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2日
评论数(0)老实说,最近有些眼晕,刚刚还在思考京东和永辉这茬事,阿里和苏宁又亲上了,相比之下,东哥与奶茶妹那点喜事,有点被另一家大户硬生生比下去的感觉。所以京东的股价,悲催不是因为自身的价值,而是错误的时间!
说两个人结婚后谁受益更大,确实很难。结合,对双方都是代价,也都是收获!细节,也只有当事人最为清楚。爱容易相处难,更多的事情,还在后头!
一、大佬的整合,小弟的危局
从大的趋势来看,无论是京东+永辉,还是银泰+阿里+苏宁+万达百货,合作的主体希望更高的效率,而这些,一定会有很多的效率:
1) 消费者数据运用效率
2) 物流服务的效率
3) 商品出口及供应商效率
4) 顾客流量与入口价值运用效率
现在的合作,时机似乎是因为“电商的拐点+实体店的滞点”形成的需求互补,大家都在焦虑未来;只不过对巨头而言,有钱就是任性,有钱好办事,从而有可能进一步拉开与后进者的差距,推动行业更快的整合!形式上,更多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打通业已分层的线上线下,挖掘疯狂生长之后的消费者剩余。
对许多传统行业来说,可悲的可能是阿里与之合作的兴趣都没有,在技术大变革的今天,完全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未来阿里拿着与线下合作的优势,利用手中的大数据精确打击发呆者时,那些还迷恋过去、渴求消费者无差别回归的企业,估计日子会更难过一些。
本质上,线上巨头融合线下巨头之后的体系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特别是消费者服务效率,远远大于开着牛车的小企业,技术带来的效率革命,与过去连锁企业远强于区域连锁或单体店是一样的道理!今天,相对上千亿销售规模的企业,曾经的百亿企业还有多少机会呢,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二度占领消费者心智的代价会非常的大,商业模式、成本结构和运营方式变了,边际效益和盈亏平衡点变了!不排除有些几十亿的零售集团可能还有饭吃,但一定可见的是日子会越来越难。
所以,不仅仅是眼热一天一个重磅联姻,我们更看到了封闭边界运营者的危机!当然,这只是理论和趋势上的分析,大家都会变,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可能就是因为改变,有人重生,有人猝死。只是今天,改变也变的更加累人!大佬的可怕在于,人家很大,还在不停的变,自己打脸也好,虚伪也罢,狂妄也行,事实是越滚越大,小弟呢???
二、各取所需,但谈不上优势互补
讲到合作,一是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二是合作的深度,走过那个电商疯狂生长的年代,今天的电商同样也将迎来精益运营的时代,本质一致,只不过营运迎来了新的时代内容,如大数据挖掘、智慧零售、顾客情怀营销等等。而关键点是消费者视角,对顾客来说,管你和谁合作,最优的商品和服务才是关键。如果能做到,价值肯定大大的,否则,关我鸟事!
从消费视角来说,京东是什么?有什么?缺什么?只能从个人的购物经历讲:
(1)京东的物流服务好;
(2)京东的自营内容好;
(3)京东第三方业务,品项丰富度不及淘宝,价格也没什么优势,商品质量感觉似乎好些,经营的厚度仍在起步;
(3)京东的综合化的内容越来越多。
不知道消费者是否还有其他印象,至少现阶段,持续做好物流,最好把第三方配送也一并搞好,商品及服务内容更好是消费者模糊的意愿。很想剖析一下,在京东的业务结构及直营品类销售结构中,各自占比多少,成长性怎样,对于入驻平台的服务商,数量多少,业绩成长性多少,满意度怎样,对消费者的服务效率怎么样,从而挖掘京东的战略需求,拿不到数据,我们只能零星从这些某些角度来进行分析:
1、京东需要依靠自营领头,强化自身的平台价值
从15Q2公布的数据来看:
(1)净收入中的459亿中服务项目及其他项目收入33亿,增幅108%,如果是平台服务+金融等收入,总15.86亿的增量贡献尚值得称道,另一方面说明业务总量尚小,成长阶段尚不足评价;剩余的426亿应当是销售类,实际增幅应当为59.1%,从比较增幅的角度,够鲜亮,但也意味着挑战。
(2)从订单量3.56亿反算客单价321元,同比应为384元,下跌16.4%,这似乎应该是京东不愿意看到的,是否是3C类占比下降,加上京东产品线的扩充所致?
(3)从渠道上讲,移动端占比47%,增幅290%(阿里移动端增394%),季度净增量为1.24亿,PC端增幅应为56.5%,净增量为0.68亿,不了解京东诸如PV/UV、转化率、各渠道转化率、重复购买率等,但总体上,非常鲜亮。
从数据上,我们看到一个各个方面蓬勃发展的京东。从战略路径上讲,京东走了一条与阿里不同的路,一家是因为有核心的物流能力,然走逐步走向平台化;一家是因为先平台化,然后再逐步寻求其他核心能力。两家都面临着当挑战者的挑战,未来殊途同归!
(1)阿里需要物流提升。阿里在零售平台化方面是强项,物流无法自控则是短板,菜鸟网络给天猫超市形成了支持,但规模尚小,所以,与苏宁的合作,可能真是很好的选择(阿里与京东合作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2)京东的要扩大平台,更多需要做平台化的价值。流量有腾讯导入,商品有自营的优势,这是今天京东赖以自豪的。相当于一家购物中心,先有了自己的主力店撑场,与永辉的合作,对补强主力店能力无疑是有利的!选择的生鲜品类,虽然是个吃力不讨好的门类,却也是个做好了价值无限的门类!至于京东到家,有点像平台屌丝化的感觉,把社会所有一干人等全部往平台里拉,从战略角度,非常有益,更加上永辉这样的大户,京东到家价值应该更大!
无疑,对京东来说,选择永辉,是好的选择,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的选择!
2、永辉更需要资本输入
至于永辉,我们今天看到一个越来越走向资本化、越来越被资本推着走的永辉。因为其一枝独秀,所以也是万千宠爱于一身。
我们先看两组数据,第一组:
从上表可以看出,永辉一是各部类的毛利率非常稳定;二是部类增幅,持续高位,服装类表现相对差些;三是生鲜占比近年有抬升态势。毛利率代表企业的营运能力,持续增长更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效能优异。对比全行业的低迷,永辉这样的表现实属惊艳,未来唯一能击败永辉的,可能就是永辉的生鲜不行了,这是永辉的能力,可能也是永辉的危机。
第二组数据:
(1)永辉的生鲜为王,无论合伙制还是零时工,总归需要人,人事成本支出相对而言应当更高,否则员工如何有积极性?从数据上看,2014永辉总劳效有所降低(不知是否新店占比过高的原因)
(2)食品一直属于中间派,而高毛利的服装增幅低缓,毛利贡献必然下降,未来一阶段估计还会放大。
因此,未来永辉的核心还是在生鲜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利用现有的采购和营运能力,放大生鲜销售出口,获得最大的边际效益是永辉所需;相对叫的响做的难的生鲜OTO,快速的开设实体店,是消化采购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永辉需要的还是资本。当然,对于线上也没有排斥的道理,与京东合作,多的是渠道、电商系统、线上操作经验,与未来有益!
所以,对京东和永辉来说,双方各取所需,但还谈不上优势互补!对永辉来说,资本不见得京东很强,线上不一定是永辉急需;对京东来说,生鲜也不一定是急需突破的门类,效益也不见得永辉最好!
三、刺猬的取暖,重生还要蜕皮
就词面本意来说,京东是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在O2O领域的合作。而生鲜的OTO ,至今仍是行业里的痛。作家六六与京东的撕逼大战,本质是生鲜领域难题的缩影,像天天果园这样专门做水果电商的团队都问题多多,永辉和京东后续的协作,同样压力不小。永辉线下生鲜做的好,完全不意味着能够到线上去混。就目前来说,取暖,还只是理论可能。像京东之前与唐久的合作,双方都没有过多的细节说明,说明效果不好,因为本质是大家都在做苦逼的事情,市场最终是消费者说了算。
从上述角度,未来的格局,可能永辉还是那个以生鲜见长的永辉,未来永辉还会吸收更多投资者的投资,实体门店不断扩张、收购,不断布局到全国更多更大的区域。从永辉定向募资后的用途可见, 64.6亿元中55亿投资连锁超市门店项目,9.6亿用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生鲜冷链物流系统发展项目,我相信,这55亿对永辉来说还很不够!至于物流和冷链,与B2C的电商物流和冷链,应该是两码事,永辉会做B2C的物流吗,很难,所以,永辉还是一直刺猬!
而京东,还是那个京东,多了个亲家,多了些资源,如此而已。合作发展OTO,食品及服饰上两家互动可能性更大点,至少在供应链渠道上如此。对京东来说,此次的投资,更多只是财务投资为主,产业投资为辅,真正发力OTO业务,两家可能都没有准备好!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两家合作会对京东的生鲜频道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这点,我认同马云“互联网公司机会未来一定在线下,而线下企业未来的机会一定在线上,互联网经济要虚实结合”,只是这路,方向已明,但要蜕皮重生,路漫漫仍修远!
就像婚姻,可能有时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合适,只是一场未知的修行,取舍已定,全力全心,但结果,很难说清!
因为课题太大,因为是巨头的联姻,我们只能小心谨慎的说话,旁观人,一定是难以明清,所以,只是妄言,只是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