意,所以到晚上10点钟就关门了。最近各地又在呼吁“夜经济”,这是不是与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关。是不是因为总是惦记着手机,外出也成为一种浪费?这需要调查验证。

(5)外卖餐饮其实是我国最大的“便利店系统”。以美团点评的餐饮外卖业务为例,2018年餐饮外卖业务总交易金额2828亿元,同比增长65.3%,餐饮外卖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81.4%,客单价44元。

2018年全国百家连锁便利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2264亿元。如上所述,外卖体系才是中国最大的“便利店系统”,这是中国特色便利店的重要特征。

对百姓来说,便利店的功能是极其有限的,花大力气去推动连自身盈利都很难保证的便利店,还不如规划建设好“公益性菜场”和“社区菜店”,这才是社区商业的根基所在。

(6)特许加盟是便利店的终极发展模式。总部与门店两个积极性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便利店走出亏损的阴影。但特许加盟实际上是一种法律形式,虽然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有关部门规章,以后又上升为法律法规,但从总体来说,加盟者与加盟主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制环境对推动特许加盟发展都存在很多限制。

(7)我国地区之间差异性极大,各地便利店品牌众多,这也是连锁便利店在全国推广受阻的原因之一。公司小的时候,统一营销是有战斗力的;公司大了,便利店分为不同商圈、不同模式,再以统一营销为主导,不利于市场竞争,而需要实施差异化营销。

(8)外部环境制约了便利店的业绩。我国有三个外部环境制约了便利店经营业绩的提升:一是餐饮店多,加上各种零售业态都在增加“堂吃与外卖”的业务,这对以“即食品中食”为特征的便利店而言是很大的分流;

二是外卖已经成为消费习惯,便利店食品不如外卖好吃;三是夫妻店是便利店的60倍,全国连锁便利店仅10万多家,而小型的夫妻杂货店有600多万家。很多小店看起来有点“杂乱”,但居民喜欢,用工少,开支少,反倒是盈利的。

日本过去也有很多小店,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利店快速成长,不仅夫妻店转为品牌便利店的加盟店,就连便利店的供应商也开始加盟品牌便利店。中国台湾原来也有30多万家夫妻店,但后来由于品牌便利店的发展,小夫妻店大部分都消失了。中国大陆可能也会出现这种状况,但变化是渐进的,速度是缓慢的。

我国便利店的发展,要认识到多样化与区域化长期并存的特点,政府要致力于营商环境的改善,制定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在某年某月之前一定要开多少家便利店的计划,是愚蠢的,结果必将是无效的。

便利店虽然是个大坑,但如果财力、人力、定力足够充裕和强大,总能跨越大坑,但对大多数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做个“加盟者”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系联商网特别策划“便利店的下半场”系列报道,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 周勇,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联商立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