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4697

总访问量:54895763

我看到了上海解封后的商业现状

2022年05月29日

评论数(0)

新冠疫情超市1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

我在上海居住的小区,从3月12日(周六)上午起实施半封控,只进不出,至5月1日小区转为防范区,正好50天,其中,连续封控30天。这属于被关日子比较少的小区。解封后我开车出去过两次,第一次是5月19日,第二次是5月27日。

(一)解封后的第一次开车外出:区内(5月19日)

4月30日接到居委会通知:从5月1日起可以外出,但有3项规定:每日限一户一人一次外出(4小时内返回);严禁机动车外出,可骑非机动车外出,仅限在本街镇范围内活动,不得跨街镇活动;非本小区居民一律谢绝入内。另:为避免人流聚集,可能由政府统筹安排各小区在指定时间内至所属商超的采买时间。

后来实际执行情况是:做核酸时不得外出,做完核酸才能外出;为了避免人流聚集,按门牌单双号隔天外出。如果需要跨区就医开车外出,可以向居委会申请。

我始终响应政府号召:非必要,不外出。到5月18日才向居委会申请出车(居委会似乎变成物流调度中心了),当天就从小区物业拿到出车出门证明(上面写着是“就医证明”),19日出门时带上出门证和就医证明,在门卫处签署承诺书,就顺利开车出了小区。返回小区时,门卫收走出车证明。这个流程倒是“活结”,而且没有人为障碍。

因为疫情,婴儿打防疫针延误了两个月,前几天社区卫生院开门了,就预约前往。卫生院只准一个大人抱孩子进入,车不能进,就医车辆都停在离医院百来米远的道路上。没有警察,没有辅警,没有城管。

我去了平时常去的水果店与杂货店。卖水产蔬菜豆制品肉蛋的生鲜店还是关着,也不营业(如今在上海,关门与不营业是两码事)。

水果店:卷帘门关闭,底下留了一条缝,时不时打开卷帘门,从里面递出或整箱或装好塑料袋的水果,照常营业。外面一人接单,二维码收钱,里面配货。我买了一串香蕉,说是4斤,6元一斤,24元。后来听说还有小番茄,又买了两斤,也是24元。老板说,还有山竹,30元一斤。山竹品质差异太大,看不见东西,没买。

杂货店是双开的玻璃门,里面用大型环形锁横叉在门把手上。透过玻璃门,我看到了大米鸡蛋等商品,鸡蛋30个一板,75元,比小区内的团购价贵很多。10公斤装的崇明大米疫情前在隔壁蔬菜店卖60元,现在卖75元。我买了两提六罐装的可口可乐,计48元,每罐4元。后来在京东也买了可乐,不用抢,2.3元。装好要买的东西,店主便会快速打开玻璃门交付商品扫码收钱后,立马关门插锁。

买卖双方,都像做贼似的。

这种“关门留缝”的经营手法在疫情前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网格管理员不让店铺经营,店主只好留条缝做生意!其实,这种留缝生意是“闭门留窗”的延续。那一年全市开展环境大整治,把很多不符合相关开店规定的小店都毫不留情地关了,连部队出租物业的店铺也关了,如在上海市哈密路上的警备区离休所出租的门面也关了。

有营业执照而且尚未到期的店铺,好像也被关了,但留了个窗,可以从窗口继续经营。这也许是经过那个部门许可的。窗比较高,人够不着,就在地上垫两块砖头或做一个活动台阶!我在闵行区莘建路与徐汇区中山医院附近就看见过此类“闭门留窗”的店铺。从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城市管理者的哪根神经可能搭错地方了,需要做外科手术。

(二)解封后的第二次开车外出:区外(5月27日)

5月27日,在这个上海解放的纪念日,确实不一样。我们小区可以不经申请就开车出门,也不限人数。但今天只限单号门牌居民出小区,只能在松江区内通行。这也算是很大的进步了。我因为要跨区到离家不远的闵行区中心医院就医,就在午后打电话给居委会,报上姓名、身份证、居住门牌号等信息,三点以前到居委会取来就医证明,就直奔医院。

路上的行人与机动车比5月19日明显增多。从松江区进入闵行区,有关卡。但关卡管理人员很友好,向我们问候说“这两个月辛苦了”!我说“你们辛苦了”!他指指身上的大蓝,微笑着摇摇头。也许是表示某种自我安慰“这日子真难过,但快要熬出头了”。

车不能进医院,把就医者放下车,我就开车去平时常去的莘潭路菜场。本来还想可能有菜店开着,可以顺便买点蔬菜、鱼肉、水果等回家,没想到的是:菜场以及周边的菜店都被扣板封得严严实实,也许是为了彻底杜绝“关门留缝”的经营。

接着又去了菜场附近的一家超市大卖场。只见超市广场外划出了一条窄小的通道,有居民在排队接受检查。我在边上停车询问“能不能车开进去买点东西?”,工作人员问我“是附近小区吗?这里只向周边居民开放”。如今,买个菜,进个超市,购物证、出门证、出车证、身份证、核酸证,五证具备,缺一不可。这个店的店长是我在公司时候的强训班学员,这家超市也是我的老东家开的,我也有他的联系方式,但不敢去打搅。他们有他们的保供范围与保供规则,不能因为认识就破坏他们的规则。

除了药店、部分超市与便利店,几乎没有店是开着的。开车前往莘庄附近比较偏僻的莘建路,原来这一路上有很多菜店、水果店、千里香馄饨店,如今只有一家罗森便利店开着。车沿着莘建路至莘中路发现,莘中路被封闭了。莘中路的另一头是莘浜路,不知道有没有被封。在莘浜路与莘建路之间的莘中路上,有一家益丰大药房和一家盒马邻里,但愿没有被关。

我将车停在莘建路、莘中路口,对着莘建路连续拍了几个15秒的短视频,都是一个行人、一辆电瓶车或自行车、一辆小汽车。平时在这个区域如果遇上绿灯通行,15秒时间会有十几辆车通过。

我太太上车后对我说,进医院看口腔科,不需要传说中的24小时核酸证明,医院里面都是分区管理,人也不多,只要能进去,不预约也能看上。

三点从小区出门,不到十分钟就到达医院,就医结束返回,到闵行与松江的交界处,排队等候检查的车辆约有200米,从4点半等到4点55分才通过“检查点”。外出就医一个半小时,约三分之一时间用于排队等候过检查。“设障”对城市生活、生意与生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三)太多的“没想到”

我没想到:2022年上半年仅在大学校园里给学生上了三次面授课,就改为在线课。

我没想到:5月28日起学生就可以离沪返乡(家)了,还有一周上课、两周考试、四周实践,也只能回家以后再说了。

我没想到:做核酸常态化,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一天两次。学生离沪证明上写着:自2022年3月13日以来,该生一直封闭在校内学习、生活,共接受核酸检测32次、抗原自测31次。”

我没想到:进菜场也要出示有效的核酸证明,更没想到进超市要凭购物证(有些叫购物券)。

我没想到:大学生返乡也要被隔离,有些地方还要自费,如海南、昆明、洛阳等。

我没想到:据说在解放前没饭吃的时候能用大闸蟹充饥的大上海居民,在封控期居然“为菜而疯”。

我没想到:小区做了核酸以后居然每人发了一张“完成核酸检测出入证”。

我没想到:教委居然通知,进校人员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要求通过自驾、家人送、同事送、朋友送方式入校。

我没想到:学校与小区的快递与外卖会被禁入。

我没想到:买东西要“跑腿费”了,而且那么昂贵。

我没想到:通往虹桥高铁的嘉闵高架上,据说有很多人拉着箱子步行,骑着单车前往的人,则令人羡慕。这与日本灾难电影《停电》的情景完全一致。

我没想到:卡车司机居然会被一张软封条关在窄小的车头里。

我没想到:外卖小哥居然会露宿街头、高架桥下。

我没想到:医院护士居然因进不了自家医院而延误救治而身亡。

我没想到:核酸检测居然也敢出假证明。

我没想到:成立才五天的公司居然能成为保供的供应商,而上海的百年老店却因疫情而被关闭工厂、物流中心与商店。

我没想到:经营菜场的公司居然向我求助供应蔬菜包。

我没想到:上海22家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曾被关了19家。

我没想到:“大礼包”中居然有2014年生产的产品,还有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品牌以及疑似被涂改过的保质期。

我没想到:人在小区,足不出户,加封条,封出口,不是防盗防抢,而是防民外出。

我没想到:解封以后也只能在所属街镇内活动,区与区之间居然设有路障与检查点。

我没想到:开车出小区、拼团购食物,还得向居委会打申请报告。

我没想到:网上的视频与文字,越来越不可信,因为政府总是在辟谣。很多段子确实很“漫画”,倒也没有“恶意”,只是调侃,还有可能平复心情,舒缓情绪。领导不妨每天看看段子,体察民情民意。如果连民间段子也看不明白,那十有八九真的“脱离群众”了。

我没想到:邻里关系似乎又恢复了老式石库门里弄的亲和了。

大家最没想到的是:从浦东“封城”开始,8天的耐心等待,等来的却是更长的等待。

等着等着,“上海发布”从4月1日开始报道“新增本土死亡”消息。2022年4月1日至5月21日,累计死亡584例。2020年1月25日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死亡7例。这一报道似乎在告诉市民:这不是感冒,要死人的,最好是安心蹲在家里。

扑面而来的既有初夏的清醒,也有茫然的孤寂,更有对盛夏的期盼!疫情已经延续三年了,大疫三年,该结束了。与战争相比,疫情就不算啥事儿。有强大的祖国,我们可以战胜疫情,避免战争,终将过上正常的生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