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梦

无梦

公告

上海商学院教授 周勇

统计

今日访问:2046

总访问量:52302926

上海疫情中的第26个“没想到”

2022年06月05日

评论数(0)

谊品生鲜 _7_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主任周勇

我在5月29日发表在联商网的《我看到了上海解封后的商业现状》一文中列出了25个“没想到”。

“没想到”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客观现实太多变,疫情防不胜防,防疫措施当然也要“以变应变”。所以,很难预料下一步的情况。二是自己的认知太“浅薄”,只看到现象,未能由表及里,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26个“没想到”是:对核酸检测,从被动到主动。如今,小区居民向志愿者组长反映:希望在小区内设核酸采样点。

居民对组长说:“我已习惯了在您的号召下做核酸,做抗原。现在您不发通知,不习惯。我们该何时做核酸?请指示”。

(一)82天做了31次核酸

上海很多单位的全员核酸始于3月中旬。我校3月11日(周五)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做核酸,可以自己去采样点,也可以到学校做核酸。我考虑到安全问题,还是特地开车25公里,到学校做核酸。

当日位于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三和花园通知周末做两次核酸检测。我居住的松江新桥镇明兴社区周六周日(12日、13日)“只进不出”封闭做核酸。但学校要求14、15两天再做核酸。所以,周二(15日)小区解封以后,一早到闵行区中心医院预约做核酸,排队等候,心有余悸。从这一刻开始,就害怕做核酸。我可以控制自己足不出户,也可以控制自己不接触外卖与快递,但我担心在核酸中被病毒附身。

在“封控”期间,对没完没了的“核酸”,尽管不理解,但也只好被动配合接受。我从3月11日到5月31日,82天时间,总共做了31次核酸检测(不包括抗原自测),全部为阴性。力泉医院(2次)、松江区中心医院(1次)、闵行区中心医院(1次)、松江区泗泾医院(1次)、伯豪医学检验所(2次)、泛亚医学检验实验室(1次)、捷诺尼医学检验实验室(4次)、谱尼医学检验实验室(19次)。

5月31日在小区内做完最后一次核酸后,迎来了6月1日真正的“解封”。

(二)“解封”后的三点感受

今天(6月2日)开车外出,有三点感受:

(1)车流、人流与疫情前没啥两样,甚至出现局部堵车。

(2)小店都开了。菜店与水果店是今天才开的。开车经过看到有一家“鲜丰水果店”也已经开张了。杂货店老板对我说“我们从来就没有关过店,都在悄悄地做生意”。

(3)最繁忙的是核酸采样点。从小区到社区医院,短短3公里路程,有两个常态化核酸采样点,这在很大程度了方便了居民。但是,我今早两次出小区,从早上8点半到11点,都看到核酸采样点有几十人排队。

小区内居民说,我经常去买菜的闵行区莘潭路菜场也于6月1日开业了。

总的感觉是:市场又回归了正常,但又显得很不正常。因为市场虽然是由人、需求欲望、购买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但心理因素对市场的活跃度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003年上海有一条鼓励买房的政策:个人所得税全额退税。那时候,内环线外不远处的吴中路两侧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大概只要100万左右。但还是不太有人买。松江佘山脚下的别墅,只要8000多元一平方米,靠河边的400平方米的独立别墅,只要320万元,还送高尔夫会员卡。

(三)核酸常态化的延续时间越短越好

回家以后就一直在想:我去菜场买个菜,得规划好什么时点去做核酸。小区微信群有人非常认真地(不是调侃)问志愿者组长:不做核酸会不会变黄红码?希望在小区内设采样点。朋友圈调侃说“我错了”。我也开始怀念居家做核酸的日子,间隔从两米到三米,心里觉得多了几分安全感。如今为了外出办点事,先得找地方排队做核酸,而且,有很多问题,说法都不太一致。

5月31日居委会《告居民书》(有居委会公章)上有一条:“红码、黄码人员一律不得外出。居民需一周至少做一次核酸,逾期将赋黄码。可至小区常态化采样点和公共采样点进行核酸采样。”

这样说来,足不出户,在家待着,也不行了。于是就问万能的朋友圈:“如果整天呆家里不出门,要不要隔两天做一次核酸?按照现有的规定,如果呆在家里不做核酸,是不是小区大门都出不去?”。回复各不相同。

(1)我们出小区不看,进小区不行可以做抗原。先抗原再核酸稳妥些。

(2)小区保证可进可出,公共场所进不了!

(3)可以出去,就是可能回不来。进小区是有核酸时间要求的,就算你出去做核酸,最快也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的。

(4)线上单量会暴涨啊。

(5)做核酸时间不会久,我猜测到了七月初就会处在全市性的“眼开眼闭”状态。

(6)友情提醒:乘公交、去商场、超市要72小时核酸。但到医院开药必须是48小时核酸,不要到时候白跑一趟。另外7天内必须要做一次核酸,否则变黄码,变黄码后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就不能为你做核酸釆样了,必须要到二甲以上医院做核酸采样,这点大家也要非常注意,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特别说明:朋友发的,需进一步确认)。

(7)常态化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哪有三天要二头去做核酸的。

后来有人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看起来很靠谱的图片。

问同事以后回复说:上图是“小区楼群里一邻居的同事小区发的”。

看看居民与志愿者组长的对话:

居民:核酸能否隔几天在小区内设检测点,以防交叉感染。如不做会变黄红码吗?如去医院,当场做抗原有用吗?(有人回答说:“有用的,我刚从中山回来”,以后抗原检测随身带了)。怕外出做核酸,如感染影响整个小区。如果小区里有固定点就更好了。政策不调整的话以后就是隔天要找地方排队了。家里的老人到底要不要频繁地做,进出小区会不会受影响?

组长:“有关在小区内设点的要求已经向居委会反映了。(1)老人不出门一周不做核酸,在5月份是变黄码的。现在如何,还要问卫健委。(2)老人出门要带身份证,用数字哨兵查。(3)回小区如核酸过了,是小区的居民还是让他进来的。变黄码的事,我再问市卫健委”。

这说明,基层管理者也不清楚具体应该如何把握。

5月31日在朋友圈看到过一张《72小时核酸证明效率估测时间表》。

今天又在朋友圈看到一张《72小时核酸检测口诀》。

重要的不是估测与口诀,重要的是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如果我不外出,到底要不要每周去做一次核酸?我希望:

(1)用大家都能听明白的大白话,把“防控要求”说具体,说清楚,说明白。弄得太复杂,根本无法执行。也根本不可能统一执行。只能凭各自的理解去执行。语言文字折腾了这么多年,建立语评委,评级考试,评比推优,结果,表达还是不够清晰,语文水平还是要更贴近百姓的可接受程度。

(2)让专家告诉大家: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与必要性、紧迫性,以科学引领防疫。通过这次“封城”进一步验证了居民群众的自觉、自律、自救、守则、互助等良好素养。如果能把科学道理用百姓能听得懂的通俗的话说明白,将会更有利于疫情防控。

(3)要考虑到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妇、哺乳期宝妈、在线上课的孩子,等等。

(4)探索统一的、更精准、更有效的疫情防控技术。

(5)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核酸检测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如果做核酸常态化,我宁愿足不出户,坚守在家。如果有更多的人选择不外出、少外出,经济如何复苏?总之,核酸常态化的延续时间越短越好,越短越有利于民生,越短越有利于经济复苏。核酸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大家头上,总觉得碍手碍脚,难以施展拳脚,很难“撸起袖子加油干”。

倒是网购、拼团将继续成为主导的购物模式。最近我经常在京东、永辉、拼多多买东西,也参加拼团,是团购救了命,是网购丰富了餐桌。为什么?东西挺好,价格不贵,物流也很快。倒是前置仓买菜感觉价格比较高,日前买到的刀豆,已经斑斑点点开始腐烂。在疫情期,我完全理解各类零售商的苦难。但各方面都正常化以后,零售还是要把品质、价格与服务做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