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

zhhzsb

公告

《超市周刊》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管,中华合作时报社出版,全国统一刊号:CN11-0247。作为全国首家连锁专业周刊,十年来始终秉承服务于连锁业的宗旨,在关注连锁业趋势走向、报道业内新闻热点焦点、传播先进经营理念、介绍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现代商业文明、促进商品供需双方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成为国内连锁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同时也是业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平台。 《超市周刊》具有丰富的专家顾问资源、广泛的连锁业界人脉积累以及成熟的行业市场化运作经验,与国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及全国20多个地方协会有多年良 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是这些机构每年重大活动的指定媒体及日常信息的专业发布渠道。 《超市周刊》拥有10年专业经验的运营团队,并在业内专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成长。每年向业界定期推出大中型会议、品牌论坛、专业培训、境外考察等活动数十次。 《超市周刊》在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创新,从而更好发挥周刊在零售市场中的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推出了连锁网点分布图制作,行业供求信息采集、培训专业图书编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商业物业中介服务等相关衍生业务。 “复制成功与财富”是《超市周刊》所追求的事业目标。周刊愿与中国连锁业共同成长,互助拥有成功与财富,携手共创辉煌的未来! 此博客为《中华合作时报·超市周刊》官方授权行为。

统计

今日访问:1595

总访问量:8674666

罗国伟卸任 家乐福何往?

2011年08月29日

评论数(1)
 

  本报记者 赵晓娟

  执掌中国区5年多的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即将卸任。

  根据8月23日来自家乐福总部的一纸调令,罗国伟明年4月将被调往法国总部,升任家乐福集团执行董事、全球商品部总裁。而目前担任集团国际新兴市场总监的Thierry GARNIER,将会接替罗国伟的职位,担任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总裁。

  这对罗国伟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在中国的5年多时间里,家乐福在华遭遇过抵制活动,也经历过金融危机;他主导下的的集权改革得到总部的首肯,但一手扶持起来的CCU(城市采购中心)也让他有难言之隐。在罗国伟“主政”的5年多时间,家乐福业绩一直在业内领先。但是,家乐福长久以来在中国市场大卖场NO.1的地位也被大润发取代。

  对于新任者Thierry GARNIER而言,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保持家乐福的领先地位,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铁腕改革

  家乐福中国方面称,罗国伟的升职,是家乐福总部对其成绩的一种肯定。

  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廖雁对记者表示,家乐福高层任期一般是3年,现在罗国伟已经连任两届,升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过这与其前任施荣乐的任期(1999-2007)仍然相差了3年。

  事实上,罗国伟从2006年3月“空降”中国,2007年正式出任中国区总裁之后,对家乐福中国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逐步回收门店权力,加强区域市场统一管理。据家乐福内部人士了解,那次改革将原来家乐福的“中国区总部——7个区域——门店”的三级管理架构调整为“中国区总部——4大区——10个区域——门店”的四级管理架构。新增4大区的管理机构分别设在上海、成都、广州、北京,相比以前的7个区域拥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80%的事情都由区主管作主。

  家乐福此次“削藩”无疑是意在加强其总部控管能力,在实行了多年以门店为中心的战略后,家乐福也将加强自己的总部权威提上日程。

  此外,罗国伟的另一个得意之作则是成功收购保龙仓。这一直是其前任施荣乐的梦想。早在2006年,施荣乐就表示,“在中国零售行业即将迎来大洗牌的时候,收购2家经营不好的零售企业进行扩张。”

  2009年,一度还传出家乐福收购山西美特好的消息。2010年7月,首次收购在罗国伟时代实现了,家乐福收购了河北保龙仓超市,双方通过股权合作形式,组建全新的合资公司——河北保龙仓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其中家乐福持股51%、保龙仓持股49%。至此,家乐福曲线进入石家庄市场。不过,一年多过去,家乐福在河北市场上却一如既往地十分“低调”,并未给当地零售企业造成太大威胁。

  集权背后

  施荣乐的放权制,罗国伟的集权制,两者看似背道而驰,其实他们的目标是一个方向。59岁的施荣乐在家乐福中国的交椅上一坐就是8年,开店81家,完成了家乐福在中国的整体战略布局。

  据一位家乐福离职人士透露,1999年出任中国区总裁的施荣乐也奉行集权论,在他管理台湾地区家乐福时已尝试收回店长的很多权力。接掌中国家乐福时,家乐福的处境有些糟糕,当时的国家经贸委联合几个部委下发通知,要求整顿越权审批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这段非常时期导致家乐福整整两年开店受阻,至2002年,家乐福中国只有35家门店,这个规模无法体现总部集权的重要性,而发展的迫切需求也超过了改革。

  在施荣乐时代,他秉持“比中国人还中国人”的行事原则,运用灵活放权的管理战略,实现了门店的急速扩张以及高度的本土化。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以抛弃跨国公司国际惯例的灵活亦是一把“双刃剑”。

  比如他赋予各个门店店长的大权,在短期内调动了人员积极性,贡献了惊人的高销售额,但从长期来看则有“急功近利”之嫌,导致总部对各个门店的掌控力偏弱,缺乏统一流程,各个门店质量差异较大,一旦店长素质较弱,整个门店就很难经营出色,为下一步的大举扩张制造了麻烦。因此,继任者想要保持施荣乐战果,必须调整这种局面。

  在这样的环境下,罗国伟的出现既有偶然性,更具必然性。上述家乐福内部员工指出,2006年前后,攻城略地已经不是各外资零售大腕的主要目标,他们更看重的是销售额,以及稳健的发展战略。所以,罗国伟的出现,以及他带来的一系列集权改革,客观地说,都是必要的。

  遗留问题

  有业内人士比喻:如果说施荣乐时代是家乐福的“黄金时代”,罗国伟的时代应该算是“白银时代”,未来新总裁Thierry GARNIER领导下的家乐福挑战更大。

  “今天的家乐福不再是昨天的家乐福。”罗国伟刚上任时曾向媒体表示。

  尽管罗国伟执政以来,家乐福销售额由2006年的248亿元增长为2010年底的420亿元。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此期间,家乐福暴露的问题也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而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Thierry GARNIER而言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

  在罗国伟的集权化过程中,架空了店长的权力,但总部对店长的业绩考核依旧不变。换言之,尽管店长在对门店业绩只管重要的商品采购、促销、陈列的环节没有操作权力,但依然要对此负责。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半年时间里,共有5位店长离职,这被业内解读为“收权后遗症”。

  至于CCU的成立到底有多大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只需要看家乐福的门店数量、销售额、开店速度这些指标即可。在2009年年底,家乐福的门店数量和销售额分别被沃尔玛和大润发所超越,门店竞争力也有所削弱。

  加上2010年年底家乐福与康师傅、九三粮油等供应商的矛盾激化,包括频繁暴出的一系列“XX门”事件,都是Thierry GARNIER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尽管熟悉新兴市场的发展业务,但初入中国的Thierry GARNIER如何改变上述现状,是会继续执行罗国伟的战略,还是另有行动,具体到目前的集权政策以及CCU等是否会继续,还得看新总裁Thierry GARNIER上任后的行动才能知道。

  离明年4月还有8个月的时间,或许,家乐福在中国将进入一个不长亦不短的等待期。

  新闻1+1

  罗国伟时代家乐福大事记

  2007年1月:正式上任中国区总裁。

  2007年1月:集权风暴,逐步回收门店权力。

  2008年4月:全国各地抵制家乐福风波。

  2008年2月:推出农超对接项目。

  2008年7月:开展节能型门店。

  2009年5月:中国高层大换血。

  华东区总裁康柏德(Patrickganaye)调任中国台湾地区,华南区总裁贝多拉(Pierrebertholat)调往华东区主管业务,与此同时,家乐福的财务总监StephaneDeutsch任华南区总裁,家乐福中国发展总监PatriceMoulin升任财务总监。

  2009年7月:上半年营业额被大润发超越。

  2009年10月:门店数首次被沃尔玛超越。

  2009年10月:英媒体(《经济学家》)传出家乐福将退出中国市场,后家乐福否认这一说法。

  2010年5月:离职风波。

  从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的半年时间里,共有5位店长级别人员离职,被称为“收权后遗症”。

  2010年7月:收购河北保龙仓。

  2010年7月:家乐福中国关闭首家门店(西安小寨店)。

  2010年12月:康师傅、九三粮油“断货”风波。

  2011年:“价签门”。

  2011年7月:家乐福入选首批“农超对接示范项目”。

  2011年8月:罗国伟即将被调离中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联商专栏立场。

联商专栏原创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转载须经作者同意,并同时注明来源:联商专栏+zhhzsb。